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重点分析研究合浦盆地低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源母质类型和成熟度等生烃条件,以及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油气运移和保存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为合浦盆地具有形成低熟油气/生物气的有利地质条件,是华南陆块西南缘上具有一定油气勘探远景的沉积盆地。合浦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方向及重点勘探领域,应围绕低熟烃源供给区,主要勘探寻找低熟油气及浅层生物气资源,争取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 里木盆地地层、沉积相、构造、烃源岩特征和圈闭、储盖组合及资源现状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海相、陆相地层齐全,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叠置构造复杂;有三套主要烃源层,储集层、盖层发育,生储盖组合配套;有多种局部构造和圈闭类型以及多期生烃、多期成藏.晚期保存特点。并总结出5种主要控油条件,对油气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在塔里木盆地还可找到25x108~35x108t的油气地质储量,有4个勘探领域和8大勘探区块,并提出了近期勘探部署思路,为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克拉通盆地的基本概念及类型。从克拉通盆地层序出发,论述了克拉通盆地的不整合、构造沉降、成因机制与构造演化,对这种结构简单而成因复杂的盆地类型从其形成的近同时性出发,将盆地发育与显生宙的两次构造巨旋回相联系。分析表明,克拉通盆地具有好油源、多类型的储盖组合,圈闭主要为地层一构造复合型,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聚集具有时效性等特点;克拉通盆地的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田规模多为中、小型;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勘探历史较为漫长,科学研究是成功勘探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非地区典型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分布、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圈闭类型等进行综合性讨论分析,总结了成藏组合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北非地区成藏组合烃源岩较为单一,主要为下志留统和中—上泥盆统的"热"页岩,分布面积广、生烃潜力巨大;各含油气盆地古生界所有砂岩均为储层,主要为奥陶系和泥盆系储层,具有层位多、品质好的特点,而古达米斯盆地存在大面积分布的三叠系储层;主要盖层为下志留统、上泥盆统页岩,次要盖层为石炭系、下泥盆统页岩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形成不同的油气藏;研究区域内油气运移方式主要有3种,以横向长距离或短距离运移为主。综合分析北非地区古生界含油气盆地主要成藏组合特征后认为,古达米斯盆地剩余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并且生储盖匹配良好,圈闭类型多样,保存条件优越,勘探开发程度较低,是北非地区古生界含油气盆地中勘探潜力最大的盆地。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对其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对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明确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未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波拿巴盆地油气在平面上呈不均衡分布,东部以大、中型气田为主,西部以中、小型油田为主;主力烃源岩的生烃母质类型、成熟度及保存条件控制了油气资源类型;西部构造遭受后期破坏、调整导致其油藏规模偏小,东部构造后期活动加剧造成其气藏规模较大;保存条件是武尔坎次盆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储层质量是卡德尔地堑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圈闭条件是盆地东部斜坡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盆地内发育的中、小型构造圈闭,与断层相关的圈闭,岩性圈闭及与(膏)盐岩相关的圈闭均为未来勘探的有利目标,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古生界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针对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现状,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提出以储层为中心、动态实用的生储盖分类方案,首次将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其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存在差异。界面型生储盖组合的油气组合有效性较差;低水位型生储盖组合储集体规模较小、分布广,运移条件最佳;海侵型生储盖组合储集体规模较小,但盖层封闭能力强;高水位型生储盖组合油气丰富,在所有成因类型组合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具有区域对比性和全球成因特点;综合型生储盖组合规模大、分布广泛且稳定,油气源具有多源性、多期性、多成因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柴达木盆地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穆剑  汪立群 《石油学报》1999,20(2):18-2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大沉积盆地,但已经找到的油气储量与其盆地面积和油气资源量极不相称,尽快摸清大规模油气田形成的石油地质规律是油气获得突破的基础。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中,陆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同时在科学探索井——冷科1井钻遇了千余米厚的侏罗系优质生油岩系,表明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通过对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和储层、盖层发育特征以及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特点的分析,结合近期勘探成果,得出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可能存在大规模油气聚集的结论,并依据石油地质条件和构造圈闭的特征,提出了近期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新亮点,也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必然发展趋势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南海陆坡深水区属我国油气勘探与研究的新区,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位置,从烃源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圈闭及油气运聚条件等综合考量,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颇具油气资源潜力,其应是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和增储上产的现实区域。在以往研究和所获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围绕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以期促进和加快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进(近)源找油”:油气地质理论创新与重点领域勘探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重点领域是石油地质学科发展与工业探索发现的永恒主题,"进(近)源找油"正成为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地质理论创新引领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立足中国特色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研究历程,取得4项研究认识。(1)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大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潜力仍很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将指导"共生富集"大盆地实现两种油气资源类型的整体发现、极限开发与协同发展。(2)石油地质理论在大油气田的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烃源岩认识可以不断开辟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新领域,挖潜"共生富集"大盆地可以不断推动常规-非常规油气大发现。(3)重点领域是油气规模增储和战略发现的主力军,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烃源岩层系是未来陆上重点发现和发展领域,中西部突出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资源,中东部突出中-深层非常规规模油气资源。(4)立足6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盆地基础研究,突出烃源岩附近及其内部油气资源的规模快速利用,常规油气聚焦"富油气层系"战略发现,非常规油气聚焦"人造油气藏"规模开发,攻关"共生富集"盆地资源序列、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万米超深层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人工改造、煤炭一体化地下气化、页岩油及煤岩油原位转化6大战略领域,努力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发现成规模、非常规油气资源能动用。面向未来10~15年,新一轮地质理论创新和重点领域优选,将带动中国油气工业继续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12.
南亚地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陷、冈瓦纳大陆破裂与被动陆缘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阶段,形成四大类沉积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大陆的东缘和西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在层位上集中分布在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盆地类型与演化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和时代,有效烃源岩分布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根据盆地类型和规模、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总量和盆地勘探程度等指标对南亚地区沉积盆地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Bombay盆地、Indus盆地、Krishna—Godavari盆地、Bengal盆地、Assam盆地、Cambay盆地、Cauvery盆地、Potwar盆地等有利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前陆盆地掩伏构造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掩伏构造是指位于掩覆断层之下,即发育于掩覆体下盘的各种圈闭构造,由掩覆断层、上覆岩系和下伏岩系3部分构成,既可以是挤压作用下的推覆成因,也可以是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成因。掩伏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掩伏构造区具有良好的烃源、储盖、圈闭等成藏条件,优越的构造演化、圈闭形成、源岩生排烃、圈闭配置、储盖组合、油气保存等成藏作用,以及明显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分析了制约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认识程度、构造解析的客观符合率、地震资料的品质、构造成图的精度和钻井测井工艺措施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东非地区沉积盆地油气潜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非地区发育众多克拉通内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但对其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也未发现大的油气田。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东非将成为未来国际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调研了大量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资料,认为东非地区沉积盆地是在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复合-叠合盆地,总体上具有古生界Karoo群生气、中生界发育有利成藏组合、新生界盆地不利于油气保存等特点;保存较完整的Karoo群下部成藏组合、索马里-莫桑比克沿海中-新生代盆地、后期构造较为稳定的第三纪裂谷、与苏丹和红海相邻的东非沉积盆地是勘探或评价的潜在目标和地区。  相似文献   

16.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②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③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构造演化、油源、圈闭、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成藏关键时刻的配套、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含油组合以塘沽、新村、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海河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海河、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  相似文献   

19.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根据近几年笔者对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实例,认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具有“源控”特征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受油气成藏过程控制的特征;对一个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尤其对高过成熟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静态条件下的评价,必须结合成藏过程综合评价。同时以中西部前陆盆地为例,讨论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对油气勘探方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拓展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丰富和发展石油地质基础理论及认识,以近年来勘探实践为基础,总结现阶段油气勘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及源内深层非常规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中—下油气成藏组合已成为勘探主体,深层具备油气聚集条件,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形成了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共存的分布模式。二叠系优质烃源岩持续供烃,是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前提,并发育源内和源外2套油气成藏子系统,二叠系发育不同类型的源内储集层,具有大规模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这不仅拓宽了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支撑从大油田建成大油气田,也对进一步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深层源内非常规油气是未来富烃凹陷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