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理为"佛寺型"、"佛院型"、"佛堂型"和"岩洞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在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总平面图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其主要特征,虽不能概括全貌,却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3.
老挝是一个信奉佛教为国教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从传入到强盛,形成了佛教文化,并留下了众多的佛教建筑。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一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在佛教建筑的发展中也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4.
黄祎  刘博 《山西建筑》2012,38(5):17-18
简单介绍了普陀山佛教历史及佛教建筑,着重介绍了普济寺大圆通殿和法雨寺九龙殿的建筑特点,并阐述了普陀山佛教建筑美学及其与风水的内在关联,以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欣赏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5.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心雕龙》与佛学的渊源,在"求正"、"折衷"、"余味"这三个方面对包头的汉传佛教建筑进行了品析,通过文学的视角赏析佛教建筑的空间感受,建筑的空间精神被文学进一步阐释,包头的汉传佛教在草原文化下形成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应当借鉴佛家的"禅"意,扎根广阔的佛法土壤,创造优秀的文化建筑。  相似文献   

7.
楚超超 《华中建筑》2007,25(12):155-158
新加坡佛教主要是由早期的中国移民传入的,他们的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形成了新加坡早期宗教信仰,他们建造的早期寺庙建筑成为新加坡传统佛教建筑的雏形.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加坡传统佛教寺庙的类型及实例.随着新加坡佛教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佛教建筑也大大迥异于传统寺庙,文章探讨了影响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因素,及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试图揭示其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华  李静 《华中建筑》2010,28(4):182-184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孕育发展的一种建筑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空间的特点、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探讨了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是佛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深受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新加坡为例说明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佛教建筑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加坡的佛教建筑尤其反映其传承与革新的表现。新加坡佛教建筑的现代化明显地表现为建筑型制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多元功能等方面,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白胤  任庆国 《建筑与文化》2011,(11):124-125
佛教建筑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共同构成了以独特的佛教教义为底蕴,佛教建筑为支撑的情感体系。佛教建筑空间的情感特征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中的人性空间和神性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最终达到完美共存。  相似文献   

11.
纪敏 《山西建筑》2009,35(25):38-39
从选址、空间结构、平面布局、典型特征等方面描述了祠堂建筑的特色,介绍了祠堂建筑的外观美,分析了徽州建筑的装饰特点,即砖雕、石雕、木雕,以帮助人们认识无锡李公祠的徽派建筑。  相似文献   

12.
王晓华  王瑛 《山西建筑》2008,34(3):16-17
介绍了民国傅公祠西部祠堂院和东部接待区的建筑组织方式和建筑形式处理,并对其多元的建筑语言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从中得出民国傅公祠四种建筑语言处理方式,以期为同期相关的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航 《山西建筑》2007,33(30):245-246
从几何图案、植物图案、翎毛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方面对西藏宗教建筑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与建筑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得到对西藏宗教建筑艺术现象及其与西藏宗教建筑间关系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龙自立 《山西建筑》2009,35(1):66-67
指出张家界普光寺是一座具有艺术多样性的寺庙建筑,它集寺、观、阁、祠等建筑形式于一体,汇释、道、儒、武等宗教文化于一流,保留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装饰艺术,并从普光寺的建筑艺术多样性着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袁小景 《山西建筑》2011,37(34):18-19
简单叙述了镇平城隍庙的建筑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城隍庙大殿的平面布局及结构特色,并分析了其建筑特征,对研究该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邵华 《山西建筑》2007,33(19):17-18
结合佛教寺庙形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佛教寺庙的总体布局,通过对海会寺建筑艺术及建筑文化的探究、解读以及分析,以提高人们对海会寺宗教建筑的认识,力求能对宗教建筑研究和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贡坚  郭珩 《山西建筑》2008,34(12):75-77
通过介绍历朝历代祭祀制度的修改和变更,以龙川胡氏宗祠建筑为例,讲述中国祠堂建筑"殿、寝、门、堂"之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祠堂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帆远 《山西建筑》2011,37(29):12-13
对佛殿建筑的轴线布局及像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以少林寺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各殿的像设着手,进行了归纳与论述,指出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当代建筑规划设计应学习其特点,努力体现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辽代佛寺建筑大木作的构造分析有助于了解辽代建筑的木构结构特点,分析辽代建筑的特色。通过对大木作的构造类型分析,也进一步探析了从辽至宋的佛寺建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