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集上海郊县1988年玉米样品50份、1989年玉米49份和小麦样品50份,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样本中 DON、NIV 和 AFB_1污染量中位数:1988年玉米样本分别为25.90ppb、12.70ppb 和0.15ppb;1989年玉米分别为36.40ppb、13.70ppb 和0.15ppb;1989年小麦分别为6.25、5.00和0.12ppb。1988年玉米样品中有26份同时检出 AFB_1、DON和 NIV,共同污染率为52.0%;89年玉米样品的 AFB_1、DON 和 NIV 共同污染率为59.2%(29/49);89年小麦为14.0%(7/50),可见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可共同污染粮食。另外,本调查分析中发现小麦和玉米中的 DON 和 NIV 污染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AFB_1与这两种毒素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薄层层析法调查了1989年安徽江淮之间赤霉病重度流行的三个地区小麦、面粉、玉米和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下简称 DON)的污染水平。81份小麦中 DON 阳性率为100%,平均含量为2640ppb,81.5%的样品 DON 含量>1000ppb,最高可达13330ppb,其中以六安县的小麦中 DON 含量最高,平均为4382ppb,全部29份样品  相似文献   

3.
赤霉病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2年江苏产硬质白小麦,制备不同赤霉病含量的小麦样品,探讨不同赤霉病含量对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粉品质影响程度,以及由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积累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小麦样品中赤霉病麦含量的升高,涉及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粉品质的主要指标明显下降;同时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积累分布,皮层中含量明显高于胚乳(小麦粉)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用薄层层析法研究“分层研磨”制粉新工艺加工赤霉病小麦各组分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变化,全部17个组分中都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吸风尘、头、二碾麦皮中含量最高,含量为15600~20000ppb;以刷麸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最低,只有840ppb;最终产品富养二号粉、次粉和后麸皮毒素含量在1700~2000ppb 之间。新工艺使面粉中的毒素含量比原麦减少52.39%。  相似文献   

5.
禾谷镰刀菌是感染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在引发严重小麦赤霉病害的同时,可分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食品后不易被清除,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禾谷镰刀菌产DON的生物合成路径及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焦点和难点,也是防控DON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禾谷镰刀菌DON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产毒基因簇TRI的各个基因、编码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以及目前对禾谷镰刀菌中对呕吐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基础信息将直接为安全控制主要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赤霉病是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大麦和其他小谷类作物而造成作物减产的世界性病害。小麦赤霉病发病需要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条件,感染程度及发病范围主要由寄主自身的抗性决定,对粮食产业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籽粒中积累的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赤霉病需要多层次、全流程的防治,而降低DON毒素的危害是防治赤霉病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本文概述了DON的合成过程、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脱毒策略,并提出防治赤霉病的思路,重点挖掘与DON毒素诱导、运输和转化相关的基因资源,为通过生物育种途径培育DON低积累小麦品种、减少DON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粒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烔毒素含量有密切相关。将赤霉病粒以一定梯度添加,再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小麦中DON、ZEN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赤霉病粒的增高DON、ZEN含量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隐蔽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的累积情况,将禾谷镰刀菌菌株F-1和5035分别人工接种至经高温灭菌、8 k Gy和15 k Gy辐照的麦粒中25℃培养7、14、21、28、35 d后,通过LC-MS/MS方法测定DON和D3G毒素在麦粒中的含量。不同处理的麦粒中DON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禾谷镰刀菌接种灭菌麦粒及15 k Gy辐照麦粒均未检出D3G毒素;禾谷镰刀菌接种8 k Gy辐照小麦籽粒后检测到隐蔽型毒素D3G,培养7 d时D3G最高且其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本文使用指数模型拟合25℃下F-1与5035接种麦粒(8 k Gy辐照)中D3G/DON的比值与时间关系的R2分别为0.97、0.93,R2均在0.9以上,说明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本实验条件下时间与D3G/DON的比值的变化,为进一步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致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称DON),是引起人畜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及玉米中,麦类赤霉病是我国农作物的10大病虫害之一,全国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各省。流行年分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2018年湖北、安徽、江苏和河北4省脱粒小麦中5种镰刀菌毒素和4种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的污染情况。方法 从4省采集2018年5~6月收获的脱粒小麦371份,经乙腈-水(84:16,V:V)提取、Mycosep 226多功能净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酰基-DON(3-acetyl-DON,3-Ac-DON)、15-乙酰基-DON(15-acetyl-DON,15-Ac-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4种AF, 共9种毒素的含量。 结果 4省脱粒小麦受多种镰刀菌毒素, 尤其是DON的污染较为严重,而AF污染相对较轻。DON的检出率最高,为90.3%,阳性样品中DON平均污染水平为2706.3 μg/kg,45.3%样品DON的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1000 μg/kg;4种AF的检出率和平均污染水平均较低,其中AFB1和AFB2的检出率最高,均为3.2%,2份样品AFB1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5 μg/kg,仅1份样品检出AFG2,所有样品均未检出AFG1。从地区来看,湖北省脱粒小麦中各毒素污染最严重,尤其是DON、其检出率和平均污染水平分别为100%和6314.9 μg/kg;江苏省样品中ZEN的平均污染水平为1971.2 μg/kg,远高于其它省份。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镰刀菌毒素的污染具有显著相关性,DON与已检出的3种AF及3种AF间的污染相关性均较弱或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4省脱粒小麦受5种镰刀菌毒素的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显著相关性。污染程度为湖北>安徽>江苏>河北。因此,有必要对4省脱粒小麦中多种毒素的协同污染情况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不同症状的小麦赤霉病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方法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皱缩、皱缩发黑和皱缩发红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结果健康麦粒中DON的含量为未检出,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中DON的含量均接近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1000μg/kg;皱缩麦粒中DON的含量约为皱缩红色麦粒中的一半,极显著低于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P0.01)。结论本方法能为粮食收购时判断DON毒素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小麦及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T-2毒素(T2)、HT-2毒素(HT2)、赭曲霉毒素A(OTA)、伏马菌素(FBs)、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腾毒素(TEN)及交链孢菌酮酸(TeA)等真菌毒素的全球污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方法 数据主要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结果 通过文献筛选,共纳入69篇文献22 308个样本。小麦及小麦粉中以上真菌毒素的全球总体污染率为58%(95%CI:51%~66%),其中,TeA为99%、TEN为88%、DON为85%、AFs为57%、ZEN为42%、T2为39%、AOH为30%、AME为29%、NIV为28%、HT2为25%、OTA为21%及FBs为16%;小麦及小麦粉中真菌毒素的全球总体污染水平为32.80μg/kg(95%CI:24.96~43.10μg/kg),DON在小麦及小麦粉中的含量最高,为317.53μg/kg,其次为TeA 117.37μg/kg及FBs 45.09μg/kg。DO...  相似文献   

13.
熊凯华  胡威  汪孟娟  魏华  程波财 《食品科学》2009,30(20):265-268
目的:调查安徽、河南两省粮食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方法:以玉米、小麦为材料,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徽河南两省玉米、小麦中的DON和ZE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4.0μg/kg和187.2μg/kg,检出率分别为76.7%和75.3%。其他省份的玉米、小麦中DON和ZEN含量的平均值为52.2μg/kg和24.1μg/kg,检出率分别为60%和70%。结论:和其他省份相比,安徽、河南两省的粮食受镰刀菌毒素污染程度更严重。根据现有的国家限量标准,ZEN的超标率比DON更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饲料中的真菌和真菌毒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全国各地采集271份样品,包括231份饲料和40份原料。其中205份饲料和29份原料检测了带菌量和菌相;同时还检测了216份饲料和38份原料中的四种真菌毒素。分离鉴定出25属83种真菌,包括毛霉目11种、青霉属28种、曲霉属23种、镰刀菌属2种和其它真菌19种。正常粉状饲料带菌量为10~3~10~4个/克;颗粒饲料带菌量为10~1~10~3个/克;霉变粉状饲料带菌量为10~6~10~7个/克;霉变颗粒料带菌量为10~4个/克以上。有92%的样品检出曲霉属;有73%的样品检出青霉属:有37%的样品检出串珠镰刀菌;有33%的样品检出毛霉属。在曲霉属中灰绿曲霉群,黄曲霉群和白曲霉群的检出频率分别达到75.9%、72.2%和67.5%。在青霉属中主要有产黄青霉、桔青霉、纯绿青霉和圆弧青霉。在饲料和原料中,黄曲霉毒素 B_1(AFB_1)的检出率分别为2.8%、28%,最高含量分别为220ppb、1756.6ppb;黄曲霉毒素 G_1(AFG_1)的检出率分别为0.4%、5.3%,最高含量分别为16.4ppb、34.4ppb;棕曲霉毒素 A(OA)的检出率分别为4.2%、2.6%,最高含量为1512ppb、19.4pp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检出率分别为12%、13.2%,最高含量为1044ppb、1111.2ppb。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广西和广东的样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污染较广泛。  相似文献   

15.
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呕吐毒素,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相关因素,研究小麦不同粒型及籽粒不同部位DON的污染特性、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染病、破损,籽粒粒径及虫蛀类型对DON污染均有影响,DON含量与不完善粒含量呈显著的弱正相关,与赤霉病粒含量呈显著的强正相关。相同品种的小麦样品,小麦不同粒型和籽粒不同部位,DON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赤霉病粒显著高于未染病粒,破损粒显著高于完整粒,小颗粒显著高于大颗粒,籽粒胚部显著高于胚乳,粒面DON含量占35.2%~52.1%。胚乳结构越靠近外层,DON污染越严重,越靠近籽粒中心,DON污染越轻,制粉后外层麸皮DON含量较高,而可食用的小麦粉含量较低。小麦通过分级、分选、水洗和制粉加工可有效降低DON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禾谷镰刀菌在侵染谷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以及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世界上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毒素经固液萃取技术提取后,需要通过净化处理才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目前有多种净化技术用于毒素的净化,如免疫亲和柱、多功能净化柱等固相萃取柱等,以及广泛使用且简便经济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本文还介绍了禾谷镰刀菌毒素中DON、ZEA的检测方法、产毒条件、毒性以及生物脱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开发与应用更安全、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毒技术进行毒素的防御与去除,以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与食品。  相似文献   

17.
禾谷镰刀菌在侵染谷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 NIV)]以及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是世界上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毒素经固液萃取技术提取后, 需要通过净化处理才能进行检测与分析。目前有多种净化技术用于毒素的净化, 如免疫亲和柱、多功能净化柱等固相萃取柱等, 以及广泛使用且简便经济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本文还介绍了禾谷镰刀菌毒素中DON、ZEA的检测方法、产毒条件、毒性以及生物脱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开发与应用更安全、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毒技术进行毒素的防御与去除, 以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与食品。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赤霉病小麦麸皮利用率,使用过热蒸汽技术对赤霉病小麦麸皮进行处理。研究过热蒸汽温度、处理时间、蒸汽流速、麸皮水分含量4个因素对过热蒸汽降解麸皮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蒸汽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赤霉病小麦麸皮中的DON含量,蒸汽温度240℃、处理时间10 min、蒸汽流速3 m/s、麸皮水分含量10%时,DON降解率达到最高值91.12%;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蒸汽温度、延长处理时间、增大蒸汽流速均可以显著提高DON降解率(P<0.05),而水分含量升高则会显著降低降解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然污染不同程度呕吐毒素的小麦为材料,通过检测制粉工艺过程中不同产物如麸皮、细麸、皮粉、心粉中呕吐毒素含量,探索小麦不同部位呕吐毒素的含量分布及制粉工艺中去除DON的效果。结果表明:呕吐毒素在小麦中的污染程度从外到内逐步递减;经过小麦制粉加工工艺后,存留在面粉中的DON浓度仅为原来小麦中DON浓度的49.17%~77.68%,而粗麸及细麸中DON浓度为原来小麦中DON浓度的132.00%~185.96%。另外,小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跟赤霉病粒的含量不存在完全的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赤霉病粒含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应小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正>呕吐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化学名为3α,7α,15—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作用,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呕吐毒素素(vomitoxin),由禾谷镰刀菌产生,常出现在玉米(穗腐病)小麦和大麦(赤霉病)上。霉菌通常喜好湿冷气候,菌呈白色或红色。呕吐毒素的毒性效应包括:呕吐、不想进食、胃肠炎、腹泻、免疫抑制和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