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国4种典型石油酸酯基本性质的研究表明,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倾点、密度和折射率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酸酯大。石油酸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将显著升高石油酸酯的倾点。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100℃下粘度为3~17mm^3/s),并具有良好的粘性能(粘度指数为90~115)和低的倾点(-58--20℃)。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PIC-812异构脱蜡催化剂对中间基减四线馏分油进行加氢精制-异构脱蜡-补充精制三段加氢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异构脱蜡段氢分压15.1MPa、反应温度330℃、体积空速1.4h-1、氢油体积比500∶1的条件下,经过加氢精制-异构脱蜡-补充精制评价后获得HVIH 6基础油的倾点-15℃、黏度指数101、收率52.58%,验证了采用中间基原料生产高档润滑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加氢裂化尾油、溶剂精制 加氢处理的减压瓦斯油为原料 ,采用加氢异构脱蜡工艺和异构脱蜡催化剂FIDW 1制备VHVI、HVI润滑油基础油的试验结果 ,并通过与溶剂脱蜡和催化脱蜡技术的对比 ,说明采用异构脱蜡工艺制备的润滑油基础油具有收率高、粘度指数高和倾点低的特点。同时 ,还介绍了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 ,采用异构脱蜡工艺制备食品级白油的试验结果以及异构脱蜡催化剂FIDW 1运转 2 0 0 0h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刘丽芝  杨军 《润滑油》1999,14(6):6-10
介绍用择形催化脱蜡催化剂对中东原油减压馏分糠醛精制油催化脱蜡,结果表明,对于高蜡含量的油料,采用异构脱蜡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油品的倾点,而且还可以保持很高的液体收率,用异构催化剂对加氢裂化尾油异构脱蜡液收可达95%,其中大于350℃馏分收率为80%,粘度指数达120,可做VHVI基础油馏分,而且不需要溶剂脱蜡。  相似文献   

5.
以二氧化硅负载磷钨杂多酸为催化剂,以长链α-烯烃为烷基化试剂和萘发生烷基化反应,考察不同烯烃、不同反应条件对产品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十六烯作为烷基化试剂,在催化剂加入量为4%、反应温度130℃、烯烃与萘摩尔比为1.35、反应时间50min的条件下,产品收率为88.2%,DSC(O2)氧化分解温度为225.3℃,粘度指数104,倾点-27℃。  相似文献   

6.
采用脱蜡和中压加氢处理联合工艺研究南阳减三线脱蜡油加蜡下油制取高粘度指数的基础油。论述了原料质量、加氢条件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用RL-1催化剂进行了1500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活性高、选择性及稳定性好。在设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粘度指数大于等于95、氧化安定性大于等于200min的优质基础油,本工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异构脱蜡工艺生产优质润滑油基础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第一套采用美国Chevron公司异构脱蜡工艺生产润滑油基础的工业装置投产概况。结果表明,以大庆原油的减二线、减四线和轻脱沥青油为原料,得到了粘度指数高、倾点低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原油常三线油为原料,采用异丙醇尿素脱蜡工艺,常温常压下,尿素与正构烷烃络合形成不溶于油的络合物,使其正构烷烃从油中分出.脱蜡油经精制后粘度、倾点和闪点符合L-AN15号全损耗系统用油指标要求.蜡中正构烷烃含量近90%.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聚甲基丙烯酸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和聚乙烯正丁基醚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基础油倾点和低温动力粘度的影响,其中聚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丙烷脱沥青油异构化脱蜡催化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丙烷脱沥青油异构化脱蜡双功能催化剂Pt/SAPO-11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铵交换对硅磷酸铝分子筛酸性的影响。在20ml连续流动式固定床加氢高压微反装置上评价催化剂。在氢气压力为14.5MPa,空速为1.35h^-1,氢油体积比为700:1条件下,考察了原料油于不同温度下的异构化脱蜡反应。分析结果表明,产物总液收率保持在90%左右,370℃以上润滑油馏分的凝点可降至-15℃,粘度指数约107。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用黏度图来确定任一速度梯度下黏度的方法,所定黏度更接近井眼实际情况;同时介绍如何提高有效的环空黏度来增强井眼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特性黏度是聚酯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特性黏度控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分析聚酯生产中影响特性黏度的因素,确定特性黏度的控制方法并阐述了几种常用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针对聚酯生产中特性黏度测量滞后的特点,提出一种在CS—1000系统上实现的最优的控制方案并介绍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风城超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活性大分子降黏剂制备了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以超稠油O/W降黏体系的初始表观黏度为主要评价手段,系统考察了降黏剂用量、含水量、初始搅拌转速对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的影响。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大分子降黏剂对风城超稠油具有良好的初始降黏效果,在活性大分子降黏剂用量0.1%~0.2%、油水质量比10∶3~10∶4、初始搅拌转速不小于400r/min条件下,得到的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小于600mPa.s,降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其采收率,结合原油组分的特征,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种单体分两步合成了新型油溶性原油降黏剂SMN。考察SMN对胜利高黏度原油的降黏效果,发现该原油降黏率最高可以达到68.5%。通过机理探究推测SMN中的苯环、羧基和酯基等极性较大的基团可以通过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进入到沥青质片层中,而分子中具有较大位阻的乙氧基能够阻止沥青质聚集,从而分散原油中的重组分,降低原油的黏度。  相似文献   

15.
钻井液剪切稀释能力的表示及其与相关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从相同的流速梯度出发和从相同的表观粘度出发两种条件下钻井液剪切稀释能力的表示方法,并从相同的表观粘度出发论证了钻井液的剪切稀释性与动切力、塑性粘度、流速梯度及动塑比的关系。结论表明,钻井液的剪切稀释能力与动切力、塑性粘度和流速梯度都有一定的关系,而与动塑比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用动塑比评判钻井液的剪切稀释能力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乙烯装置急冷油系统的工艺流程及传统的急冷油减粘方法。通过对急冷油和急冷油系统结垢物组成的分析,探讨了急冷油粘度增长的原因。合成了适用于乙烯装置急冷油系统的新型减粘剂BI—01。考察结果表明,该减粘剂具有较好的减粘效果。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内燃机油运动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粘度指数改进剂添加量一定的情况下,油品粘度随基础油粘度变化的模型是一有截距的直线方程,而目前常用的描述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粘度影响的Kraemer和Huggins方程,在粘度指数改进剂添加量一定时,所显示是一无截距的直线方程,与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到了更加适宜的粘度指数改进剂对油品运动粘度影响的模型,v=v0 ω(c1v0 c2ω)。新模型物理意义简单,直接,c1代表基础油粘度与粘度指数改进剂增粘能力的影响,c2代表粘度指数改进剂加量对粘度指数改进剂增粘能力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较Kraemer和Huggins方程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Viscosities of crude oil solutions from 0.1 to 1.0% (v/v) have been studied in 1,4-Dioxan as a solvent at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93 to 313 K. Huggins, Kraemer, Martin, and Schulz-Blaschke relations were used by viscosity data to evaluate intrinsic viscosities and viscometric constant values. Degree of viscosity reduction (DVR) was also calculated. The size of the isolated molecule was evaluated in terms of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show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ute and solvent decrease with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褚翠兰 《石油沥青》2010,24(4):69-71
主要就国内广泛使用的布氏粘度和便携粘度相关性及试验注意事项进行了试验研究,建议当橡胶沥青便携粘度大于1.5 Pa·s时,20转的旋转粘度值与手提粘度值更接近,所以建议采用20转的旋转粘度进行试验室橡胶沥青粘度检测,并用便携式粘度进行校正;加热橡胶沥青试样时建议采用烘箱加热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五种不同材质的管材对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驱油剂黏损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20#无缝钢管和防腐涂料油管对聚丙烯酰胺驱油剂黏损率的影响较大,黏损率能分别达到60%和10%,而玻璃纤维管线管、柔性复合高压输送管和0Cr18Ni9不锈钢管对聚丙烯酰胺驱油剂黏损率的影响很小,黏损率不超过3%。随着聚丙烯酰胺驱油剂浓度的升高,驱油剂黏度增大,管线材质对驱油剂黏损率的影响程度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