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9)
大学生离校前由于诸多原因出现的学习、网络言行、社会公德、感情道德等多方面的失范行为,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头疼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高校中比重最大的群体。由大学生行为失范引发的校园安全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维护大学校园安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师生提供安稳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办学者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移动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大学生新媒体行为失范现象也比较频繁,呈现"泛社交化""多场域"和"隐蔽性"的特征。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新媒体失范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背景、院校背景、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情况等,其中社会活动情况影响较大。要规制和引导大学生新媒体行为失范,新媒体平台和高校应齐抓共管,如规范新媒体平台规则、丰富高校新媒体平台资源、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转变观念,理顺思路,努力探索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特殊性、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等方面深入剖析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因,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网络特点,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源于公民个体的自觉价值理性和社会公共理性的缺失,因此,加强公民个体的自觉价值理性的法律保护,重构社会公共理性是我国网络社会失范行为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7)
网络行为是网络空间交往的特有行为,在虚拟的环境中网络行为同样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然而伴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爆炸量信息的同时,微博人肉、微博谣言散播等网络道德失范甚至网络违法行为此起彼伏。片面追求个性和个人价值在缺少监管和束缚的情况下被扭曲为利己主义,加剧了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空间的暴力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熊伟  陈建明 《建造师》2010,(7):299-301
当前,随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高校网络文化,从而基于信息内容、网络舆论、大学生用户群体、社会影响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得以重构。并且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要素组成和结构形态。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尽力规避劣势,牢牢抓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面临机遇,冷静应对挑战,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四层同心圆”各层面有针对性策略,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以及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参与不足的现实,架构了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