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是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弄清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意义、目标和内涵对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尤为重要。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意义,并从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发展人文素养、提升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从"爱国爱党,志向高远;自强自立,重德守信;追真求善,实践创新"三方面论述了中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培养内涵。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23)
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中职学生生命价值观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解中职生生命价值观的基本现状,文章通过实证调查,选取福建省福州市的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职生生命价值观发展趋势良好,但也存在部分消极观念。文章从个体本身、社会、教育和文化等层面分析了现状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3)
中职生处于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潜养式生态体验中,学生通过"知"的体验、"行"的融合、"境"的陶冶,"师"的榜样、"家"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师期望的德育目标。近年来,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以中职学生自身体验为主的生态体验式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中职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体验式"德育在中职学校施行,是符合中职学生群体特征和中职教育特点的。在中职学校培育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需要课堂、学校、社会多方协作,在浓郁的沉浸式德育氛围内引导中职生的行为、心理、思想,促进他们的知、信、行统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与当代各个层次的大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关系密切。中职生作为比较独特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有其特殊性。文章通过设计中职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反映了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集中分析了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特征和成因,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探讨了培养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与途径,以达到突破中职生成长瓶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5)
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和市场需求,中职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有效就业,已成为各个中职学校的头等大事,为此,各个学校纷纷开办了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正常的教学当中。本文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市场需求简单地谈一谈在中职生中如何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中职生在学校学习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更积极地、幸福地生活。中职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来面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这样会对中职生的现实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与调整。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我国在新课改上也做出了许多的调整。对于中职学校也有了新的需求,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但要注重教育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状况。中职生大都是中考失利的初中生,整体素质偏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于老师的话喜欢按照相反的意愿来,不希望老师管教自己,渴望得到绝对的自由。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为了不让学生产生情感缺失的情况,以至于影响学习生活,一定要分析化解学生情感的危机。这篇文章以中职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来作为课题,希望能够让中职教师更多的了解中职生的情感问题,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经验给他们,这是我的浅薄,也是我的真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前提,更是中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必修课。笔者重点阐述德育对中职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还是有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不规范,人生观、价值观不清晰,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力较差等,而德育效果也欠佳。围绕如何体现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如何寻求"德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何优化德育队伍,真正做到人人德育等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