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金属离子捕集剂处理含Cu2+废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水溶性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螯合树脂(DTCR),评价其对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方法:利用含铜废水考查自合成物(DTCR)的除铜能力。控制废水pH值、重捕剂以及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加入量,搅拌一定时间后,静置,过滤,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滤液中Cu2+的含量。结果:在反应时间为6小时,重捕剂加入量为0.3mL,聚丙烯酰胺(浓度为0.9mg/L)加入量为0.8mL,pH值为4-10时,废水中Cu2+的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经过处理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2.
采用TMT-20重金属捕集剂沉淀+氧化沉淀+精滤工艺对冶炼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与回用,工程改造及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出水可满足《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处理后废水全部回用于冲渣工段及湿式除尘系统,每年可回用水21.6万m~3,节约新鲜水费108万元。该项目年减排COD_(Cr)12.96 t,总锌319.68 kg,总铅15.12 kg,总镉14.04 kg,总砷41.04 kg,总汞1.94 kg。该综合治理工程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捕集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两种低分子量多胺物质与二硫化碳通过二步反应制得重金属捕集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所合成重金属捕集剂对2 mg·L-1Cu2+和Ni2+废水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35%和95.65%.并讨论了重金属捕集剂投加量、pH值及Cu2+、Ni2+共存条件对捕集剂处理低浓度Cu2+和Ni2+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捕集剂投加量为0.0621~0.0955 mg·L-1时,处理后的水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pH值为7~10时,重金属捕集剂处理效果较好;在不同比例的Cu2+、Ni2+共存情况下,重金属捕集剂对两种离子均有较高的去除率,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XMT作为重金属离子捕集剂,进行了电镀废水Cu2+的捕集研究,探讨了XMT加入量、pH、絮凝剂加入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u2+捕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0%的XMT加入量2.0mL、pH=3~12、质量分数为0.01%的PAM絮凝剂加入量1.0 mL、反应时间10~30 min等优化工艺条件下,Cu2+去...  相似文献   

5.
以二并哌嗪、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四甲基胍为催化剂,催化合成重金属离子捕集剂TDDP。通过对现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探索一种TDDP的清洁、绿色生产工艺,从而实现绿色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李英奇  周雪萍  徐美萍 《广州化工》2010,38(2):125-126,138
在pH7.4,0.1mol·L^-1Hepes缓冲溶液及室温条件下,使用紫外吸收差光谱进行了Pb(Ⅱ)对N,N’-乙烯-二[2~(2-羟基苯基)苷氨酸](EHPG)的滴定。结果表明Ph(Ⅱ)与EHPG形成1:1的配合物。Pb(Ⅱ)与EHPG结合后其紫外差光谱在245nm和291nm处出现吸收峰;配合物在291nm的摩尔吸光系数是1.78×10^3cm^-1·mol^-1·L;条件稳定常数是1gK=12.51±0.32。  相似文献   

7.
以机械活化60 min的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干法工艺合成羧甲基淀粉。研究了羧甲基淀粉对Cu(Ⅱ)的静态吸附行为和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性质,表征了产物结构,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考察条件下,羧甲基淀粉对Cu(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在303K、313K、323K三种温度下,羧甲基淀粉对Cu(Ⅱ)的吸附焓变△H、吸附自由能变△G、吸附熵变△S 均为负值;CMS60对Cu(Ⅱ)的吸附是以颗粒内扩散为控制步骤。吸附机理是物理吸附,离子交换和配位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胡伦明  杨开林  游激  颜邦民 《广州化工》2010,38(3):55-57,64
采用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聚酰胺类的新型氧肟酸金属离子捕集剂。本文以液体石蜡作为分散相,Span-80作为乳化剂,与丙烯酰胺的环烷烃溶液复配成微乳液,加入盐酸羟胺并调节pH值进行羟肟化反应后,在低温下加入引发剂合成得到酰胺类氧肟酸的聚合物。研究了各种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粒度分析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金属离子废水处理中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聚酰胺类氧肟酸金属离子捕集剂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工业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且性能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进的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合物微球PGMA,并对其氨基化,制备了单分散的PGMA-NH2高分子微球,用于对高氯体系中少量Pb(II)的吸附,考察了酸度、平衡浓度、时间、温度、吸附剂用量以及Cl-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数据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拟合。研究发现,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较好。高分子微球PGMA-NH2对高氯体系中少量Pb(II)的吸附容量远高于常规的市售阴离子商业树脂D201和D318,因此,该聚合物微球可用于从高氯废水中吸附少量Pb(II)。  相似文献   

10.
艾莲  罗学刚  王昱豪  梅强 《化工学报》2014,65(4):1450-1461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 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1.
以FeCl_3·6H_2O与Mn(CH_3COO)_2·4H_2O为原材料,用乙二醇作为溶剂,通过简易的水热方法制备出MnFe_2O_4纳米球;然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备出MnFe_2O_4@C复合材料。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经过SEM和TEM表征,其表征结果显示MnFe_2O_4@C复合材料的形貌是直径约为200~300 nm的微球,且一层厚度约为3~5 nm的碳层均匀的包覆在MnFe_2O_4微球的表面。同时还探究了MnFe_2O_4@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Ⅱ)、Pb(Ⅱ)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8时,MnFe_2O_4@C磁性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3.9%和98.2%;此外,MnFe_2O_4@C磁性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循环使用三次以后,MnFe_2O_4@C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去除效率仍然可以达到80%和90%以上,相比于首次使用,其去除效率只有轻微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MNP是一种抗磁化合物,具有笼蔽效应功能。主要应用是作为一种自旋捕集剂。由于MNP能捕集生物体系中,经γ辐照或光解产生的多种自由基,给出易检测和鉴定的ESR谱图,是现代研究生物代谢中间过程机理的重要自旋捕集剂。  相似文献   

13.
刘建宁  赵建设等 《化学世界》2002,43(10):530-532
在以对氯苯乙酮单缩二氨基硫脲(HL)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Ti、Ni、Cu金属做阳极,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对氯苯乙酮单缩二氨基硫脲与Ti(Ⅳ)、Ni(Ⅱ)、Cu(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光谱、电导法及红外吸收法研究了腐植酸与Cu(Ⅱ)、Pb(Ⅱ)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付秋平  张海润  罗云  娄杰  石登红  莫昌琍  罗军  严伟 《化学试剂》2022,44(10):1457-1462
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亚胺为原料,制备海藻酸钠/聚乙烯亚胺(SA/PEI)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水中Pb(Ⅱ)的吸附去除性能。系统研究了各因素对SA/PEI吸附Pb(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A/PEI对Pb(Ⅱ)的吸附量与Pb(Ⅱ)初始浓度正相关,在36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303.15 K时,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316.46 mg/g。第6次使用的SA/PEI对Pb(Ⅱ)仍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静 《山西化工》2021,41(2):161-163
浓盐水处理是实现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最后关键环节.主要研究了重捕剂+强化混凝去除其浓盐水中的重金属.结果显示,投加10 mL重捕剂TMT-18B、4 mL絮凝剂PFS、4 mL助凝剂PAM时,对所配得的总As为0.3 mg/L、Cu2+为0.5 mg/L、Ni2+为0.4 mg/L的实验原水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率最高达...  相似文献   

17.
以甲醛或硝酸化学改性的锯末为吸附剂,研究了两种改性锯末对水中Cr(Ⅵ)和Cu(Ⅱ)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改性锯末的用量、重金属质量浓度、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中Cr(Ⅵ)的质量浓度80mg/L,pH为1.0~2.0,吸附时间2h,改性锯末用量60g/L的条件下,两种改性锯末对铬Cr(Ⅵ)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当Cu(Ⅱ)的质量浓度为100mg/L、pH5.0~6.0、吸附时间90min、锯末用量30g/L时,甲醛改性锯末对Cu(Ⅱ)的去除率高于90%,而硝酸改性锯末对Cu(Ⅱ)的去除率仅有72%。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体N,N′-双(2-氨乙基)邻苯二甲酰胺(L),并合成了它的Cu(Ⅱ)配合物。进行了核磁、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等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体可以与Cu(Ⅱ)形成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n(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Mn(Ⅱ)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Mn(Ⅱ)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Mn(Ⅱ)与B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Mn(Ⅱ)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猝灭法进一步研究了Mn(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Mn(Ⅱ)、Zn(Ⅱ)与BSA的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在与单金属体系对比后,推测出Zn(Ⅱ)会竞争Mn(Ⅱ)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以粉煤灰和生活污泥为原料,经过物理活化、物理-化学活化制备了改性污泥吸附剂,通过比表面积测定仪(BET)、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Zeta电位仪等设备研究了污泥吸附剂的性质,分析了改性污泥吸附剂对Cd(Ⅱ)和Cu(Ⅱ)的去除效果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原污泥吸附剂(RSA)结构致密,BET比表面积为12.604 m2/g,改性污泥吸附剂(MSA)表面粗糙,孔洞明显变大,BET比表面积为52.573 m2/g。RSA和MSA吸附Cd(Ⅱ)和Cu(Ⅱ)在36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MSA对Cd(Ⅱ)和Cu(Ⅱ)的去除率较RSA分别增大了30.83%和61.81%。随着pH值(2≤pH≤6)增大,RSA对Cu(Ⅱ)的去除率从16.83%上升到74.32%,对Cd(Ⅱ)的去除率从3.17%上升到36.33%;MSA对Cu(Ⅱ)的去除率从51.50%上升到95.77%,对Cd(Ⅱ)的去除率从25.00%上升到48.17%。MSA对Cd(Ⅱ)和Cu(Ⅱ)的吸附容量分别从298 K时的7.230 mg/g和15.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