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
<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我们始终以"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为依据,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为指导,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为践行伦理道德精神,构建师生美好家园夯实了精神基础;为创建智慧文明学校、塑造智慧文明教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5)
教育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现阶段国家对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尤其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文史类学科。中学语文作为中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科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采取相应的路径与其有机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就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中学历史课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基于中学历史课程、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借力中学思想政治、历史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建构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其"形"是思想、科技、教育、文艺和习俗,"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结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已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4)
我国的传统文化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当前弘扬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国进步的体现。基于此,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内容,意在呼吁我国公民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0)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人德共生"教育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相融合,有利于汲取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立德树人实践中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道德文化素养,开设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课程,营造充盈的传统道德文化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Z1)
<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应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专业认同优势,紧紧依靠"阵地+活动"的模式,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为中医药青年人才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2)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和学生家庭、社会形成多层全方位的合力,本文从这三个层面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的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中,要重视以小学德育为切入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从而真正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正开题人:许建和,建筑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中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农业遗产等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诗文的文字,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高考卷中古诗文占四十多分,"得语文者得天下,让孩子爱上语文,做有修养的人"已经是国家学校家庭所有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