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全国不同地区生产的61种传统发酵豆制品(包括豆豉、腐乳、豆酱和酱油),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柱前衍生测定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富含GABA,从所试样品来看,腐乳样品GABA平均含量最高,为277.26mg/100g干重,含量最高的样品达1 159.46 mg/100g干重。所试豆豉、豆酱和酱油中平均GABA含量分别为116.81 mg/100g干重、68.81mg/100g干重和141.51mg/100mL。同一种类不同品牌发酵豆制品中GAB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发酵豆制品的不同生产工艺相关。通过工艺改进,可望富集GABA,生产富含GABA的功能性发酵豆制品。  相似文献   

2.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的比色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Berthelot 显色反应快速测定了腐乳、豆豉、酱油、豆酱等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腐乳汤汁和坯所含GABA的量为最高1225.7mg·L-1和735.2mg·kg-1,而豆酱中的较低仅为368.0mg·kg-1.通过测定,探讨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存在方式和转化途径,寻求通过筛选高产菌株、调整谷氨酸含量、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为进一步开发高含量γ-氨基丁酸发酵豆制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腐乳生产过程中GABA形成规律,为改进腐乳生产工艺富集GABA奠定基础。结果表明,GABA含量在前发酵过程明显上升,盐腌导致其含量降低。红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GABA含量先增后降,后酵45d时达最大值;白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显示后酵不同辅料的添加影响腐乳GABA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乳酸菌发酵产酸制备豆坯,接种雅致放射毛霉进行前酵,不经历盐腌过程,并在后酵汤料中添加乳酸菌LB01和丁酸梭菌BP01发酵生产低盐腐乳,研究其关键风味物质及部分功能性。结果表明:后发酵汤料中添加益生菌可降低吲哚等胺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一定程度上提高青方腐乳的食用安全性;低盐发酵提高了样品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低盐样品1和2的GABA含量分别达188.92 mg/100 g干重和223.95 mg/100 g干重,分别为对照样品的1.33倍和1.57倍;后酵汤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可提高丁酸含量,低盐样品1丁酸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低盐样品2丁酸含量比对照增加39.46%;低盐腐乳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但是与对照样品无显著差异;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多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腐乳、豆酱和豆豉3类豆制品中生物胺含量, 初步了解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存在情况。方法 参照GB 5009.20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腐乳、3种豆酱、6种豆豉中的生物胺含量。结果 腐乳中的生物胺含量明显超出另两类, 其总生物胺平均含量达472.35 mg/kg; 豆酱略高于豆豉, 分别为196.77 mg/kg和171.46 mg/kg。腐乳、豆豉和豆酱样品中含量最高的生物胺均是酪胺, 腐乳样品中居其次的是腐胺, 豆豉和豆酱样品中是章鱼胺, 3种品种样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均较少。结论 从整体而言, 3类发酵豆制品生物胺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几种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PLC法分析了-γ氨基丁酸(GABA)在几种发酵大豆制品中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存在大量的GABA,其原料及菌种、工艺不同,GABA的含量差别很大。指出通过筛选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可望实现发酵豆制品高产GABA,为发酵豆制品成为获得GABA的新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使用乳酸菌豆坯代替传统卤水豆坯生产低盐腐乳,研究乳酸菌豆坯及低盐腐乳理化、微生物和感官指标,并采用HPLC柱前衍生法检测低盐腐乳生物胺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豆坯可代替卤水豆坯用于腐乳前酵,且可抑制部分杂菌生长。后酵汤料添加益生菌生产的低盐腐乳氨基态氮和水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达2.73%和7.29%;游离氨基酸总量为59.85 mg/g,且Glu含量明显增加,比对照组高3.51 mg/g,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青方腐乳Glu含量较低的缺陷。细菌总数和芽孢菌数低于对照组,感官评价总体接受度较好。该方法生产的低盐腐乳生物胺总量为536.2 mg/kg,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中腐胺和酪胺含量最高,分别占生物胺总量的22.34%和47.33%。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鸡蛋腐乳的前期菌种、发酵条件及后期发酵的汤汁配方,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前期发酵菌种、碳源及添加量、磷酸二氢钾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3种后期发酵汤汁对鸡蛋腐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蛋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8%的果糖及0.1%的磷酸二氢钾制作的蛋坯,接种米根霉进行前期发酵,发酵蛋坯中产生的米根霉孢子数为6.12×107个/mL,菌种形态评价得分为19.0分;红方腐乳汤汁是3种汤汁最好的,发酵蛋坯在此汤汁中后期发酵8周得到蛋腐乳中总酸含量为0.525 g/100 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57 g/100 g,感官评价为86.9分。通过对鸡蛋腐乳后期发酵品质的评价,发现前期发酵菌种主要影响鸡蛋腐乳的口感、硬度和弹性,后期发酵汤汁主要影响其理化指标、色泽、香气和滋味。  相似文献   

9.
谭悦  阚建全  陈光静  徐瑶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3):233-243
采集了59份重庆生产酱油、豆豉、腐乳和豆瓣酱4大类发酵豆制品,检测其理化指标和可能存在的6种风险因子,包括蛋白质降解物挥发性盐基氮、硫化氢和生物胺、防腐剂苯甲酸和丙酸及微生物代谢毒素黄曲霉毒素。结果表明,各类样品的pH值及总酸含量均在正常范围;腐乳及包装酱油样品所含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满足国家标准;各类生物胺普遍存在于发酵豆制品中,不同类型的样品中所含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主要含有酪胺和腐胺。腐乳中生物胺总量最高;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较高,可能对样品安全性有影响;硫化氢含量较少,暂不影响食品的可食性;总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安全性良好。苯甲酸和丙酸普遍存在于各类发酵豆制品中,个别样品中苯甲酸和丙酸含量远高于国家的限量标准,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追踪发酵豆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风险因子的变化及产生规律,提出有效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涛  陈燕华  陈福生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883-2888
本文研究了某市售青方乳腐汤料对青方腐乳主要成分、质构及臭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与空白腐乳(未添加该汤料的腐乳)相比,样品腐乳(添加该汤料的腐乳)的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较低,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后酵49d时,样品腐乳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11.7%(干重),比空白腐乳氨基酸含量提高了60%左右;质构参数方面,样品腐乳的硬度和弹性较低,而粘聚性较高,后酵第49 d时,样品腐乳坯体的硬度、粘聚性和弹性分别为213.75 g、0.37和0.35,空白腐乳坯体的硬度、粘聚性和弹性分别为258.28 g、0.29和0.43;两种腐乳坯体质构参数(硬度、粘聚性和弹性)与坯体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接种此汤料可使腐乳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和吲哚,但此汤料经过较高转速离心及微孔滤膜过滤后不能使腐乳产生这些物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接种乳酸菌的方法,对发酵鸡肉肠中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进行富集。首先鸡肉肠中分别添加不同来源的乳酸菌,筛选GABA富集的最佳发酵菌种;然后研究外源添加物L-谷氨酸(L-Glu)、VB_6和CaCl_2对鸡肉肠中GABA含量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添加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乳酸菌发酵鸡肉肠,其中酸奶乳酸菌与泡菜乳酸菌产GABA的能力较弱,均低于10 mg/100 g,耐久肠球菌产GABA能力最强,GABA含量达到62.14 mg/100 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菌(P0.05);Box-Behnken设计得到发酵鸡肉肠富集GABA的最优外源添加物添加量为L-Glu 7.75 mg/100 g、VB_6 6.73 mg/100 g、Ca Cl2 8.35 mg/100 g,在此条件下鸡肉肠中GABA含量为68.32 mg/100 g,是未添加外源物含量的1.10倍,比普通鸡肉肠约提高10倍。方差分析表明,所建的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鸡肉肠中GABA含量的变化。其中,3种外源添加物的添加量均极显著影响鸡肉肠中GABA含量(P0.01),L-Glu和VB_6添加量的交互作用以及L-Glu和CaCl_2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鸡肉肠GABA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2.
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显著的降血压功能,但在茶叶中的含量极低,仅为40~50 mg/100 g。为提高黄茶中GABA含量,该研究基于闷黄工序下的氧胁迫环境,从原料季节(春季、秋季)、闷黄方式(湿坯闷黄、干坯闷黄、复合闷黄)、闷黄设施(自然闷黄、机械闷黄、烘笼闷黄)和闷黄条件(温度及时间)等方面对黄茶中GABA的含量影响进行研究,综合感官审评及GABA含量测定结果,得出一套利于GABA含量提升的黄茶闷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原料季节、闷黄工序能有效提升茶叶中的GABA含量。其中,春季原料优于秋季原料;湿坯闷黄优于干坯闷黄和复合闷黄;烘笼闷黄、机械闷黄优于自然闷黄;50 ℃、4 h的闷黄条件下有利于GABA的大量形成。综上,以春季鲜叶为原料,采用湿坯闷黄方式,在发酵机50 ℃下闷黄6 h的GABA含量提升效果最佳,达到127.54 mg/100 g。研究结果为功能黄茶的加工探寻了一条新途径,对未来富含GABA黄茶的研发和生产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青方、红方、白方和低盐红腐乳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差异,并对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构型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类型腐乳中大豆异黄酮基本以苷元形式存在,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仅为红方腐乳的33.01%,从单一异黄酮来看,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四种类型腐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黄豆黄素;青方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转化研究发现,白坯中大豆异黄酮以糖苷型为主,染料木苷含量高于大豆苷和黄豆黄苷,前酵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盐腌过程中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有轻微降低,发酵过程中苷元型大豆异黄酮总量在后酵前30 d显著下降,其中大豆苷元可能部分转化为雌马酚,导致青方腐乳大豆异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腐乳,对其转化物质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以获得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糙米粉为目的,接种可食用乳酸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接种短乳杆菌P-14发酵糙米产GABA的最佳条件为:谷氨酸钠(MSG)添加量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d,在此条件下,GABA理论含量为864.38mg/100g。经过验证实验,得到GABA含量为(851.24±34.15)mg/100g,与理论含量相近。采用优化后发酵工艺进行发酵的糙米中GABA含量比糙米原料提高了80倍,显示出发酵糙米产GABA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生物胺是一类分子量较低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水果、蔬菜以及发酵食品中。在豆制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生物胺,过量摄入生物胺会导致人体中毒。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含量较大,但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生物胺含量标准。文章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针对酱油、豆豉、腐乳3种发酵豆制品的生物胺含量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含量进行分析,为确保发酵豆制品的食用安全,进一步控制豆制品中的生物胺含量,制定相应的生物胺含量标准法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 腐乳历史与发展和厂房设计我国腐乳生产的历史与发展。腐乳又称菽腐或酱豆腐 ,是我国著名的民族特色发酵食品之一。它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 ,经过加工磨浆、制坯、发花、腌渍、装坛后经过多种微生物协同发酵酿制而成。腐乳在我国已有悠久的酿造历史 ,是属发酵性豆制品 ,它是在豆腐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来的产品。豆制品是我国首先发明创造的 ,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历史研究所介绍 ,从历史上分析 ,豆制品中已包括酱豆腐、臭豆腐、糟豆腐、别味豆腐乳。在一九六三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年活动时 ,据…  相似文献   

17.
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和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超微粉碎牦牛骨泥,测定骨泥巾的游离钙(Ca^2+)、氨基酸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36h后,骨泥中游离钙的含量从12.3mg/100g增加到2145.3mg/100g,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从117.7mg/100g增加到233.4mg/100g;经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酶解4h后,游离钙的含量从233mg/100g分别增加到893mg/100g,623mg/100g和523mg/100g,氨基酸态氮则从1065mg/100g分别增加到134.5mg/100g、149.4mg/100g和154.1mg/100g。通过比较显示,利用乳酸菌发酵处理骨泥后,游离钙含量是酶解处理骨泥的24倍,氨基酸态氮含量则为酶解处理的1.5倍。因此发酵比酶解处理能得到更多的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豆豉、腐乳中包括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三甲胺、硫化氢、生物胺在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含量,确定豆豉、腐乳中蛋白质的腐败程度,为生产更安全的豆豉、腐乳等发酵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参考GB/T 5009.44-2003《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179-2003《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测定》、GB/T 16489-1996《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及其他文献分别对样品中TVB-N值、三甲胺及硫化氢等进行测定。结果:豆豉中TVB-N值、总生物胺、腐胺、三甲胺及硫化氢的含量分别为8.20~372.72 mg/100 g、15.67~2 057.56 mg/kg、ND~276.03 mg/kg、0.26~10.43 mg/100 g及1.22~27.27 mg/kg;腐乳中的含量分别为95.33~652.94 mg/100 g、11.38~2 406.95 mg/kg、11.38~1 147.32 mg/kg、0.42~4.31 mg/100 g及0.27~3.72 mg/kg。结论:腐乳、豆豉中TVB-N、三甲胺、硫化氢、生物胺等腐败变质物质大量生成,影响此类食品的可食用性。可初步将TVB-N值、腐胺、总生物胺及三甲胺含量作为腐乳的腐败变质标志物;TVB-N值、总生物胺及三甲胺含量作为豆豉的腐败变质标志物,结合生产环节确定此类物质的限定值。  相似文献   

19.
8 腐乳后期发酵8.1 后期发酵变化乳腐后期发酵,主要是借助毛霉中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成为各级肽类和氨基酸,赋予腐乳以细腻和鲜味及形成特有的色、香味、态等特色。在后期发酵之前,将腐乳毛坯加食盐腌制、使腐乳坯在腌制过程中渗透盐份,析出水份,把坯内含有70%左右水份降为54%左右,使坯体收缩变得较硬。在腌制过程中,要控制一定的用盐量和腌制时间。食盐用量过多和时间过长,使蛋白质凝胶脱水过度、俗称“腌煞坯”,造成坯子过硬,不利于蛋白酶的作用其次由于食盐浓度过高,蛋白酶也遭受变性,酶活下降作用减退,发酵中难以使坯身复原,内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李蓓  衣杰荣 《食品工业科技》2011,(10):261-263,272
研究了雅致放射毛霉脂肪酶的酶学特性及其脂肪酶活力在腐乳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和对脂肪水解作用的程度。研究发现,雅致放射毛霉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pH为7.0。对腐乳在发酵不同阶段的pH,酸值,脂肪含量以及脂肪酶活力的研究中发现,腐乳在毛坯阶段其脂肪酶活力最高,自盐坯阶段起,脂肪酶活力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而脂肪含量在白坯、毛坯和盐坯(扣除盐分重量)阶段基拳保持不变,在后期发酵阶段呈现下降的趋势。pH随着后期发酵的进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值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