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既节约水资源又能适时调控土壤水盐运移的灌溉技术,在新疆已得到普及推广。在田间情况下,研究盐碱地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对合理控制盐碱地土壤盐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的增加,盐碱地上层土壤水盐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待灌水期结束后,盐分又逐步回升。  相似文献   

2.
膜下滴灌技术是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该技术不仅具有能够实现节水增效,而且能够降低作物根区土壤盐分.通过从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影响因子、时间与空间尺度的运移特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有关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期科学评价和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北疆冷凉地区进行了复播油葵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复播葵田土壤基质势起主导作用,滴水后在径向、 垂向土壤水分扩散趋势相似;土壤水分径向运移速率在灌水始终下降的较为平缓,而在土壤重力势作用下,土壤水分垂向运移速率在灌水之初2h内下降的最为剧烈;一管两行模式能够满足复播油葵对土壤水分供应的要求,从节约工程材料角度看,有利于该地区复播油葵滴灌节水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17,(8):133-136
负压灌溉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其灌溉过程中无需外界提水加压,利用土壤吸力自动从高程低于灌水器的水源中吸收水分,以补充作物和土壤蒸散发失去的水分。运用Hydrus-2D软件模拟研究土壤质地对负压灌溉水分运移的影响,分别对沙壤、壤土、黏壤土和黏土4种不同土壤质地进行模拟,分析土壤质地对湿润锋、土壤含水量和灌水量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壤土因土壤含水率较低、水分下渗较快、保水能力差而不适宜采用负压灌溉系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保水能力较强,土壤含水率较高,湿润锋分布均匀,较适宜采用负压灌溉系统。  相似文献   

5.
通过鲜食葡萄无核白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发现,果实膨大期耗水模系数达到50%以上,是鲜食葡萄需水关键期;低氮水平下,鲜食葡萄前期轻度亏水后在后期复水能够刺激新稍分化生长,充分供水条件下较高的施氮水平能够促进葡萄LAI的生长;充分供水条件下高氮有利于葡萄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重度亏水下高氮对葡萄产量积累最为不利;轻度亏水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葡萄WUE。  相似文献   

6.
针对沙土地地区降雨少、蒸发大、田间持水量小的特点,在王杨兴沙土地进行了地埋滴灌试验,在测坑剖面测量了湿润峰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幅度,利用TDR测量了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灌水量、不同埋管间距对水分在沙土地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峰在相同灌水量下,埋管间距越小、湿润峰越大、交汇面积越大,形成的湿润层越厚;在相同间距下,灌溉水量越大、湿润峰纵面上扩散面积越大、湿润层越厚。土壤水分的变化在垂向上呈近似二次曲线分布,且随时间的推移水分的变化逐渐趋于水平。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沙土地地埋滴灌条件下水分的运移规律,为在沙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6,(1):144-148
对干旱区棉花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各个生育阶段,花铃期需水量最大,该期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50%以上;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下棉花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略有不同,一膜二带为422~468 mm、一膜三带为448~497 mm,一膜四带为453~497 mm;基于目前棉花栽培水平,棉花全生育期需灌水7~9次,其中6月份1~2次、7月份3~4次、8月份3次,灌水周期为8~12 d;基于经济效益和节水效果两方面考虑,灌溉定额可以设为一膜二带3 750 m~3/hm~2,一膜三带和一膜四带4 050 m~3/hm~2。生产中需因地、因时选用最佳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生长与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利用通榆灌溉试验站2018年度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数据,分析不同灌溉制度下的玉米产量,并对不同灌溉制度下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等指标进行回归求解,得到了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含水量及其阈值.玉米膜下滴灌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含水量区间:苗期65%—75%...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4,(6):104-106
通过微型蒸渗器和土壤烘干称重法测定了不同滴灌定额条件下玉米耗水规律、农田灌溉水消耗、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的优越性,分析了滴灌玉米耗水规律、棵间蒸发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膜下滴灌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景电高扬程提水灌区,玉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减少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棵间土壤蒸发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滴灌定额可减少玉米耗水量150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经济效益提高10.4%。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源、基础设施条件适度开展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HYDRUS的微润灌溉线源入渗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微润灌溉在沙壤土中的入渗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1.0、1.5、2.0 m三种水头下微润灌溉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HYDRUS(2D/3D)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表明:微润灌溉入渗流量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湿润体沿渗灌管呈圆柱形分布,相同灌水时间下,湿润体大小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湿润锋运移速率在灌水48 h内迅速减小,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含水率等值线为以渗灌管为中心的同心圆,平均含水率随水头的增大而增大,灌水均匀度随水头的增大而减小。为了验证软件模拟的精确性,将田间试验结果与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HYDRUS软件可用于模拟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及设计地下线源入渗灌水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田地埋式滴灌应用情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农七师滴灌技术发展迅速,2002年开始引进地埋式滴灌技术,根据几年的推广应用,对其施工安装、管理及效益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网格化和随机性取样方式对新疆农八师石河子148团的膜下滴灌机采棉模式下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取样分析,分别测定了不同取样时间和面积上的0~20 cm,20~40 cm,40~60 cm三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并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水分的数据统计特征、半方差函数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变异系数呈中等变异程度,0~20 cm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均大于其它两个层次。所得结论可用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精确农业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内蒙古乌海市农林灌溉工程中滴灌带堵塞的问题,取用该地区引黄滴灌原水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在不同水质及环境状况下研究滴灌器堵塞情况,分析滴灌器堵塞的主要影响因素。经6组对比试验研究确定,影响滴灌器堵塞的主要水质指标是浊度和微生物总数,且二者有很高的相关性;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含沙量越大,灌水均匀度越小,滴灌器堵塞速度越快。温度越高,灌水均匀度变化幅度越大,进而对滴灌器流量的影响越明显。微生物(主要测定细菌总数)附着在泥沙颗粒上,与泥沙协同作用造成对滴灌器的堵塞;而浊度的增大和水温的升高促使微生物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5,(12):146-148
为了解地面灌施条件下土壤水中氮素运移及氨挥发特性,通过直径为14 cm的垂直土柱模型试验模拟地面灌施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水中氮运移以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0~55 cm范围内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土壤初始值;铵态氮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分布规律,深15 cm处土层的铵态氮含量较高;湿润区内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初始值,随水运移的硝态氮积聚在湿润锋处,硝酸根离子浓度锋推进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灌水量为2.6 L时土柱土壤的氨挥发损失量最小。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5,(8):140-144
干旱扬黄灌区田间灌溉过程的水盐运移具有独特性。选取甘肃景电灌区的典型试验点,构建基于HYDRUS-2D软件的土壤水盐运移模拟模型,模拟了间歇性定额灌水-蒸散发条件下饱和-非饱和土壤盐分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经过两次灌水-蒸散发循环试验,各试验点耕作层土壤平均含盐量均大幅下降,土壤盐分缓慢下移,耕作层土壤脱盐趋势明显。各试验点耕作层土壤在灌水压盐及蒸散发返盐双重作用下,交替发生了脱盐和积盐现象。灌溉和蒸散发是影响干旱扬黄灌区田间土壤水盐运移的重要因素。灌水定额取4 000~6 000 m3/hm2的土壤脱盐效率较高,且首轮灌溉使田间0~100 cm土层含水率达到饱和、后几轮灌溉逐步增加灌水量的灌溉方案更有利于排出田间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6.
对栾城地区降雨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值模拟方法是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模拟自然界一些水文地质过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HYDRUS-1D 是用于模拟变量饱和孔隙介质中水流和溶质运移的模型软件。本文应用 HY-DRUS-1D 软件,模拟了河北省栾城县实验地在降雨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情况。通过对模型的校正与识别,得出了栾城地区的水分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节水滴灌和节水增粮行动是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的重大专项行动,节水滴灌和节水增粮工程项目的实施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绥中县2013年省滴灌项目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67 km2,全部为果树,采用管灌模式。通过滴灌节水工程的实施,实现项目区灌溉管网化,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蓄水坑灌是一种新型的果林节水灌溉方法,为合理确定灌水量,进行了田间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试验。试验以灌水量为控制因子,设300、200、100 L/棵3种灌水量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果树土壤水分垂向、径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同一深度范围,灌水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量也越大;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径向上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均呈现以蓄水坑为中心向两侧递减、土壤含水率增量在蓄水坑附近最大的特征;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和土体湿润范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最大土壤含水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棉田轻质壤土条件下,进行了多点源滴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发现使用滴头流量1.2L/h、1.38L/h或2.0L/h、3.0L/h的滴灌带时,地表饱和区半径分别在滴水4h、3h左右达最大20-25cm;土壤径向湿润锋和垂向湿润锋可分别用幂函数和线性函数来估算,径向和垂向湿润锋与灌水量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来描述.棉田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时,尤其在棉花苗期补水时,单次灌水持续滴水时间不应小于8h,且选择的滴灌带滴头流量范围应在1.2―2.0L/h之间,这对提高棉籽发芽率,有效减小或避免深层渗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滴灌条件下不同覆盖模式对新疆棉田土壤水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滴灌条件下不同覆盖模式对新疆棉田土壤水热的影响发现,覆膜对0-30cm土层的保墒效果优于覆秸秆,而膜下秸秆模式对0-100cm土层具有明显保墒作用;铃期是棉花的需水关键期,膜下秸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龄期需水量大与滴灌供水不足的矛盾;在花期覆膜或覆秸秆能够增加棉田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棉花的座果率;覆膜能有效应对棉田早期的低温环境,促进棉株生长,而覆秸秆不利于棉花及时成熟,对最终产量及纤维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膜下秸秆模式对棉田的保水保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