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满足科研与教学中对导引规律可视化及交互操作的需求,以追踪法为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导引规律的动态仿真模型。采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建立虚拟场景,运用虚拟现实工具箱中的操纵杆模块手动操控被追踪目标,实现了对三维交互式导引规律的可视化仿真。通过操纵杆调节目标法向加速度,理想弹道随之改变,真正体现了人机交互式操作。演示过程中可从不同角度观察导弹的飞行状态,对虚拟现实的操纵更加逼真。  相似文献   

2.
比例导引法导引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导弹导引规律, 以其中的比例导引法为例, 通过用Simulink进行导引弹道仿真的方法, 分析了比例导引系数、导弹与目标速度的比值等主要弹道参数的变化对弹道的影响, 提出了改进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比例导引三维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典型飞行弹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导弹运动学弹道分成无控段、转弯段和制导段,根据导弹弹道特征和制导特性,分别建立和推导了各段弹道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的图形界面集成开发环境GUIDE创建了三维弹道仿真验证和演示软件,以检验弹道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红外被动寻的便携式地空导弹,为命中目标实体必须引入前向偏移装置,对导弹控制弹道进行修正,提高命中率.本文用MATLAB/Simulink语言建立并分析了由前向偏移装置引出的超前修正导引弹道模型,最后给出了得出此模型能使导弹弹道倾角和视线角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导弹弹道前向偏移而命中目标实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比例导引法三维弹道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导弹的导引规律.以比例导引法为例,采用预报-校正法给出了比例导引法的差分方程,结合使用M atlab语言,对比例导引法的导弹弹道进行了三维仿真,绘制出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弹道,分析了导弹速度、目标速度以及比例导引系数的变化对弹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便携式地空导弹超前修正导引弹道模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被动寻的便携式地空导弹,为命中目标实体必须引入前向偏移装置,对导弹控制弹道进行修正,提高命中率。本文用MATLAB/Simulink语言建立并分析了由前向偏移装置引出的超前修正导引弹道模型,最后给出了得出此模型能使导弹弹道倾角和视线角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导弹弹道前向偏移而命中目标实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首先针对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后的弹道轨迹进行仿真建模。为解决当前目标跟踪算法中机动模型与再入类目标实际运动不匹配的问题,采用了基于弹道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获得滤波结果中来袭导弹目标的每一时刻位置及速度信息后,利用比例导引制导方法,可以实现对来袭目标和拦截弹理想弹道轨迹的三维数据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对导弹目标进行稳定的跟踪,对拦截弹进行精确的制导。  相似文献   

8.
王永寿 《飞航导弹》1991,(12):51-57,12
提出了一种有定常加速度的导弹用的新的导引规律。当目标速度和导弹加速度均为定常值时,存在一条取决于导弹和目标初始位置的直线拦截弹道。利用该导引法可以引导导弹沿这条弹道飞行。实际应用该规津时,需要有导弹和目标的速度矢量值以及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矢量值。因为测量这些变量比较困难,所以提出采用一种只用剩余时间和导弹速度的初始值构成该导引规律的简化方法。这两种数据可在导弹发射前从发射系统或发射载机上获得。为比较这种导引方法与比例导引法的性能,对一平面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导引法所产生的导弹加速度量值小于比例导引法所产生的加速度量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真比例导引(TPN)弹道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矢量运算的三维弹道仿真方法。在视线转移平面内建立了相对运动坐标系,分析了弹目相对运动和视线转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真比例导引律的矢量导引模型,利用其推导出指令加速度的矢量方程。采用Matlab对舰空导弹在目标作匀速直线运动情况下的弹道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仿真方法切实有效,能够直观形象的显示弹道特性及其各参数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比例导引律的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舰导弹做比例导引运动的基础上,将比例导引规律引入状态方程,建立线性时变模型,实现对系统状态的自适应滤波,运用Matlab语言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并得到了在不同的初始航向角、比例导引系数、导弹的初始位置和速度下的导引弹道滤波曲线和弹目相遇时间.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原理是正确的,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