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员工持股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是国有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的需要。通过在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使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员工以产权为纽带与其他所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切度和管理的参与度,为国有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内部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1998年 ,原常熟玻璃钢厂转制为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职工持股达公司总股本的75 % ,建成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新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股份制后 ,企业从领导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4个方面的转换入手 ,在公司内部抓了运行机制的改革 ,并力求扎实、务实 ,抓出实效 ,保证机制转换的真正落实。1转换领导机制 ,强化民主管理企业转制 ,做的第一件事是转换领导机制 ,按公司制进行组织机构的组建。领导机制从原来的厂长负责制转换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第一 ,建立新三会 ,即董事会、监事会…  相似文献   

3.
通过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种种困难,提出将建筑企业“包产到户”,并举例分析将人工、材料、机械、现场经费和临时设施费分别提出私人承包的各种设想。提出“国有企业内部私有化”的理念,建立新型的国企员工自己的私有化项目公司,作为国有建筑企业的一种大胆创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论建筑企业建立内部职工持股会的可行性及运作张和平建筑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笔者认为,职工投资参股,建立内部职工持股会,是国有建筑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重要途径。我公司作为建设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5.
赵季青 《市政技术》2013,(Z1):174-178
建筑企业实行公司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权利分配约束制度;建立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的组织制衡机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公司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法人权力制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公司治理、行使决策权和承担受托责任等3个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当前,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从实际运行情况上看,国有公司董事会还存在职责不清、内部组成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完善国有公司董事会建设,使公司董事会能够有效地发挥在国有公司经营决策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核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水海 《山西建筑》2011,37(17):231-232
从市场意识、市场法则及企业规定和机制等方面阐释了国有建筑企业员工意识提高的内在关系,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机关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员工市场意识的建议,为提高员工工作意识、改进工作效率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肖娟 《市政技术》2019,(2):252-257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企业间合并重组力度逐步加大,产业板块调整不断加速,与之相对应的利益分配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国有建筑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组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方法,为企业发展服务。笔者对新时期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管理创新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其他国有建筑企业工会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本文针对国有集团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与民营资本的产权配置与资源优势互补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国有集团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以资本优化配置为导向进行,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实现国有与民营资本的产权优化配置,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分析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改实施层次、股权多元化、董事会制衡机制、国有民营业务合作、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五个方面的创新特征,为在重点领域的国有集团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创新性示范。  相似文献   

9.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需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现创新管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技术支撑,为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从而加强内部员工人才教育培养力度,为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打破国有企业固有的平均主义模式,促进企业员工管理与市场接轨,国有建筑企业开始对自身固有体制进行变革,员工绩效考核成为变革的重要支撑。论文以一家成立50余年的国有建筑企业的绩效考核改革为模板,重点对国有建筑企业在新的绩效考核管理体制下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国有建筑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变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进行股份制改革困难重重 ,因此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全企业全面改制或通过局部的改革试点来推进主权制度改革 .股份制改造的重点是合理确定改制企业的股本结构 ,股东应由国家、职工、社会公众组成 ,真正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企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林海 《广州建筑》2007,35(4):50-5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国有施工企业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甚至很多企业存在亏损.然而,目前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成本观念淡薄、缺乏资金时间价值的意识以及工程项目负责人责权不明,项目管理系统松散等问题,使得施工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并长期导致恶性循环.对此,本文提出树立时间价值观念,以成本估算和控制为中心,加强国有企业项目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制),提高国有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周尚 《安徽建筑》2007,14(3):199-200
文章结合某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辟员工网络测评与培训有机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员工知识更新、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PPP 模式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低,社会投资方将面临较高的收益风险,因此,我国大部分 PPP 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国企或国企与民企的联营体,纯粹的私人资本参与 PPP 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激发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资热情,当政府与不同投资方合作时,有必要基于项目参与方的公平偏好程度设置相应风险分配机制,一方面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方所面临的收益风险,另一方面改变政府承担项目付费的现状,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模拟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在考察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前提下,对传统的收益函数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 PPP 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社会效益会随着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增大而增加,投资方承担风险比例亦与其公平偏好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山西建筑》2007,33(20):242-244
分析了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加强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核心竞争力量,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深入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塑造个性国有企业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国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海蓉 《山西建筑》2004,30(5):102-102,128
从观念、风险、竞争等方面介绍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施对施工企业的影响,阐述了施工企业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使企业顺应改革,提高实力,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柳暗花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大型国有设计企业正处在个非常关键的时期,WTO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外全面开放,对内的应变,事务所经过两年的培育业已出笼。大有大的优势,前提是清楚什么样的路才是对的并能抓紧时间向这个方向迈进。文章从产权制度、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方式、内部体制改革及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等多个角度讲述了目前国内大院的存在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 ‘people and performance’ model asserts that performance is a sum of employee ability, 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 Despite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is people–performance link within manufacturing and many service sectors, studies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limited. Thus, a recent research project set out to explore the team deployment strategie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company with the view of establishing how a balance could be achieved between organisational strategic priorities, operational project requirements and individual employee needs and preferences.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project priorities often took precedence over the delivery of the strategic intentions of the organisation in meeting employees’ individual needs. This approach is not sustainable in the long term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that such a policy had in relation to employee stress and staff turnover. It is suggested that a resourcing structure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multiple facets of AMO may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for balancing organisational strategic priorities, operational project requirements and individual employee needs and preferences more appropriatel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