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2)
2000年1月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发表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建立形成,该理论倡导从积极方向研究人类的品德,关注人类的幸福健康,是对基础心理学的发展继承。十几年来,教育心理学逐渐被运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是一门新型理论。围绕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和群体层面上人群与社会环境关系两个角度,从初中心理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9)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相当重视的领域,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多以传统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多侧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心理学最为关注的方向之一,其更注重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也更贴合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借助生态知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几大心理学学派,分析了人类对于环境潜在心理需求的共性,以期发掘人类对于环境空间的基本渴望,从而为环境设计的动因寻找一些心理学层面上的依据,以便在环境设计中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些本能和需求,创造出真正人性化的环境场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2)
随着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让其得到更好的学习与成长。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呆板,主要是老师负责灌输知识,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积极的心理层面,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将围绕积极心理学来探讨如何促进和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
<正>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研究重点应从"问题"转向"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焦虑、挫败、自卑等心理现象,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及一线教师关注并研究的重点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1)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临床上对于对抗消极情绪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帮助人们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和开放。积极心理学对于有心理创伤或认知障碍的儿童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儿童的智力与人格发展也存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7)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教育实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符合心理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7)
心理学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各个流派对心理实质的探讨也是矛盾林立,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突破。因此心理学急需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加以指导,而在西方心理学中这条路已然出现困境,将目光转向本土,会发现佛教中已有关于人类心理的完整理论体系:五蕴理论。因此本文拟从五蕴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佛家的心理结构理论,期望能够改变目前西方心理学所处的困境,共同推动心理学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96-98
《金发婴儿》是莫言于1985年发表于《钟山》第一期上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乡村里四人的情感纠葛与心理变化。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勾勒与意象的营造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以"人格面具"理论作为切入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心理学层面上分别对四人进行精神分析,以求呈现出他们不同的心理成因与变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