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各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广泛的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对于电力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综合自动化系统融合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为电网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电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文章对于变电站中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的覆盖范围有所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广泛的应用其中,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的带动下,各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应用的非常广泛,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而且保证了供电的质量,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此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高度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速度非常的快速有效。当前模式下我们开展自动化的应用模式对我们的发展很有帮助。采用这种自动化的模式对于我们的电力事业很有帮助,是我们发展的新方向。笔者就是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综合的分析了我国的电力自动化的模式,目的是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地保证。  相似文献   

4.
李海滨  郑敏 《轻工设计》2013,(34):130-130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的数量不断的增加,随着变电站内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目前综合自动化系统已在变电站中得以广泛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较为复杂,其涉及多门专业的学科知识,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影v向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所以需要做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这是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日常运行维护和远程维护,并进一步对如何加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维护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更为严峻,特别是电能的供应上,开始出现了供应不足的现象。由此电力企业更是被置于讨论的中心,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电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电力企业的生产供应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的用电需求,并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电网的稳定性是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进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推进,随着工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对电能的需求量加大,也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网改造速度的加快,电网的稳定性有了较好的提高,随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问题。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更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变电站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对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对实施加强监督、指导和总结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入世带动了许多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实践证明,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促使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应用大放异彩,以其独持优势取代传统变电站设备,其综合化功能在系统监控和操作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作为自动监控系统,其集各种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将微机保护、远动及自动装置进行重新组合,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综合在一起,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变电站内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测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和协调的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降低了运行维护的成本,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经济效益,实现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的要求。文章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现代控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良好发展,电网自身严格的安全要求以及很强的复杂性,直接造就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得到研发以及良好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可靠、实时、高效运行等特征,将这些特征充分运用,对于变电站中的设备进行统一的控制、统一的协调、统一的管理以及统一的监测。与此同时,对于电网系统开展有效和实时的信息交换,将电网操作优化,有效提升电网的安全性、运行的稳定性、经营的静怡效益,最终为我国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本文中,笔者就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离不开它,国家的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也需要电力作为最基础的保障。在国家的电网中变电站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当前形势下,变电站普遍使用综合自动化体系开展运作,笔者基于这种背景,重点的分析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通信功能,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电网事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力系统亦不例外。对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改造,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简化整个系统结构,增强可扩展性,提高兼容能力。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研究,对当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ARAS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体系及其功能。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功能的研究,使我们能够用微机技术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ARAS2000是对变电站进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对变电站综合自动系统的应用需求正在逐年上升,这足以说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电力工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笔者将针对66kV等级的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开发和设计,希望能够对有关读者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正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新建和改造变电站数量急剧增加,而验收项目繁多,验收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而安全问题却是电力系统永远不能忽视的主题,许多电力事故就是由于验收工作不够细致,监管不够严密而导致,但这些隐患只有酿成事故的时候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如何对验收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控制、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作为工业控制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典型代表的现场总线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计算机控制系统从集散控制系统DCS走向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本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控制电缆,而且也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及自动化管理水平,对降低运行维护成本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场总线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广泛,却无统一行业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现场总线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作为我国电网运行的"心脏",其在电网运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变电站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其运行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自动化变电站在我国110kv变电站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特点入手,分析了110kv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进一步对如何保证110kv自动化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都迎来了技术的改造和创新,有的甚至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全新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关于变电站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改造,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电力系统的工作者,笔者对于变电站中的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综合自动化进行了一些思考,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变电站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通过变电站内的诸多设备用来调整电压。所以在变电站运行的管理工作当中,则主要是需要操作和维护这些设备,使其保证运行的正确,降低其发生故障的机率。变电站内设备较多,工作较为枯燥,运行人员很容易精神分散而出现操作及管理上的不当,从而导致变电事故的发生,给财产和人身安全都带来较大的危害。当前随着电网智能化的需求,变电站内也开始应用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和装置,有效的提高运行的水平,但也需要变电运行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变电站运用系统也带来很大的改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在逐渐地实现对传统保护系统的更新换代。所以说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未来将会实现全面的普及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简单探讨了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重要性,继阐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然后论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变电站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变电站是电网运行中的变电中心,其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用户能安全用电的重要根本。文章分析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的内容,同时对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对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