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凹陷,拓展了渤南地区浅层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扩大了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范围,再次证实了凹陷中继承性陡坡带具有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藏的优势条件,对于推动莱州湾凹陷及我国海上其他类似低勘探程度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中凹陷斜坡类型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最重要的勘探层系,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深层汇聚脊、基底形态、斜坡产状等共同控制了浅层的油气富集。本文主要依据洼中隆起型汇聚脊特征及其与斜坡产状的关系,结合基底形态将渤中凹陷区斜坡划分为14个二级斜坡带。不同类型斜坡带的浅层成藏模式、成藏特征分化性较大,其中顺脊斜坡区运移条件好,油气在高凸起区大规模聚集成藏,斜坡区难以大规模成藏,但是在切脊断裂强发育区可以形成中小型商业聚集;横向脊宽缓斜坡区是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具有多个交叉脊成排成带富集的特征;挠曲坡折晚期断裂相对不发育,深层沉积砂体发育,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一部分可以侧向运移在斜坡高部位馆陶组成藏,但规模相对较小。勘探实践表明,斜坡类型及其浅层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海域斜坡区勘探,指明下步方向,并为类似的断陷盆地浅层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规模型构造圈闭已钻探殆尽,基于传统地质认识已难以持续获得规模型储量发现。近年来,得益于“汇聚脊控制源外油气成藏与富集”新认识的提出,积极转变勘探思路,在久攻不克的莱北低凸起成功发现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的储量基础。促进了今后渤海浅层油气勘探工作思路和方法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显性构造目标勘探,转向以新认识为指导的隐性目标勘探,为渤海浅层油气勘探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大型汇聚脊发育的凸起区、隐伏型汇聚脊发育的斜坡区和洼陷带都是今后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垦利6-1油田位于渤海海域南部的莱北低凸起,是一个新近系探明储量超过亿吨的整装、优质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的重大突破打开了渤海海域浅层高产岩性油藏勘探的新局面。垦利6-1油田的关键成藏条件主要有3个方面:①莱北低凸起处于黄河口富烃凹陷的有利排烃方向,且其深层新生界底部不整合面之下发育两大隐伏汇聚脊,为浅层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供烃条件;②在中新世晚期的湖盆萎缩期,河、湖沉积交互背景下形成的大型复合河道型岩性圈闭为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储集条件;③连片复合河道砂体与区域湖侵泥岩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在垂向上集中分布。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使得垦利6-1油田的新近系具有以"深层远源汇聚-断裂垂向输导-浅层枝蔓式运移"为特征的高效成藏模式。以新近系大型岩性圈闭精细刻画和大型岩性油藏高效集束评价为核心的勘探关键技术为垦利6-1亿吨级油田的高效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相似文献   

6.
薛永安 《石油学报》2018,39(9):963-970,1005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7.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效应下发育的两种类型"继承性构造脊"、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晚期活动断层、广布的连片砂体为油气的规模性汇聚提供了高效的油气输导体系;低可容空间条件下发育的河湖相交互叠合连片低位砂体为大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深层油气构造脊-断层优势运移通道-大型叠合连片砂体"构成了莱北低凸起"藤蔓式"油气运聚模式,有利于该地区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大规模成藏。垦利6-1亿吨级岩性油田勘探发现揭示了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拓展了勘探领域,同时也对类似地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15表1参36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新认识与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田储量和产量的主要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渤海海域的勘探实践,结合浅层大—中型油田源外成藏的特性,通过分析油气深层运移与浅层富集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古近系烃源层油气初次、二次运移所形成的"汇聚脊"对其上浅层油气富集、聚集的控制作用,并根据输导体系的组合划分出油气汇聚样式。在"汇聚脊"控藏模式的指导下,渤海海域多个构造带的油气勘探都取得突破,获得一系列亿吨级新发现,由此保证了渤海海域浅层规模优质油气储量持续发现,指导后续勘探进展。  相似文献   

9.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油田的主力储量、产量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渤海海域浅层规模性储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通过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新认识了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条件,建立了浅层油气富集与深层油气初次、二次运移的关系,明确了浅层油气富集贫化机理,深化了"汇聚脊"控制浅层油气富集模式;在新认识的指导下,开展了基于地球物理方法的高勘探程度区浅层规模型构造-岩性目标探索,成功获得渤中29-6油田、垦利6-1油田等多个浅层大中型油气田的持续发现,保障了渤海油田储量、产量的稳步增长。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勘探突破,不仅对该地区后续勘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对其他地区类似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规模型构造圈闭已钻探殆尽,基于传统地质认识已难以持续获得规模型储量发现.近年来,得益于“汇聚脊控制源外油气成藏与富集”新认识的提出,积极转变勘探思路,在久攻不克的莱北低凸起成功发现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渤海油田上产4 000万吨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  相似文献   

12.
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控藏模式与高丰度油藏勘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新近系是主要的含油层系.新近系勘探早期集中于凸起区和陡坡带,而斜坡带和凹陷区由于缺乏油气运移条件的系统性研究导致其勘探成效较差.基于前人研究和钻井资料,从分析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出发,通过建立"汇聚脊-断层-圈闭(脊-断-圈)"三元控藏模式,明确了受潜山风化壳汇聚脊控制的深层油气的汇聚...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历经50余年油气勘探,综合其油气勘探领域突破、储量增长、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将其勘探历程划分为5个阶段:以凸起潜山为主的早期探索阶段(1965—1979年)、以古近系为主的对外合作阶段(1980—1994年)、以新近系为主的自营带动合作阶段(1995—2005年)、多层系立体勘探阶段(2006—2015年)和精...  相似文献   

14.
以往认为盆缘洼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盆缘洼陷现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热点领域,但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亟待深入。基于地球化学资料,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原油和天然气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其中原油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为新近系油藏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原油的形成早于天然气的形成,气藏的分布整体浅于油藏的分布,但其具体分布受控于新近系馆陶组中-上部、明化镇组下段中-下部和明化镇组上段底部3套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总体呈现"南部富油、北部富气,西部富油、东部富气,下部富油、上部富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主要发育了沙三段和沙四段两套有效的烃源岩,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上各构造原油主要来源于主洼沙四段烃源岩,缓坡带上各构造原油表现为主洼沙四段和南次洼沙四段双洼供烃的特征;②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存在水体分隔,南次洼水体更加咸化易形成富硫干酪根,其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着高硫油的分布范围,是高硫油形成的主控因素。而生物降解作用,一方面导致原油稠化是形成稠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使原油硫含量相对富集,是形成高硫油的重要因素;③垦利16-1油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形成了咸化湖盆早生、早排双洼供烃成藏模式,深、浅地层成藏模式不同,深部地层为典型不整合面侧向输导远源成藏模式。认为南次洼南部古近系地层和潜山优质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6.
薛永安  王德英  王飞龙  汤国民 《石油学报》2021,42(12):1581-1591
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15年依然未获商业突破.此后勘探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一系列地质认识:低角度断层控制的恩平17洼具备向北部陡坡带大规模供烃的烃源条件;陡坡带大型弧形断层形成的"陡坡扇体+断层"高效输导体系能够向北部披覆带中浅层大规模输导油气;先存基底隆起背景下继承性发育的断裂构造是...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