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3年、1993年以及2013年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在景观和景观类型2个层次选取6类景观格局指数,运用移动窗口法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40年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长,水域和林地面积有所增长,农田面积大幅减少;2)整体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但空间分布不均,破碎区集中在城乡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主城区内部和远郊山林地的聚集度反而提升;3)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和水域与林地等生态用地的破碎化区域基本一致;4)针对基本农田和林地的土地保护政策法规对景观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加强城市群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以解决景观破碎化问题,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滩区周边城镇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与6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生境质量演变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境质量方面,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冷热点集聚效应明显;(2)景观格局方面,耕地斑块优势程度最强,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林地、草地仅在连接度指数上与之相近,但草地COHESION、AI指数在2000—2010年间大幅度下降;(3)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相关性方面,水域LPI、AI等指数与生境质量均呈显著的相关性,耕地、建设用地在LSI、COHESION等方面也表现出突出影响。研究结果对黄河滩区及周边城镇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Erdas和Arcgis的支持下,绘制成1990、2000和2010年的锦葫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图作为基础数据,将景观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8种类型,采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锦葫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锦葫沿海地区在过去的20年里,主要的景观变化是以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耕地以及林地、水域面积缩小为特点;景观斑块数呈增加趋势,除建设用地外,各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均呈减小态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 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 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 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 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 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 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 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 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 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 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 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 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志英  刘涵妮  高进 《华中建筑》2012,30(4):98-102
以1996年和2008年的昆明城市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景观梯度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与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密切相关,1996年环城路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一、二环间开发建设的力度较小,二环以外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分散;2008年一、二环之间的开发力度为最大,一、二环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幅度最大,表明此时期昆明城市空间扩张进入快速的“外延式”扩张阶段。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魏雯  林军  李瑞敏 《园林》2022,(2):100-106
流域是人口与城市集中分布的区域,与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昆明盘龙江流域2000年、2007年、2013年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定量分析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一直是盘龙江流域的主要用地类型,研究期内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林地面积前期持续减少,2013年之后由于...  相似文献   

10.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依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3313.93km^2,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NP指数先增加后减少;农田的优势度LPI指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LSI不断上升;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1990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林地的规模与形状LSI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其的干扰度AI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天津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动态,支持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科学规划,本文以1990年—2020年间共6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天津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Fragstats计算其景观格局指数,并分析了近30年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年—2020年天津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面积共减少1166.1768km2,其中,2002年—2008年湿地面积减少最为急剧;(2)近30年天津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城市建设、养殖业和盐业等的发展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度的变化,破坏了湿地景观斑块的完整性,湿地景观生态功能日益减弱;(3)驱动力分析显示,该时期的自然因素、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的平原造林工程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满足城市近郊乡镇平原造林区域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为契机,针对林地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倡能够满足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需求的林地景观经营理念。进而提出林地景观经营的途径:融合优势都市农业资源构建空间格局构建;遵从林木生长规律制定阶段式发展目标;根据林地主导价值选择林下种植模式;林地景观意象的统筹建设;综合提升林地游憩服务功能。最后以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为例,说明林地景观经营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沈中健  曾坚  任兰红 《中国园林》2021,37(3):100-105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2023,39(12):21-27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 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作为陆地区域范围内主要的碳汇用地,对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的区域绿地层面研究了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分析了各类绿地的景观格局对整体碳汇的影响,从而优化碳汇用地空间布局,构建高碳汇导向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研究以娄底市为实例,通过遥感解译获取2015、2017、2019、2021年份的碳汇量空间分布以及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得到区域内碳汇量的时空变化情况。此外,研究运用景观指数量化林地、耕地和草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形态特征,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为未来城市的优化布局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自然栖息地的锐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当前保留年份较久的残存栖息地可作为"核心生境"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韩国首尔特别市为例,基于4期解译后的卫星图像判别城市林地内的"核心生境",并选取22个城市公园作为样本,运用Fragstats工具和InVEST模型分别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模拟了林地生境质量和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景观格局因子。研究发现:1)毗邻建设用地的林地生境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城市边缘山区;2)面积对于生境单元值的影响具有尺度差异性,相对于较大尺度样本,中小尺度样本的"核心生境"单元值受面积影响较小;3)样本生境的景观格局对"核心生境"质量的主导影响可概括为绿地形状因子和绿地聚合因子(因子分析解释度为96.022%),且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网络构建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缓解景观破碎化、限制城市扩张蔓延的有效手段。虽然已有研究针对生态网络的跨尺度衔接提出了基于尺度嵌套的规划思路,但土地扩张动态情景下这一思路对生态保护有效性尚需验证。通过设置“无生态网络”“非尺度嵌套生态网络”和“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三种约束情景,利用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并选取景观指数,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尺度,对生态网络保护格局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桂林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量明显,2018年至2030年预计增加613.85 km2,变化幅度为46.52%,其次是水域,增加53.50 km2、变化幅度为6.42%;(2)基于生态网络的规划政策及情景设置对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限制明显,而在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下,这种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新增建设用地仅为237.49 km2,增长率为18.00%;(3)非尺度嵌套与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相比,后者在市域尺度及中心城区尺度上对遏制景观破碎化、改善景观连通性上都取得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杜文武  胡瑶  眭淼  袁璨 《园林》2022,(12):28-3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往往带来景观格局变化等潜在威胁。为揭示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识别二者耦合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破碎区域,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响应关联,进而叠加耦合出人地矛盾突出区域,作为潜在的重点关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人类活动干扰增多,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近2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高值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且分布于低海拔区域,聚集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三泉镇及南部金山镇等村镇聚落,高聚类区主要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中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耦合的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在空间分布中呈围绕南部及北部村镇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生存发展需求的提供者,而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又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的服务水平.利用GIS对2006年和2016年的青岛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比较,揭示了10年间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青岛市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呈下降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上升趋势,青岛生态用地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比例由86.6%下降到82.4%,生态用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降低了7.9%;青岛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林地这类生态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生存发展需求的提供者,而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又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的服务水平。利用GIS对2006年和2016年的青岛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比较,揭示了10年间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青岛市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呈下降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上升趋势,青岛生态用地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比例由86.6%下降到82.4%,生态用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降低了7.9%;青岛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林地这类生态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