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面向国际的乡村旅游推进了乡村振兴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概念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思路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使用者角度了解乡村景观的实际感知反馈,能够明确乡村景观的核心魅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通过Python语言收集各国游客的旅游评论数据并进行文本挖掘方法展开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各国游客普遍对于恩纳村持有好感,关注于体现海洋性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景观。不同游客群体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旅游目的、观光期待、文化认同以及空间环境需求方面存在关注差异。由此案例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探索中呈现的经验和不足,为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提出4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3)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景观是旅游形成的主要载体。游客对旅游地景观基因感知评价程度的高低,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相关性。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南岳古镇为例,建构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的旅游感知评价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旅游感知评价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寿文化、佛文化、道文化3项目标层和15项指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所建构的评价模型对游客对旅游的感知状况进行评价。所得基本结论为:(1)游客对旅游感知评价的系统是灰色系统,灰色理论是开展该项研究的有力工具;(2)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样本数据少,问题解决效率高,分析思路清晰,结论目标明确的特点,是一个开展游客旅游感知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3)游客对佛文化基因的感知评价略高于寿文化基因,评价级别为较好。道文化景观基因的感知评价则为一般。  相似文献   

5.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依据意境文化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运用主客观认知结合的原理,通过GPS技术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苏州留园为例,开展景观意象感知热点发掘的实证研究。GPS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不同的感知热点区域,且构成元素与感知行为特征均不同。问卷数据表明,游客感知受4类因素影响:1)经济;2)园林文化传播;3)感知途径;4)旅游引导信息。基于上述结果,明确了遗产旅游中意境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认为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游客分类推广园林文化知识、分类设置游线及旅游项目,达到有效传播园林意境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 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 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 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 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 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实际进展效 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 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主 题模型,从更关注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传递的 视角,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的多维度评 价方法。研究发现: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 感知总体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特征,“民族特色 美食街”的感知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游客感知 维度按旅游吸引力强度依次为消费体验、地方 美食、景观建筑、环境氛围、生活记忆和非遗文 化,消费体验与地方美食维度高度绑定,且对其他维度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不同游客感知维度评价差异显著,消费体验和景观建筑维度关注度 较高、满意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传递效果欠佳,非遗文化和生活记忆维度满意度较高、关注度 相对较低,保护挖潜力度不足。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北院门街区对游客的历史文化传递效果,对 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游客稀少、后续环境管理维护差及同质性严重等多重问题,基于在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结合鲁东沿海地区文化元素,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感知、心理感知和行为感知三个方面构建鲁东沿海旅游乡村POE评价指标体系,从17个指标层对山东省五个省级以上沿海旅游示范村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揭示了各村在环境感知要素、心理感知要素和行为感知要素三个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对于不足之处提出,提升沿海乡村综合环境、关注游客心理感受和注重沿海乡村资源整合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杨箫  李早  叶茂盛  夏舒婷 《园林》2024,(3):104-112
水口是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选取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的水口景观空间进行眼动追踪实验,探究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水口独特景观风貌、提升游客的情感与体验感。通过眼动指标的量化特征分析,实现对水口景观空间视觉的可度量和可视化,总结了水口景观空间游客视觉行为的规律。研究表明:(1)在水口景观空间中,门窗洞口、牌匾楹联等人工要素比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更受游客关注,人工要素在文化类风景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游客对大面积单一的植物、水体的视觉偏好较小。(3)第一次注视前时间、第一次注视持续时间与要素的像素数量、RGB均值具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苏同向  杨华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6):6-12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同缔造”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共同创造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理念。本文采用问卷、图像识别、访谈、旅游路径追踪等方法,剖析外来游客和本地民众对五四广场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通过多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海洋景观地域特征为媒介,研究本地居民和游客对地域特征的感知度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为滨海广场地域特征感知的提升提出合理建议。以期能够为滨海广场地域景观建设、历史文脉延续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四川建筑》2021,41(1)
文章在大数据背景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与IP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ROST CM6软件从主流旅游网站上收集、筛选得到的网络文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高频词汇并绘制语义网络分析图,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旅游形象感知的要素,并对网络文本进行逐条编码,运用IPA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分析游客的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游客体验要素分值总体较高,表明游客旅游体验评价关注点各个旅游形象感知要素较集中。重要性程度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绝大多数要素重要性程度低;但大部分要素表现性程度高,说明游客整体旅游体验较好,对景区内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较高。根据研究结果,今后应从景区环境拥挤感知、游憩活动的参与氛围以及其他满意度稍低的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让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创造更好的武夷山风景区形象。  相似文献   

17.
景观化道路可以将目前土地资源紧张背景下孤岛化的遗址景观及其环境进行再组织,利用景观连接度的研究方法,使其连点成线成网,从而释放大量可沉浸式景观感知空间。景观资源的丰沛度最终提供给观赏者的参数可以景观交通线的长度为量化单位。遗址环境的景观设计原则首先是可进入、可活动、可浸入,其次环境应该是一个情境和场,并能排除其他干扰要素,最后利用交通组织活动与感知的路径及与遗址本身的互相关系,在对其环境设计过程中利用城市交通线的重组为城市重构新的景观印象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构建“传统文化感知”的概念,提出关于传统文化感知背景下的“居住区景观营建”设计方法论,从传统文化意象的汲取出发,结合实践案例——常州市金坛区中景华府居住区景观,建立具有传统文化感知特征的设计主题思想,构建彰显传统文化的空间形式,营造景观空间意境与精神感知,并贯穿运用于设计始终,创造出具备传统文化感知景观特征的居住区环境。为后期如何进一步建设人居景观环境,使居民能够真切地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提供相应的思考方式和更有积极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文化生态学的综合观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民意测验法的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姚瑶申世广 《园林》2020,(11):82-88
以1992-2019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乡村景观的614篇核心文献作为数据基础,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乡村景观知识图谱,以此分析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结果表明:(1)乡村景观研究的学者集中度较高,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2)乡村景观研究的机构强弱分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优势明显,并形成了近地域合作的发展趋势;(3)通过聚类分析可发现,乡村景观研究主要围绕着"乡土景观""新农村建设""景观格局""乡村旅游"和"景观评价"等关键领域展开;(4)乡村景观研究的热点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出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乡村景观研究在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发展政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