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运行中SW6-220型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降低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开关电器和保护电器.它不仅能关、合正常的负荷电流和空载电流,同时在线路和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可靠安全地切除故障电流,将故障线路和设备隔离,避免事故的扩大,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就运行值班员发现运行中SW6-220型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降低,电气回路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有利于提高变电运行人员对这类故障的处理判断能力,更好地搞好电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直流负荷开关是构建直流配电网的关键设备。针对现有直流负荷开关附加设备多、体积大、控制复杂等缺点,文中提出组合电容型直流负荷开关拓扑,并分析所提拓扑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和参数设计。该负荷开关利用预充电电容构成源侧部分和荷侧部分。且多条直流母线出线上的负荷开关共用源侧部分,降低了设备体积和成本。切负荷过程中,通过源、荷侧电容的配合,给机械开关提供一个低电压、零电流的关断条件。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对所提拓扑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文中直流负荷开关能够可靠无弧关断负荷电流,保障直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且所需设备成本低,有助于提高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10 k V公用配电线路供电的用户设备发生故障时,用户侧的负荷开关不能切除故障电流,只能依靠公用配电线路上的分段开关保护跳闸,造成公用配电线路上的其他用户也停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采用负荷开关有效隔离用户设备故障的方法,在用户负荷开关处增加一个装置,公用配电线路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及各用户进线的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接入...  相似文献   

4.
基于背靠背电力变换器的智能软开关(SOP)能柔性、快速、精确调控配网潮流,实现配网电压、网损等多控制目标统一优化管理,同时具备故障隔离和故障恢复功能。但该型SOP的供电恢复范围受限于其自身容量,难以满足全部停电用户供电需求。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小功率背靠背电力变换器与负荷开关并联组成的低成本混合型SOP。正常工作模式下,仅由背靠背电力变换器调控系统潮流及电压分布;线路故障模式下,由负荷开关承担供电恢复功能,且故障清除后通过灵活调控背靠背电力变换器实现闭环运行工况下负荷开关的零电流开断,增加负荷开关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混合型SOP的供电恢复能力以及零电流开断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陈传话 《电工技术》2020,(18):46-46
10kV电网设备中 GN30、 GN22两种类型大电流隔离开关广泛应用在变电站 XGN-12型高压柜中,但GN30型隔离开关因设计缺陷等原因,近几年频繁出现发热现象。文章在研究 GN30型隔离开关结构的基础上,对 GN30型隔离开关发热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GN30型隔离开关故障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给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LB型电流互感器由于采用了全密封结构,减少了运行缺陷。但因该产品在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出厂试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来不断发生多种故障。文章对型电流互感器多年来在运行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运行检修及绝缘监督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对策。  相似文献   

7.
该文针对入网运行后出现内置负荷开关故障的智能电能表进行测试分析,详述了产生负荷开关运行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现场复杂运行环境影响、负荷开关质量问题、内部控制电路设计缺陷,并提出了针对智能电能表内置负荷开关故障的检测方法,指出了负荷开关技术规范应补充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对110kV变电站电压互感器经常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检测故障,通过非接触方式检测设备的温升,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该技术可快速发现导电回路内部发热缺陷,直观有效、判断准确,但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发生的故障较难准确分析判断。为此可针对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等电压致热型设备进行周期性普测和根据负荷、季节等的变化重点进行跟踪测试,以期对变电站故障的快速诊断及有效的防范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种基于可控串补结构的故障限流器,可对电网进行功率控制并在故障时降低短路电流水平。该故障限流器主要由并联电容、并联电感、反并联晶闸管和与开关并联的串联电感构成。开关用于装置在串补和限流模式间进行切换,装置正常工作时运行于串补模式,故障时迅速切换到限流模式运行,有效限制短路电流。该装置在原有串补装置上改动较少,可为现有设备增加故障限流功能做参考。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此装置能够控制功率并限制短路电流,是电力系统中可靠的保护和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0.
谏壁发电厂9号发电机(型号QFS-300-2),在1990年6月14日临时停机操作时,先将负荷减至80MW,随即关闭主汽门联跳高压开关和励磁开关。但KW5-220G型高压开关B相拒分造成主变高压侧单相运行。当时盘表指示静子电流为6000-7000A,虽然运行人员当即多次手动强迫分闸,但非全相运行历时3分钟之后故障开关  相似文献   

11.
高绩效信息化管控体系的建设以高绩效信息化模型为参考,结合华北电网自身情况及国家电网的要求,改进信息化运营模式,建立完备的IT规划、IT建设、IT运维以及IT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在ERP系统中进行固化;建立全企业的IT绩效考核体系,监控和衡量部门及个人的信息化运营和管控能力,保障集团企业信息化能力发展的一致性,达到应对新时期的新要求,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建设水平、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邓国标 《华东电力》2006,34(4):62-64
从探讨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入手,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作了一定分析,进一步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本公司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对施工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在电力工业企业社保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对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客户运行流程及软件功能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4.
萧展辉 《湖北电力》2006,30(4):10-12
阐述了当前电力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瓶颈”,提出了以打造客户满意(“CS”)战略与企业资产管理(EAM)、IT基础设施库(ITIL)相结合的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管理体系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理念,以IT服务管理助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十二五"期间,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已经成为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文章介绍了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概念,分析对比了几种传统的信息化规划方法,这些方法用于现阶段电网企业信息化规划存在较大缺陷,对企业架构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使用企业架构开展信息化规划。最后,文章介绍了某单位使用企业架构开展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实践表明,企业架构是现阶段电网企业开展信息化规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SG186、SG—ERP工程为代表的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对IT审计提出了更多需求。为了保证电网企业顺利开展IT审计,文章结合电力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特点,引入国际通用的COBIT控制标准,构建了适合于电网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审计过程模型。通过运用该过程模型对省级电力公司进行现场IT审计作业实施,验证了基于COBIT框架构建的信息系统审计过程模型对于电网企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出了一条电网企业开展IT审计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个庞大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系统,用于监控所有服务器、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当发现服务器、网络设备、平台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系统出现故障后以多种方式发送报警信息,有效地应对突发的故障,避免事故的发生。并可以对IT资源的运行性能进行持续监控,以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IT资源的高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文档等,对IT运行环境(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9.
适于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IT800D电力线通信模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在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以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专用芯片IT800D设计通信模块.电能质量监测系统采用ARM(S3c2410X)和DSP(TMS320C6713)双核结构的总体设计方案.IT800D通信模块主要包含外围接口电路、ROM、RAM、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模拟前端、滤波器和耦合器.给出了通信模块的结构图;论述了该模块的通信过程.为测试通信模块的性能设计了ARM和PC机的通信测试平台,给出了主程序、IT800D初始化程序和通信处理程序的流程图.通过对不同距离、不同速率的通信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通信模块速率在1~3 Kbit/s的范围内.能满足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指出IT系统对要求供电不间断的场所只配出3根相线,而不配出中性线.对供电允许中断的场所,采用IT系统时,可以配出中性线,但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必须安装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I△n≤30 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TN-C和TN-C-S系统无须改造即可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独立的电气装置的N线和PE线要分别引出后接至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