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生物转化法的木糖醇转化率,促进绿色生产,以生物转化木糖醇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酸钠和紫外线诱变处理及二轮复合诱变,对高转化木糖醇的菌株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优化.结果获得1株高产菌株,其木糖醇转化率从出发菌株的36.5%提高到54.5%.对该菌株进行发酵...  相似文献   

2.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喻红  邹晖  邹美珍 《江西化工》2005,(4):137-138
林可霉素是一种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少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目前,我厂林可霉寨的生产水平与国内先进厂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我厂林可霉索的生产水平,我们从菌种着手,采用紫外(UV)诱变处理,通过诱发基因突变,改变遗传基因特性,选育出效价高,生产能力强,性能稳定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3.
赵青  于建伟  周莉  郭莉 《河北化工》2008,31(6):39-40
研究了使用微波法诱变筛选维生素B12菌株时的处理方法及适宜的微波诱变时间.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为30 s时,致死率达90.2%,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体形态均匀、整齐.获得一支突变菌株N-22,300mL握瓶发酵测得N-22菌株的发酵单位最高达189.6 mg/mL,比原始菌株提高46.1%.遗传稳定性实验证明其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AN-126的达托霉素(Daptomycin)产量,对菌株AN-126进行ARTP-DES复合诱变,并结合癸酸钠耐受性筛选,最终获得一株达托霉素高产菌株RR-447,摇瓶产量为101.41 mg/L,是出发菌株的2.44倍。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高产性能稳定遗传。对突变前后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因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形态学特征有明显差异,且高产菌株RR-447 基因组DNA在1.5 kb~2.0 kb之间存在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在5L发酵罐中流加前体物质癸酸钠,菌株RR-447达托霉素产量达到521.39 mg/L。研究结果表明,ARTP-DES复合诱变结合癸酸钠耐受性是选育达托霉素高产菌株的一种有效育种手段,为达托霉素工业微生物育种以及其他菌株改良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绿色木霉为原始菌株,以纤维素酶酶活为考察指标,进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首先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A4,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35.36 U/mL和25.3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6.37%和16.00%。继续用A4进行亚硝酸钠诱变,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F1,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44.29 U/mL和29.0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4.90%和14.62%。  相似文献   

6.
用微波和化学诱变剂A对菌株Nocardia sp. DT06进行了复合诱变,经过多次传代实验,获得一株稳定高产腈水合酶的菌株Nocardia sp. DT7879.在优化的发酵培养条件下,即250 mL三角瓶中培养基装量25 mL、接种量9%、培养基的初始pH值7.5、摇床转速220 r·min-1、培养温度28℃、发酵周期88 h,其产酶活性为5198 U·m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84.7%.  相似文献   

7.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Streptomyce SN03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吴元华  赵刚  赵秀香 《农药》2007,46(8):571-573
以链霉菌SN03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结合微波诱变的处理方法,通过对致死率、正负突变率和活性最大提高率的测定,确定了紫外线和微波诱变的最适时间,结合对诱变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测定,获得了高效菌株UV-1-W3,其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3.2mm,抗菌活性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0.20%。  相似文献   

8.
对1株初筛产柠檬酸黑曲霉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并对选育的优势菌进行了发酵条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的(Aspergillus niger)UV-5是一株优良高产菌株,该菌株的产酸率达到11.54%,比初始菌株(YZ-35)产酸率提高了24.41%;以红薯为发酵原料,在初始糖浓度15%、温度为35℃、起始pH值为5.5,转速140r·min-1、发酵84h的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平均产酸率可达到13.15%。  相似文献   

9.
新型杀虫剂Spinosad产生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红宇  彭友良  郑应华 《农药》2003,42(7):11-12,38
对spinosad产生菌Saccharopoly Spora,Spinosad508,采用离子束辐照和亚硝基胍(NTG)谤变相交替的办法。选育得到一突变株。其发酵水平较原始菌株提高了140%。  相似文献   

10.
以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oriental)V30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微波复合诱变,选育得到万古霉素高产菌株V311-04,较出发菌摇瓶单位提高7%以上,并且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微波法合成肉桂腈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使用微波辐射加热法 ,以肉桂醛为原料 ,在 5 0 %乙醇水溶液中制备肉桂醛肟 ,进一步用乙酸酐使后者脱水生成肉桂腈 ,并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确定了最佳脱水条件 ,在此条件下 ,从肉桂醛到肉桂腈的平均产率达 89.5 %。  相似文献   

12.
A high yield xylanase producing strain, A. usamii L336-23, was screened out from its parent strain A.usamii L336 aft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Its productivity of xylanase activity increased by 35.7% from 21000μu·ml-1 to 28500μu·ml-1 and was stable after frequent subcultures and storage for more than two months. The mechanism of microwave mutation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以硬脂酸和无水乙醇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制备了硬脂酸乙酯,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优化了微波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技术对硬脂酸乙酯的催化合成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130W,辐射时间45min,酸醇摩尔比1.0:1.8,催化剂质量分数0.60%。在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达87.32%。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波催化制备2-噁唑烷酮,分别考察了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微波功率400W,物料比n(尿素):n(乙醇胺):n(DMF)=1:1:3.42,在120℃下保温2h,然后升温至140℃保温0.5h,最后升温至150~160℃反应5h。在此条件下,2-噁唑烷酮收率达52.1%。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利用微波辐照去除废水中甲基橙污染物的技术。处理废水时,先用活性炭吸附甲基橙,然后,将滤出的活性炭用微波辐照,使其再生,即可有效地清除废水中甲基橙。实验表明,对废水中甲基橙的去除率可达96.24%。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用微波辐射制备聚维酮碘的研究,对混合加热法及溶剂法进行了比较,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具有时间短、产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微波催化酯化合成丙酸苄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硅胶担载PTSA催化下,利用微波技术,快速合成了丙酸苄酯,当反应量为2.5/2.5(mmol/mmol)、PTSA担载质量分数为6.0%、催化剂用量为0.5g时,微波加热5.0min,产率可达95.0%。对微波催化酯化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发现醇酸比为1/1时效果较好。同传统酯化法比较,该法缩短了反应时间,缓解了腐蚀作用,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反应成本。  相似文献   

18.
以水杨醛和乙酐为原料 ,乙酸钠为催化剂 ,在微波辐射下合成香豆素。当摩尔比为水杨醛∶乙酐∶乙酸钠 =1∶ 3.6∶ 0 .2 5时 ,采用 480 W微波辐射 10 min,香豆素产率可达 90 %。与传统合成法相比 ,该法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微波作为一种可以加速有机反应的辅助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多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简要介绍了微波辐射加速有机反应的机理,综述了微波辐射在多肽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波在多肽合成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微波辐射固体酸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胶担载对甲苯黄酸 (PTSA)作催化剂 ,采用微波技术 ,邻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直接酯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佳反应条件为 :苯酐和正丁醇的摩尔比为 0 .0 2∶ 0 .0 5 ,PTSA担载质量分数为 16 .2 %的催化剂用量 1.2 g,微波功率 5 6 0 W,微波辐射时间 2 80 s,产率可达 98%。催化剂易分离 ,且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