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生物陶粒滤池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在国内首次采用生产规模生物陶粒滤池处理受氨氮污染的原水,结果表明:生物处理对去除水中氨氮是有效的.同时得出溶解氧是影响氨氮去除率的主要因素,温度、流向及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无毒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强化混凝净化微污染水源水工艺,并与传统混凝净化法的处理效果作出对比,进而研究强化混凝机理  相似文献   

3.
BIOSMEDI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BIOSMEDI生物滤池是一种以轻质颗粒滤料为过滤介质的新型生物滤池。简要介绍了BIOSMEDI生物预处理的结构及运行原理 ,并通过对微污染原水的预处理试验表明 ,BIOSMEDI生物滤池具有预处理效率高 ,阻力损失小 ,反冲洗耗水、耗气量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5.
膜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工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新  徐国勋  朱友兵 《给水排水》2005,31(11):35-38
采用微滤膜过滤(MF)、活性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S-MBR)、接触氧化-膜生物反应 器(CO-MBR)和生物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BPAC-MBR)四种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处理试验, 主要考察了这四种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四种工艺对CODMn的平均去除 率分别为10.6%、47.4%、49.2%、62.8%。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BPAC-MBR工艺的净化效果 和工艺特性,该工艺对UV254、NH3-N和浊度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明显提高了膜生物反应器的 操作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和专家咨询意见,制定了验证标准和方法,并使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指标进行赋值。利用该方法对某南太湖水厂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臭氧预处理技术的直接处理效果有限,但能够强化常规及减轻后续工艺负荷,结合深度处理出水水质优良,通过验证体系可有效客观描述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的先进性、有效性及可推广性,为技术使用、技术研究、技术规范等不同城镇供水预处理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可靠的技术信息及分析。  相似文献   

7.
用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NH3-N、NO-2-N、UV254,并与活性炭纤维(ACF)吸附及生物活性炭(BAC)技术作了比较.结果显示,BACF的去除效果最好,单位处理量最大.另外,通过电镜扫描观察了微生物在颗粒活性炭(GAC)、活性炭纤维(ACF)上的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研究了BACF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低温原水及微污染黄河水的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淄博市引黄供水工程是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一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该工程以黄河水为水源,数据供水规模为5·0×105t/d,现有供水能力为2·5×105t/d,于2001年9月正式通水运行。在地表水处理技术中,冬季低温水及微污染水是常规净水工艺中较难处理的水质。1净水厂处理工艺流程净水厂机械搅拌澄清池直径为21m,共8座,每座设计流量为1450m3/h;4座澄清池和中间的配水井组成一个系列,其中现有工程为两个系列(Ⅲ、Ⅳ系列);滤池为V型滤池,单池过滤面积为116m2;设计流量为1162m3/h;现用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助凝剂为聚炳酰胺。2原水水质由于黄河…  相似文献   

9.
综述高铁酸钾预氧化处理微污染原水具有氧化去除有机物、强化混凝、控制致突变物、除藻、消毒、控制消毒副产物、除砷等多种效能。指出高铁酸钾预氧化处理微污染原水可以极大提高处理效果,缓解目前水质性缺水的危机;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混凝是水处理的基本工艺之一,如何提高混凝的效率是饮用水处理的关键。以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技术特征,结果如下: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助凝剂和回流污泥的方式均能强化混凝的效率,有效提升处理过程中的COD_(Mn)、色度去除率;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机理不同,预氧化强化混凝是通过氧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疏水性较高的有机物;粉末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是利用粉末活性炭对特定分子量的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助凝剂强化混凝沉淀是通过助凝剂提高絮体颗粒尺寸,加速颗粒沉降;污泥强化混凝则是利用回流污泥提供混凝反应的凝聚核心的方式提升混凝的效率,提高COD_(Mn)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氨氮、高有机物污染的淀浦河原水进行了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盐(PPC)预氧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的除锰效果优于高锰酸钾复合盐,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为1.0mg/L,此时出水中锰的平均浓度由0.34mg/L降至0.09mg/L,当投加量大于1.5mg/L时,出水锰含量开始反弹;高锰酸钾复合盐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并且在0-3mg/L的投加量范围内,出水锰含量没有发生反弹。高锰酸钾复合盐的助凝效果优于高锰酸钾,当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的投加量分别为1.0mg/L和1.5mg/L时,助凝效果最好(剩余浊度去除率分别提高31.6%和41.8%).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对UV254和耗氧量没有明显去除效果,两者均会增加出水色度。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助凝剂使用成本,认为试验期间的淀浦河原水更适合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济南市玉清湖水库进水口处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对入库微污染河水的净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1.5 d的条件下,两个不同单元床体对CODCr、TN的去除率均可达到30%~65%,对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MBBR工艺在微污染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微污染原水预处理工艺。介绍了MBBR的工艺原理及悬浮填料的特点,讨论了MBBR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MBBR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工程实例,并总结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现代饮用水水质要求.本课题研究了应用粉末活性炭处理污染原水的工艺方法和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模拟静态吸附选炭试验是一种可靠的接近生产实际工况的试验方法.常用炭种中木屑炭的吸附效果较好.(2)粉末活性炭的最佳投加点是在絮凝中段.这样可有效避免吸附与混凝的竞争,并使粉末活性炭附着于矾花的表面而易分离.建议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0~15mg/L,该条件下COD_(Mn)去除率可稳定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保定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原水取自西大洋水库,在夏秋两季存在原水微污染现象,尤其在溶解性锰含量高时会造成出厂水色度超标。通过对原水进行差压曝气、预加氯处理,并结合生产工艺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引进了国内第一台水中锰在线分析仪,实现了高锰酸钾的及时精确投加,从而确保出厂水色度控制在5度以下。  相似文献   

16.
对微污染水源水采用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对浊度、COD_(Mn)、UV_(254)、>2 μm颗粒物和原生微生物的去除都有很好的效果,去除率分别高达99.8%、48.5%、73.4%、99.9%和99.9%.  相似文献   

17.
加强混凝沉淀在处理微污染原水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挺 《给水排水》2003,29(5):24-26
通过调整pH ,不同混凝剂等的各类对比试验 ,探索加强混凝沉淀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认为混凝沉淀对有机物的去除是有去除极限的。各种不同的加强工艺可以使有机物去除率极限在更经济的条件下更快出现。  相似文献   

18.
BIOSMEDI工艺在微污染原水预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BIOSMEDI工艺采用轻质颗粒滤料及与其相适应的脉冲反冲洗方式。工艺具有滤料比表面积大 ,滤层阻力小 ,反冲洗周期长 ,反冲洗耗水和耗气量小 ,工程投资低 ,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上海徐泾自来水厂预处理中 ,滤料粒径为 5~ 6mm ,采用穿孔管布气 ,滤池出水反冲洗。结果表明 ,运行时气水比为 (0 5~ 0 7)∶1,反冲洗耗水率低于 1% ,滤层阻力不大于 0 5m ,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生物砂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工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酚和氨氮作为微污染原水模拟污染物研究了生物砂滤池同时去除微污染原水浊度和微量污染物的可行性和工艺特征。当滤速为8m/h,过滤周期为12h滤池进水酚浓度为0.025mg/L、NH_4 ̄+-N浓度为1mg/L,浊度为10-15度时,生物砂滤池出水酚浓度低于0.002mg/L,酚平均去除率大于92%;出水NH_4 ̄+-N浓度基本为零;出水浊度低于1.4度。生物砂滤池中生物量分布从上而下逐渐减少,砂粒表面生物膜平均厚度为10.7μm,在砂滤料表面保持超薄生物膜是生物砂滤池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微污染原水所需气水比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验,提出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气水比的计算公式和有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分析了影响气水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