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中北部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发育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纵向上发育多期河道砂组,叠置规律复杂,优质储层和富气区分布规律不清。采用“沉积相—物性—含气性”的研究思路,首先明确沙溪庙组砂岩优质储层具有“顶谷底峰”的反射特征;然后厘定23期河道发育期次和边界。结果表明:河道砂组主要由北东向南西条带状展布,河道宽度在100~4 500 m之间;纵横波速度比小于1.68时沙二段河道砂组具有较高的含气概率,富气储层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的边滩部位。研究成果形成了致密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及富气区预测技术流程,为川中北部地区沙溪庙组致密气藏的规模增储和效益上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层序地层分析,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区发育北东、南西2大物源体系,其中北东物源(强势物源),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富县—旬邑—宜君地区的沉积,发育2~3支分流河道砂体;南西物源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陇东地区和镇泾地区沉积,发育4~5支分支河道砂体,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西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8油层组,东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6、长2+3油层组,东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低幅度构造的组合区成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是国内在致密砂岩中所发现的最大气田,其纵向上分布有多个气藏,平面上相互叠置.研究表明,上沙溪庙组Js1、32气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和水下越岸砂体四个微相.在研究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古构造发育特征,恢复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Js1、32气层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4.
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是国内在致密砂岩中所发现的最大气田,其纵向上分布有多个气藏,平面上相互叠置。研究表明,上沙溪庙组Js1、32气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和水下越岸砂体四个微相。在研究沉积相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古构造发育特征,恢复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Js1、32气层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阐明了发育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背景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叠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分支河道和河口坝-滩坝叠覆体是蓬莱镇组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成因砂体类型,平面上,分支河道呈树枝状,顺着物源方向展布,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纵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相互叠置形成多种“复合砂体”类型。②从上游到下游,由于地形逐渐平缓,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减小;低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的进积和退积,高频的湖平面升降控制着浅水三角洲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规律与叠置样式。③建立了川西晚侏罗世前陆盆地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和4种砂体叠置模式,分别为低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坝上河、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和河口坝叠置。  相似文献   

6.
浅水三角洲前缘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内部砂体历来是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弄清其沉积规律与沉积模式,是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资料等,对该区长82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在考虑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志丹地区发育2类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别是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2类砂体的岩石类型均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大、砂质成熟度低,垂向上多期砂体连续叠置,平面上连片性差,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单层厚度小、砂质成熟度较高,频繁地夹泥—粉砂薄层,平面上连片性好;志丹地区处于湖盆的浅水缓坡上,区内砂体发育的类型与湖平面高低密切相关,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沉积主要受控于低湖平面时期的河流进积作用,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则主要与高湖平面期湖浪作用有关。该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官渡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测井资料,对官渡构造带下沙溪庙组层序、沉积相展布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在单井层序、沉积相划分与联井剖面对比的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然后利用砂体的自然伽马响应特征,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伽马值90API作为砂体反演的上限,对下沙溪庙1砂组和2砂组进行了反演预测。研究表明,该区下沙溪庙组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11~12个中期旋回,主要为河流控制的三角洲一湖泊相沉积环境,储层砂体均位于长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底部,砂体发育程度严格受沉积相带展布控制:早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河道摆动迁移频繁,使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晚期发育三角州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河道化程度高,使得砂体呈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横向变化快、储层分布预测难等问题,通过沉积相分析、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沙二段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并对微古地貌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目的层为缓坡带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期缓坡古地貌的地势形态与物源匹配较好,近端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远端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近端微凸起对三角洲前缘扇体的沉积起分流作用,微凸起范围内发育分流间湾泥岩,周边低势区为沉积砂体的输导通道,是有利砂体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储层呈朵叶状广泛分布,由于储层成因及结构复杂,常规的基于复合砂体储层表征精度较低,制约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和挖潜。以渤海南部海域BZ28油田1167砂体为例,在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演化模式指导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属性、测井相、水平井地质导向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由复合河道、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内部沉积朵体逐级次对砂体构型单元进行划分。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平面呈分流河道与分流砂坝相间沉积分布特征,其中,分流砂坝为储层沉积主体,由沉积朵体纵向叠加、低角度前积及溯流退积等方式拼接构成,分流河道为过水通道,储层厚度相对较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对油层水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在前人对物源、湖盆底形、碎屑供给能力、水体能量等沉积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长8油层组发育西南部和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和西部的扇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储集体类型。勘探实践证明,不同沉积体系区域其砂体储集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已发现了规模储量,而东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差,未发现规模储量,砂体结构的不同是造成其储集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对砂体垂向及横向解剖的基础上,通过对砂体成因机理的分析,将长81段砂体主要划分为分流河道型和分流砂坝型2种类型。分流河道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部地区,是在近物源、高能量、物源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河流入湖后河道的能量大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河道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条带状的厚层垂向叠置砂体。分流砂坝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东北部地区,是在坡缓水浅、远物源、低能量的缓慢沉积条件下,湖水能量和河道入湖能量彼此强弱交替,形成了呈朵叶状的、单层厚度薄且不连续的砂体。  相似文献   

12.
李维禄  林晓海  刘婷 《特种油气藏》2012,19(2):54-58,137
青三段是松辽盆地主要含油层系高台子油层的重要层位,选取青三段作为目的层,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以及地震资料等,对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以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青山口组三段发育IV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3个亚相,根据不同的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青三段的沉积模式。研究区目的层三角洲砂体主要沉积在北西—南东轴线上,整体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展布,主要砂体类型是河口砂坝砂体,在湖浪作用改造下,局部加厚形成前缘沙坝和滨外砂坝,这是IV型三角洲沉积的主要标志。河口砂坝、前缘砂坝和滨外砂坝成为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吉林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Ⅳ砂组和Ⅴ砂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重力流等沉积微相,储油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微相为主。编制了Ⅳ砂组和Ⅴ砂组10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对砂体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为以西南保康水系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向东逐渐减薄,河道的侧向摆动造成了砂体的叠置或切割,形成了条带状和断续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薄片等分析化验数据,文中开展了渤南低凸起西端B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B地区砂体以浅水三角洲水上及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决口扇及天然堤仅局部发育,未发育河口坝.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类型为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具有一定弯度的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在4~9 m,宽度在100~1 000 m,...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延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稳定,湖盆沉降速度缓慢,古地形平坦,气候干旱,湖泊面积相对较小,物源供给充足,在下寺湾油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在骨架砂体类型、规模、形态等多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较大差别:平原相河道通过充填和频繁分叉汇合,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前缘广泛发育河道砂体,砂体呈带状分布,多个砂体垂向相互叠置,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受可容纳空间限制和河道冲蚀作用,河口坝不发育;砂岩储层受河流控制作用明显,分叉与汇合现象普遍,砂体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砂体等厚图上呈朵状分布,砂体连通性较正常三角洲好。综合地形、气候、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了下寺湾油区各类砂体的成因及特征,并总结了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和化验分析等资料,恢复了长81油层沉积期的水深及沉积环境,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1油层属于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其沉积特征与一般三角洲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确定了3种不同的浅水三角洲类型,即顺直型分流河道三角洲,树枝型分流河道三角洲和分流砂坝型三角洲。顺直型分流河道三角洲主要分布在西北沉积体系,河道稳定持续,分流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呈带状向湖盆中心延伸,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好;树枝型分流河道三角洲主要分布在西南沉积体系,河道摆动较大,分流河道多出现分支,砂体顺物源方向呈树枝和鸟足状向湖盆中心延伸,单层厚度较西北体系相对较小,连续性较好;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东北沉积体系,河道横向摆动较大,砂体横向连片,顺砂体方向连续性相对较差,单层厚度较薄,泥质夹层比较发育,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呈朵状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主要产油层之一。前人根据露头、钻井资料的矿物成分和含量统计认为长8段为南西—北东走向的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以往通常是将有利的河道砂岩储层描述为南西—北东向延伸的直线状。但首次获得镇泾地区南部红河三维地震资料后,综合钻井资料得出了多种方向、形态的主河道砂体展布。结合区域长8段地层的展布、古构造和湖泊发育状况,认为红河三维地震区的长8段为辫状河—曲流河沉积,河道砂体宽厚比为1/500~1/1000,长8段河道呈南东、南北、近东西多种方向,优质储集体为心滩式纵坝砂体,漫滩及河道边部砂体物性较差。镇泾地区长8段湖相及三角洲相沉积不发育。  相似文献   

18.
采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在大量野外地质剖面调查及测量、地震、测井、钻井、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划分出金马-聚源地区中侏罗统的4个Ⅲ级层序、7个准层序。其物源分别来自于龙门山前带的赵公山及向峨、莲花洞一带的山前带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与水进型三角洲沉积相间叠置发育的沉积模式,具纵向上的分层性、平面上的分带性特点。千佛崖组SQ9层序和上沙溪庙组SQ11层序中的初次充填PST准层序是金马-聚源地区中侏罗统最有利的准层序类型,其中扇三角洲或辩状河三角洲低位厚层辫状分支河道或河口坝砾岩或含砾粗-中粒岩屑砂岩储集岩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其纵向上分布于水进扩张EST准层序中的水进泥岩段之下,初次充填PST准层序的中下部。因此,纵向上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横向上主要分布于隆丰、金马和聚源-崇义一带,呈北西-南东向带状或北东-南西向毯状展布。  相似文献   

19.
老爷庙地区东营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含油相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爷庙地区东营组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水下重力流和湖泊等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平原的前端,其中尤以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的储集物性最好,对油气聚集非常有利,是主要的储集砂体.储层以粒间溶蚀孔为主,且随层位的加深孔径减小,为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影响,它们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庙北地区Ed3凝析油气藏的勘探应予以重视,庙南地区Ed1可能成为下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庙南地区Ed3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