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一、前言: SMT技术是为高密度组装应运而生的,这是电子组装微小型化发展的必然趋势。SMT由於可以在PCB的两面组装元器件、使电子部件的几何组装密度提高一倍以上,并且有利於电子部件的薄型化。用於高速信息传输的电子部件常对线路的传输阻抗有特别的要求,同时也为了解决器件IC的电源、地引入以及电路布线需要,SMT多层板的生产是不可避免的。 SMT多层PCB为了保证表面安放的焊盘位置和面积、使得互连用的通孔金属化孔缺少设计的位置,因此设计师要求工  相似文献   

2.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组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组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因此.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上个世纪,SMT(表面安装技术)的出现使电子产品发生巨大的变革。目前绝大多数PCB板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这项低成本、高生产率、缩小PCB板体积的生产技术。SMT技术被广泛采用,促进了SMD(表面安装器件)的发展,原先的插孔式元器件被SMD元器件取代成为必然。同时人们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小体积、多功能要求,更促进了SMD元器件向高集成、小型化发展。除其它运输载体如托盘、塑管等外,SMD元器件还必须要有能够在  相似文献   

4.
印制电路板设计原则和抗干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C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于抚设计的要求。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置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宁 《无线电》2010,(9):69-72
PCB设计与制作 为了满足整体造型、体积以及底座功能的具体要求,本小夜灯PCB分为2块来设计。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分别布局在1块边长约87mm的正三角形电路板上,这2块电路板在安装时通过金属支撑柱来实现电气连接。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都比较简单,器件也相对较少,采用单面板即可满足布局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电子工业中,由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制电路板(PCB)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表面贴装技术(SMT)的发展,PCB板上的元件密度越来越高。为了完成PCB板的制作与使用,需要对其中的PCB Mark进行定位和校准,主要讨论了一个基于Hough变化和最小二乘方法下的定位校准方法,为多边形的印刷电路板识别符(PCB Mark)定位校准技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PCB高密度、高集成化的发展,PCB上图形间距越来越小,为避免SMT偏位、锡膏短路等问题,对PCB翘曲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从CCL和PCB加工过程受力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双面板翘曲产生机理。并通过释放CCL板料内应力、优化PCB设计、减小PCB加工过程外加应力、释放PCB应力等方式对双面板翘曲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电子产品的小型化、数字化、高集成度化,以及它的信号传送的高频化、高速化的发展,使得对PCB在功效要求上有了观念上的重大转变。这就是:原来PCB对搭载的元器件承担着“互连”的功效。而在高速传送电路的PCB,又增加了“信号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的功效。这样,又给PCB业界随之带来了另外两个观念上的转变:其一,是PCB在电子整机产品中(PCB作为母板)和在半导体IC器件、组件中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电子器件的应用多以印制电路板为主要装配方式。在实践中,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如果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印制板两条细并行线靠得很近,则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随着电子技术发展,PCB板的体积越来越小,密度也越来越高,并且PCB板层不断地增加,因此,PCB在整体布局、抗干扰能力、工艺上和制造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9):53-53
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是目前表面贴装工艺(SMT)组件生产线上的一种质量检测、控制方法,是基于光学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原理来对PCB组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缺陷进行检测。在SMT过程中,线路板(PCB)组件贴装生产将要经历焊膏印刷、贴装、回流焊(波峰焊)等工序,每个工序都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直接影响产品的合格率。为了提高产品合格率,每个生产工序完成后都必须进行质量检测,尽早发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SMT设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前言 作为电气互联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体技术的表面组装技术即SMT,是现代电气互联技术的主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SMT已经成为现代电子产品的PCB电路组件级互联的主要技术手段。相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SMT应用普及率已超过75%,并进一步向高密度组装、立体组装等技术为代表的组装技术领域发展。组装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对组装工艺及相关设备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尽管现在的EDA工具很强大,但随着PCB尺寸要求越来越小,器件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难度并不小。如何实现PCB高的布通率以及缩短设计时间呢?本文介绍PCB规划、布局和布线的设计技巧和要点。  相似文献   

13.
HDI板填孔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电路技术及SMT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要求,传统PCB板转向HDI板的大量生产制作,因此需要相应配套设施投资;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常规线路板配置设备进行HDI板填孔、通过填孔工艺技术的控制确保填孔一次合格率的HDI板填孔生产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和内连集中在组件内。表面安装技术(SMT)对满足高密度组件的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军用电子推动了SMT的采用;在日本,则是消费类电子引导着SMT的采用。SMT不仅可以提高组件的密度,还可以减少杂散电感和寄生电容,减少信号传输的延迟。SMT的采用,要求PWB的细线化/小孔径与之匹配。由于导线密度的提高。使导线细到0.05~0.076mm,孔径小到φ0.3mm,从而使得PWB的板厚/孔径比(H/D)高到10以上,用传统的减成法难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印制电路板向多层次、高密度、高可靠性、薄型化、小型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产品采用PCB板设计的频率越来越高,而PCB板设计是涉及到多门类技术的综合性设计,要求设计人员有全面的电路知识,对电路板加工制造、安装有系统的了解。详细介绍了PCB设计经验和通用规则。可以对PCB的设计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微组装技术的基础是SMT,实现了IC器件封装和板级电路组装这两个电路组装阶层之间技术上的融合,其发展方向是器件封装、组装与SMT自动化设备的紧密结合。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基础是集成电路IC封装技术,发展方向是三维立体封装技术和微机电封装技术。重点论述了三维(3D)立体封装技术的最新发展,并介绍IC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虚拟培训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不断提高,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多层板和高密度电路板的出现等,对PCB板级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中结合了作者多年参与多层、高速印制板的设计工作,着重于印制板的电气性能,从印制板的设计布局、抗干扰能力及外协加工要求等方面,来讨论多层印制板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系统级封装(SiP)在无线通信领域应用广泛,促使无线通信向低成本、便携式、多功能、高性能等方向发展。SiP对印制电路板(PCB)的精密度要求越来越高,在品质要求和制作工艺方面也越来越复杂。由于SiP模组中集成了众多器件,假设每道工序良率有一点损失,叠乘后整个模组的良率损失则会变得巨大,故对PCB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高对准度控制、精细线路加工、板边半孔成型加工、严格的外形成型尺寸控制等。本文对这类SiP可能涉及到的关键工艺、技术等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突破各制程关键技术后,产品良率显著提高,其产品质量均符合客户品质要求。该SiP在HDI板制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可供业界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不断提高,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多层板和高密度电路板的出现等,对PCB板级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多年参与多层、高速印制板的设计工作,着重于印制板的电气性能,从印制板的设计布局、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来讨论多层、高速印制板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电路和组装设计技术与元器件封装互连结构、电路板的组装模式是紧密相关的。随着IC技术和SMT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以及BGA、CSP、Flip Chip、LLP(Lead less Lead frame Package)、WLP、三维立体组件、SIP、SOC……等新型封装形式的不断涌现,不仅会使元器件、印制电路板、SMT的制造工艺技术发生一系列变革,同时对电路和组装设计技术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