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封顶系统饱和深度的最大值直接关系到封顶系统坡体稳定性和排水层的设计。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以扩展的Dupuit假定为基础,建立填埋场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的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封顶系统饱和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分析不同因素对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降雨和高排水率情况下,饱和深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稳定,采用渗透系数较大的排水材料铺设排水层、减小水平排水距离、增大斜坡坡度等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在最大饱和深度较大的情况下,水平排水距离是比排水坡度更为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不同降雨模式条件下填埋场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以扩展的 Dupuit 假定为基础,建立了填埋场封顶系统饱和深度的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了均布型、前峰型、中峰型和后峰型 4 种降雨模式对填埋场封顶系统饱和深度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降雨模式条件下降雨强度、排水层渗透系数、水平排水距离和斜坡坡度对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前峰型降雨模式条件下封顶系统饱和深度的增长速率最快,后峰型增长速率最慢,均布型和中峰型对应的饱和深度增长速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随排水层渗透系数的变化有一敏感范围,处于该范围内最大饱和深度随排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加显著减小;水平排水距离的增加会引起封顶系统最大饱和深度明显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沉降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论在填埋过程中还是封顶后都会产生显著的沉降.填埋场的沉降一方面可以增加场区的垃圾消纳量,另一方面将对填埋场的维护和场地再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垃圾填埋体的沉降受垃圾土的自重压缩和有机质降解的综合影响.本文从分析填埋场沉降机理人手,提出填埋体的沉降由主沉降、次沉降和有机物分解沉降三部分组成,并给出了沉降估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填埋体的沉降过程,计算表明,一座设计容量为472万m3,设计填埋高度73m的填埋场的扩容率可达97%;封顶后的最终沉降约为填埋高度的10%.文中提出了实行分区填埋、分层压实和加速有机物分解等控制填埋场沉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填埋场腾发封顶系统中的水分运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腾发封顶系统工作机制出发,依据Penman公式从能量角度计算潜在腾发量,然后依次分析和求解植被截留量、土面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和地表径流量,从而求得净入渗量;并将净入渗量作为条件边界,选取典型参数建立腾发封顶的非饱和渗流模型,分析得到封顶内的水分运移规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蒸发蒸腾对该类型封顶中的水分运移起着决定性作用,封顶中浅部土体含水量受降雨和腾发作用影响显著,底部含水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起蓄水–释水作用的主要是植被根系发育区。在所考虑的气候条件下,植被良好、根系深度50 cm、总厚度为120 cm的腾发封顶系统的累积透水量很小,完全能满足设计要求,其减小降雨入渗的性能优于传统压实黏土封顶。  相似文献   

5.
罗伟 《四川建筑》2001,21(4):10-11
乐山市在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方面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 1997年 2月 ,该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期世行贷款城建环保项目之列。设计规模为2 0 15年 4 0 0t/d。卫生填埋场占地 2 84亩 ,总库容2 30万立方米 ,服务周期约 2 0年。1 设计规模及垃圾成份1 1 设计规模 根据乐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及 1998年实测的垃圾收集量 ,推算该市人均垃圾产量为 0 8kg/人·d。采用人均垃圾产量法 ,对1998~ 2 0 15年逐年垃圾产量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 ,确定设计规模为 :2 0 0 0年 180t/d ;2 0 0 5年 2 5 0t/d ;2 0 10年 35 0t/d ;2 0 15年 4 0 …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非均质是垃圾土最突出的性质,其物理力学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基于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测试,对垃圾土重度和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异规律和概率特性进行研究,按分层概率特性和总体概率特性生成随机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法分析填埋边坡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随埋深增加垃圾土有效黏聚力减小,有效内摩擦角增加,二者呈负相关特性,但在各个分层中,可认为二者彼此独立;按分层概率特性进行可靠度分析所得安全系数标准差较小,按总体概率特性进行分析标准差较大,前者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说明对于高度非均质的垃圾土,为进行填埋边坡可靠度分析,首先必须研究和掌握其参数的变异规律和概率特性。  相似文献   

7.
垃圾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就垃圾填埋场可燃气体的产生、气体的成分及浓度、气体收集的重要性、产气量的估算方法以及气体的收集系统、气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今后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为垃圾填埋场运行及封场后气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填埋场ET封顶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ET(evapotranspiration,腾发)封顶系统工作机理出发,根据苏州市气象资料,首先用Penman公式计算ET封顶的潜在腾发量,然后依次求解植被截留量、土面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和地表径流量,从而求得净入渗量;将净入渗量作为边界条件,选取典型参数分别建立单一土层型ET封顶和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非饱和渗流模型,分析得到这两种封顶内的水分运移规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蒸发蒸腾对ET封顶中的水分运移起决定性作用,封顶中浅部土体含水率受降雨和腾发作用影响显著,而底部含水率不变化或变化很小,蓄水–释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植被根系发育区。植被良好、根系深度50 cm的ET封顶系统累积透水量很小,在长三角地区气象条件下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毛细阻滞型ET封顶的累积透水量小于单一土层型,这两种ET封顶减小降雨入渗的性能均优于传统压实黏土封顶。  相似文献   

9.
深厚垃圾填埋场地上多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综合楼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 ,为地下1层、地上3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总建筑面积为3000m2(图1)。该工程地下室建筑高度4.5m ,地面以上高度为13.8m ,顶层局部抽柱形成大空间会议室。拟建场区为旧河道垃圾填埋场 ,建设单位于1999年1月中旬委托设计 ,要求4月下旬竣工投入使用 ,工期要求很紧。1设计时所遇问题及建议(1)场地为垃圾填埋场 ,在垃圾场地上建造建筑物 ,如何确保工程的安全。(2)由于工期紧 ,建设单位在设计前曾对整个场地进行了强夯处理 ,要求不做地质勘察和地基处理 ,按地基承载力12…  相似文献   

10.
范洁 《市政技术》2001,(4):25-28
本文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渗漏水的来源、产生量及其水质特征,提出了控制渗漏水的主要工程措施和渗漏水处理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信息化施工的目的、意义、原则及方法。通过对某填埋场深基坑水平位移和水位的监测得出该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曲线及水位变化曲线,分析了该基坑稳定性监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垃圾填埋场上种树、种草进行植被恢复的基础上 ,分析测定了垃圾土中营养元素被植被吸收利用 ,其中有机质为 70 .2 8%、N为 60 .2 9%、P为 81 .85 %、K为 88.0 7% ,有效成分促进了植物生长 .植物对垃圾土中有害物—重金属可吸收积累 ,减少污染 ,对七种重金属污染削减率 ,灌木植物为 3 2 .2 5 %~ 5 4.46% ,草皮植物为 1 8.68%~ 78.46% .为植被生态处理、改良垃圾废弃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海英  卢建津  张于峰 《煤气与热力》2002,22(2):115-116,119
阐述了双-双管室内供暖系统的水力平衡状况,分析了自然循环作用压力对系统平衡和最不利环路选择的影响,对双-双管系统水力设计计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永峰  赵洋  胡杰 《煤气与热力》2014,34(10):16-18
对供热系统水力平衡装置的发展概况、类型进行分析,介绍了水力平衡装置在供热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外垃圾填埋场覆盖系统受损的若干案例,分析了屏障型覆盖系统发生渗漏、滑坡、沉陷、侵蚀的各种机制,分析了在覆盖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以保证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提高供热锅炉产热能力的途径,分析了解决室外供热系统及室内供暖系统水力失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液压静力压桩机两种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准则及其实施途径,并从压桩力,压桩速度、能量利用率等地代表机型的主要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对比分析,得出了准恒功率设计法更适合于液压静力压桩机液压控制的设计研究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陈传灿 《建筑机械》2001,(11):48-50
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机头泥土仓土压力控制是顶管工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本文提出了半盾构油缸伸缩以控制泥土仓压力大小,从纠偏油缸处间接测取泥土仓土压力信号的控制方案,通过参数设定、数学建模、仿真分析、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