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在城市历史地段中建筑和环境设计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对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结构性、地区性、时代性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以实例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解读国外历史地段更新的典型案例,研究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城市肌理,剖析其肌理生成、空间发展、形态特点等内容,梳理出延续、生长、重塑3种处理历史地段中新旧城市肌理的方法,促进历史地段"新"与"旧"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为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对量大面广的一般历史地段提供有效保护,从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入手,挖掘提炼文化资源,对街巷节点、街道绿化、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广告牌匾、标识系统、公共艺术等环境要素进行微更新,形成低成本、易应用、多元化、活态化的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框架. 相似文献
4.
该文首先从城市设计的视野出发探讨了历史环境保护问题,归纳并总结了城市设计与历史环境的定义,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国际遗产保护发展的历程中梳理了复兴型保护概念发展的脉络,总结并分析了国际遗产保护重要技术文件中关于复兴型保护方向的研究内容。该文挑选了美国查尔斯顿作为案例,以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复兴型保护的实例,总结了查尔斯顿的\"循环基金\"经验以及美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参与\"经验。最后,综合归纳、分析,提出了构建城市历史环境复兴型保护的具体思路,也为城市体现自身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提供了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历史地段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分析造成历史环境被破坏的各种因素;同时指出中国也存在着同样的危险──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古建筑构成了威胁,取而代之的高楼大厦对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作者还对如何保护和发展历史环境提出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阐述和探讨,广泛引用、借鉴西方在此方面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提出探索我国历史文化 中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和观点,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局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越边境友谊关历史地段整体设计项目的设计要素,进而从整体设计与单体设计这两个层面介绍了设计构思,并强调了保护更新原则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提供了广州市旧城商业中心区更新及其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了建筑和城市空间、旧城商业中心区更新、步行化及其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改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历史地段景观的延续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传统以图纸为核心的设计路径难以应对以广州传统中轴线为例的城市更新问题在真实世界语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基于渐进式行动设计的视野,从欧盟GREEN SURGE项目推介的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概念及其“物质-生活-管护”工作框架出发,提出3个关键的设计方法:挖掘地方性生态知识、优化文化关键物种与场地的关系、制定历史环境教育计划。结合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历史景观活化再生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路径阐释,对应了渐进式行动设计路径的内涵,提供了渐进式行动设计的具体地方性实施案例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总结近年我国历史城镇“整体保护”在认知方法、价值评估、规划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提出“关联性”这个概念.所谓“关联性”体现为历史(时间)的关系、区域(空间)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功能(要素和结构)的关系.基于关联性的研究可以重新定义保护规划的“系统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推出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与我国的保护实践殊途同归.关联性的研究途径,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的实践角度和理论语境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含义建立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历史城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概念与层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多年的成败得失已经证明了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梳理了30多年历史城区保护的发展历程,解析反思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经验与教训,为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性回归提出新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构建城市规划的社会评估体系是实现完整的城市规划评估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开放式城市设计实践为例,构建了适于我国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规划绩效的社会评估体系。本文利用该评估体系,分析评估了主体在南锣鼓巷地区可持续再生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地方形象和城市设计定位的认可度及对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满意度,总结了城市设计实施的经验与问题,衡量了城市设计实施后地区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后,对城市设计过程后期实施措施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17.
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水乡古村李市是苏州地区众多历史村镇的一个代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网体系、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繁荣的经济,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随着岁月流逝,其住宅和设施已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尤其是近10年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以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 相似文献
18.
19.
张瑾渝;许愿;朱育帆 《风景园林》2025,32(3):32-40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范畴逐渐向城市中未纳入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域拓展,HUL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和工具。存量时代的城市景观呈现出多元混杂的特征,更新需求从关注历史文化价值扩展至承载新的价值认同与多元空间体验,适应此特征与需求的设计需深入辨析场地自身及更大区域的历史演变过程。从HUL的层积视角出发展开研究,有助于剖析当代城市景观时空流变过程,探寻整合历史与当代需求的设计路径。【方法】以层积视角解构城市景观的复杂性。回溯层积概念,并阐释其涵盖的3个时空观念——接续的地层、深度的表面、批判的历史,进而分析城市景观空间特征,再提出更新途径。【结果】城市景观具有累积、间断、关联3个时空特征,基于此引入城市景观更新实践中映射与锚固、折叠与互文和沉浸与互动3种更新途径。【结论】在存量更新语境下,以层积视角深度解读城市景观,能为审视过去与洞见未来提供基点,促进更新实践中的形式创新、文化延续与功能转化。 相似文献
20.
Galen D. Newman 《Journal of Urbanism》2016,9(4):388-407
Despite the efforts of preservationists, numerous decaying heritage structures dot the urban landscape. Simultaneously, new development in historic areas has received much debate. Applying Plato’s theory of Forms,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contributions of the historic built environment to place making, offering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tudy of eidetic imagery. The root word for eidetic is eidos, the foundation of Plato’s theory. This paper traces the connotational evolution of the term eidos, applies these meanings to place research and case sites, and presents a new framework for heritage-based place making based on these meanings. Two salient factors are suggested moving forward: (1) the regeneration of non-productive heritage structures; and (2) utilizing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cal and regional historic environment for design and planning of new development. While the case sites are international,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problem is primarily US-orien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