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小城镇较城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性,论述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划分原则及其类型,并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方面构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一、小城镇人居环境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展1.小城镇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小城镇指标体系的工作已经开展起来,研究内容基本是围绕可持续的主题进行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陈晓浒、马万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宇、周静海、刘亚臣、孔凡文的国家科技部2000年公益性基金项目),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范文国、熊宁),广东小城镇发展及其规划主要指标体系(郑国洪)等。其他方面有小城镇实力指数评价分析(杨晓东,傅泽田)。官方公布资料中以国家科技部最…  相似文献   

3.
杜会中 《山西建筑》2006,32(8):31-32
基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娜娜 《山西建筑》2009,35(33):203-204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资源、项目运营、管理体制与政策4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促进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地推动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发展进程,可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其的重视,更好地对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了解其在我国以及国外的应用情况,积极地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深入剖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构建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相州镇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处于优异状态,但资源要素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城镇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 ,从矿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出发 ,建立了煤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并利用此方法对兖州矿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提出了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方向 .  相似文献   

8.
天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志刚  刘传玉  唐相龙 《规划师》2005,21(11):94-9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管理五个子系统方面构建天水城市可特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天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表明天水当前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建立了我国住宅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环境、社会、项目技术及管理等4个方面。以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依托,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并用一个实例对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所构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在住宅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立足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城镇的概念,绿色生态小城镇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基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并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绿色生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主要由以下四个系统进行评定,即:生态环境系统、城镇建设与管理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充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影响绿色生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因素综合归纳为11大类二级指标。在充分研究了各个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又将其细分为2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对小城镇建设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1.
陈伟 《钢结构》2007,22(3):13-15
依据我国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从钢结构住宅的巨大市场需求;钢结构住宅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符合性;在城镇建设中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支撑条件3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在城镇可持续建设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了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实现我国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北川新县城的灾后重建具有特殊性,在新县城的规划中针对灾后重建的特点,从选址、规划布局、风貌特色、绿化系统、绿色交通等方面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北川新县城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规划的典型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效率、可持续发展潜力、资源消耗和环境效益5个方面设计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别于以往单纯考虑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引入系统协调性的理念,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针对辽宁省建筑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总处在协调发展轨迹上。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传统的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建立煤炭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集对分析的集对势,建立煤炭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某煤炭建设项目做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且计算过程简单,操作性强,为煤炭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旭 《山西建筑》2002,28(3):119-119,160
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节约土地、保护地球资源”为指针,从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必要性、加快小城镇园林绿化应采取的措施、小城镇园林绿化的构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小城镇园林绿化是一项涉及城市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小城镇的长远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园林绿化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并着重探讨了在小城镇中心区建设中如何加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内涵,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居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研究广大市民住房需求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推动城市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安定团结、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完善洛带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洛带古镇基本概况的阐述,分析了洛带古镇的规划现状及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以期找到合理的方法和途径使这些古镇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汶川地震中遭受破坏的城镇,灾后复兴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重建规划,对受灾城镇进行系统的修复和更新,恢复其生产生活,带动城镇经济文化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平武南坝镇的重建规划实践,提出灾后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应以城镇可持续生态发展和灾民主观能动性激发为根本,确立安全可靠的城镇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并延续城镇历史文化、突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3):185-197
The traditional use of piped systems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criticized as being ‘unsustainable’. These systems are part of the water domain where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o support decision-makers in selecting systems that are more sustainable. However, the interes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s low. This paper identifies conditions to engage the practitioners to inform their actions in regard to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has been obtai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water professionals from Swedish municipalities. The environmental-technical discourse of sustainable stormwater development is a strong barrier in the change process, to the neglect of the social aspects. In the interviews, reframing the discourse was possible in visions of future sustainable stormwater systems embrac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action, primary conditions can support sustainable pathways in realizing this vision. The paper suggests further incentives for increased implementation of non-structural measures by developing the identifi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