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lanning》2019,(3)
以中国知名乡村旅游地婺源的传统聚落"篁岭"为研究个案,采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理论视角,通过对篁岭传统聚落地域文化景观基因的发掘,析出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篁岭古村地域文化信息,同时结合旅游体验的塑造理念,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旅游体验开发概念和内涵,深度构建了篁岭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核—点—轴)联动一体的旅游体验开发模式。尝试为婺源篁岭、徽州乃至全国传统聚落旅游开发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永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聚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郴州市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研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结果表明:(1)基于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对传统聚落具有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景观基因三维数据库的建立为现阶段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内容支撑;(3)景观基因三维数据库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三维动画、虚拟旅游、文创产品等。  相似文献   

3.
蒋帅  杨玲 《新建筑》2023,(5):90-95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4.
“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的旅游业正在稳步前进。自旅游开发以来,肇兴侗寨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侗寨旅游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从空间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开发影响下肇兴侗寨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征及规律,并总结在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以期为旅游村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乡村景观认知格局乡村作为人类聚落与自然环境良好共生的一种群落生境形式,其最富魅力的特征毋庸置疑是显著的田园景观特征,也成为近年来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第二家园等乡村开发活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基础。这种呈现半自然状态的乡村景观,一般被视为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总结其景观特征的核心内容可以主要概括为:●以山水自然景观为宏大背景的聚居环境;●人工聚落与广阔生态环境的协调;●人群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互动。关于景观的认知格局,这里理…  相似文献   

6.
海岛渔村作为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景观空间,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开发潜力。识别海岛渔村景观基因并构建其景观基因信息库,益于从整体视角实现对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东沙村为例,采用ZMET识别其景观基因,引入符号学原理,借助N级编码理论,建立其景观基因信息库,结果显示:东沙村景观基因信息库主要包括布局基因、建筑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4大类包含46个单元。未来对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库的构建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可视化更新,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  相似文献   

7.
图瓦人属北疆古老游牧民族之一,跨境生活以及小族群的属性使得对他们的研究和调查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相关研究,选取我国三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图瓦人草原聚落为研究对象,系统建构了“空间”“地缘”“文化”三大聚落景观基因系统并对其进行多尺度识别、配对、解译,分析目前聚落中的基因异变现象,对异变基因进行修复、改善。旨在梳理完善当前传统民居景观基因谱系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丰富我国的传统聚落基因库,并为游牧民族草原聚落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提供可靠辩解的图谱借鉴依据,为保护和发展牧民定居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骏  李子健  吴雪飞 《城市建筑》2023,(19):178-186+216
民俗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分类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的类型及分布,也是整体认知我国乡土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从民俗景观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景观基因识别相关理论,筛选出民俗景观特征识别指标因子,构建适用于省域尺度的民俗景观特征分类体系。从自然环境基因、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三个方向对湖北省民俗景观进行识别,分别运用景观特征评估和文化区划研究的方法,得到自然环境特征类型与民俗文化景观区划。并基于自然—文化景观类型分布的相关性,将自然环境景观与民俗文化景观进行空间制图上的融合,得到湖北省民俗景观特征分类图,为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向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外化表现,是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中介,研究其动态变化并据此探究有效传承策略有利于保护与挖掘其文化价值。以苏南水乡聚落为例,立足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运用特征解构提取法对其进行基因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分析并梳理提出其变异机制,归纳总结苏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变异趋势。最后,从生物学基因变异角度将其概括为传承型变异、替换型变异、融合型变异、缺失型变异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变异类型提出相应的修复传承策略,为现有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认知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赫哲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及基因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文章提出"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基因分类方法,首先确定赫哲族所属的聚落整体——东北渔猎少数民族聚落的景观特征;其次与赫哲族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基因相融合,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为典型研究对象,制定四排赫哲族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确定赫哲族的文化景观基因,以期为四排赫哲族乡乃至其他类似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聚落景观元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了黔东南地区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的景观内外构成。在对巴拉河流域5个特色聚落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和审美印象提炼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域的发展提出聚落景观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的策略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3)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景观是旅游形成的主要载体。游客对旅游地景观基因感知评价程度的高低,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相关性。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南岳古镇为例,建构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的旅游感知评价模型,并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基因旅游感知评价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寿文化、佛文化、道文化3项目标层和15项指标层。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所建构的评价模型对游客对旅游的感知状况进行评价。所得基本结论为:(1)游客对旅游感知评价的系统是灰色系统,灰色理论是开展该项研究的有力工具;(2)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样本数据少,问题解决效率高,分析思路清晰,结论目标明确的特点,是一个开展游客旅游感知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3)游客对佛文化基因的感知评价略高于寿文化基因,评价级别为较好。道文化景观基因的感知评价则为一般。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高飞  郭沁  段广德 《城市建筑》2023,(5):27-29+49
以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211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3种类型和8种子类型,并利用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呈现;依据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里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文化景观特征区的分区结果。结果显示:(1)东部农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2)西部牧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中部农牧交融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个不同文化主导的文化景观特征区验证了蒙东地区农牧文化兼并的属性,以期为当前我国大量的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借鉴,为区域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与民族村寨保护传承的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研究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独特性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采集旅游者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图片数据,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析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研究表明:(1)在认知意象上,程阳八寨景观意象划分为9个景观意象元素范畴、3个景观意象维度及4种典型景观意象组合;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热点主要集中于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传统侗寨建筑,热点区域为岩寨、马鞍寨以及平寨三个村寨。(2)在情感意象上,游客以“独特、宁静、壮观”的积极情感为主。(3)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空间结构的层次感、整体氛围的乡村性。研究结论对于延续标志性、认同性与区域性的聚落整体景观意象,明确民族景观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藏族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缺失的现状问题,以九寨沟县藏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文章旨在深入挖掘九寨沟县藏族传统村落地域景观核心特征,在拓展景观基因理论应用领域的同时,为藏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