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彬  武艳红 《山西建筑》2008,34(18):7-8
通过对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及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以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赵彬  武艳红 《华中建筑》2008,26(8):205-207
作为中国交通心脏的武汉,在近代也是西方教会对其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地区,但也因此促进了武汉教育发展。该文总结了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的发展情况,叙述了几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并分析武汉教会学校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目前信息化技术对武汉近代建筑研究不足的问题,结合荆楚地区崇文重教、教育建筑遗产丰富的特点,选取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以武汉近代新式学堂(含中国人创办的本土学校和西方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档案史料和现场测绘资料统计分析,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运用BIM建立建筑遗产的信息模型,使遗产保护智能化、科学量化、高效化。本研究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直接线索,对武汉历史性校园的更新和教育建筑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伴随着百余年前"西学东渐"的浪潮,近代教会大学的建设从校园形态与建筑样式等多个方面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进程。甚至直至今日还影响着当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该文从教会大学的校园功能组织与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对比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过程,分析了教会大学空间结构中的三种布局形式,分类例证其中的典型分区形式与结构形式,探寻教会大学多重功能的组成由来与分区形式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春芳 《华中建筑》2013,(1):167-170
该文从近代教会学校的起源入手,分析了铭贤学校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它所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近代建筑相结合,这一尝试在其他学校建筑如山西大学堂也有体现。孔祥熙创建的铭贤学校是一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办公楼、科学楼、图书馆、大礼堂、别墅等,给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新的生机。该文主要从办学背景、校园布局和现存的典型建筑上进行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深化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有关欢雅 欢雅国民小学在台湾921地震后进行了改建部分校舍拆除.部分保留有别于全新校园设计。除了面临教育空间与建筑空间双重课题外.新的校舍设计如何融八旧校园以及周围环境.成为设计议题关心之焦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设计回顾,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建筑风貌特征及主要建筑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校园规划,融合新古典风貌特色的校舍和水秀林茂的江南环境,创造出校园历史文脉传承与自然气息相辅相成的校园.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设计回顾,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建筑风貌特征及主要建筑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校园规划,融合新古典风貌特色的校舍和水秀林茂的江南环境,创造出校园历史文脉传承与自然气息相辅相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设计回顾,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建筑风貌特征及主要建筑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校园规划,融合新古典风貌特色的校舍和水秀林茂的江南环境,创造出校园历史文脉传承与自然气息相辅相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1.
汪晓茜 《新建筑》2006,(1):64-68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始终伴随着移植和本土化的二重奏,即其格局、建筑形态和技术应用等层面集中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共同作用。以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教会大学之一——东吴大学为例证,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设特色,一方面为我们解读那段特殊的建筑发展历程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参考,同时为当代校园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发展与演变对中国近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广州教会学校发展最早也最为典型。该文从近代广州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为入手,概括论述其各个阶段的建筑形态与风格特点,并评价分析了它在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重大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中小学校已经很难应对入学人数的增加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发展,学校校园的校舍更新的问题被提上议程。既有校舍的处理问题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既有校舍作为校园特征和校园文化的载体,拆除必然是一种资源浪费和"记忆缺失",可以通过功能置换,适度改造进行再利用。文章以南京市竹山小学既有食堂改造设计为例,对功能置换型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世界建筑导报》1997,(3):50-51
要在斜度为三十度的山坡上兴建校舍,无疑是项新挑战,建筑师引用了‘空中花园’的设计概念,既可配合地理环坟的限制,亦能满足校方的需要和符合政府在建筑高度上的规定。在陡峭的斜坡上遂出现了依山而建,重叠而上的建筑结构。 校舍楼高十二层,校园操埸建於南朗山道三十米之上,贯穿了位於两旁的主要设施大楼。操埸接连了上层的教室、行政办公室及下层的校园设施,如室内游泳池、演讲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市梅丽小学校舍腾挪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快速建造安全、舒适的小学临时校园建筑。总结项目在模块化设计、结构节点创新、循环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思考与探索,为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应用拓展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亦师 《南方建筑》2014,(4):116-123
铭贤学校(今山西农业大学)位于山西省太谷县,是孔祥熙创办的一所教会中学。自1907年至1937年,铭贤校园融合原孟家花园旧有建筑、新建多幢设备齐全的西式校舍,成为全晋闻名的模范学校。墨菲也曾受邀为铭贤学校做规划和建筑设计。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期刊杂志及欧柏林学院档案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考察铭贤学校在1909~1937年间的校园建设,确定其规划的发展过程,通过各种文献的比较研究校订之前研究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7.
李云辉 《建筑知识》2014,(4):10-11,23
目前在我国高校校园中,存在着大量功能单一、设施利用率低的既存建筑。这些建筑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为此,对传统校园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更新,不仅可以延长这类建筑的使用寿命,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效率,缓解校园建筑资金不足和校舍紧张的现状;还可以传承校园历史文化印记,弘扬高校学风传统.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协调更新,继承发展是校园建设的选择。对校园原有校舍与设施进行调整和再开发,合理安排改造建设的程序,可以充分发挥出原有校舍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川联合大学西区二、三教学楼建于1955年至1957年。1954一1955年修建第一教学楼,该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砖混结构,高六层,是成都地区第一座多层建筑,1956年被列为“复古主义”典型受到批判。二、三教学楼的兴建正是在建筑思潮急剧转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建筑界反对铺张浪费,一再降低非生产性建筑造价,时至今日,已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1992年初,我校领导和有关设计策划人员从…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代基础教育校园建筑正在经历从标准化到高层次发展的转变,这个转变由教育理念为先导,不仅发生在校园总体到各类单体的空间组合、造型等方面,校园建筑各部分的功能构成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我国广大的农村校舍建筑处在基本办学阶段(只有校舍,无功能划分);城市中大部分普通中小学校处在标准化办学阶段;国内少数发达城市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基础教育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比标准化办学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育建筑的建设实例。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探索热情高涨,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人员都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阿莲中学新建校舍取代旧有临校门入口庭园旁之老背少三栋大楼(中正楼、自强楼、庄敬楼),共计兴建地上四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为2795m~2,总建筑楼地板面积为8438m~2。唯新建校舍总工程经费因预算不足,只含川堂前后景观费用,不含其他前庭及后方景观空间,后续并追加校园景观规划600万新台币预算后完成全区校园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