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绍兴袍江新区两湖区域空间发展规划为例,回顾了生态导向的空间规划历程,针对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色,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探讨了两湖区域空间发展规划方案的规划技术框架、规划构思、空间布局及生态规划技术手法,并对方案进行了规划效益评价,以期检验规划效果。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长白县位于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生态敏感地区之一。本文针对生态敏感地区的转型与再生,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核心发展路径和借力共荣的区域融入路径两大转型路径;并对空间规划的两类工作方向进行了探索,分别是生态导向下空间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及生态导向下空间管制与建设方式的创新。在具体的技术方法上,规划以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为核心,构建了生态空间与人居空间系统的分析框架;并将规划对策从全域景观生态空间的刚性划定与分类管制,延伸到不同类型生态空间的建设方式与绿色基础设施等生态工程技术的弹性引导。本文有效地指导了长白县的实践转型,呼应了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20,(8)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使城镇化与生态化和谐共融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组成和特性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要求,提出在尊重自然本底的基础上促进三生空间融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技术框架和规划策略,并以桂林市沙河片区规划实践为例,综合分析评价其生态系统现状,结合生态网络空间构成要素特性开展网络本体和网络区域构建,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三大功能空间关联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规划,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正值我国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时期。城市群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成渝地区历版区域规划为线索,回溯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在区域治理中的演变历程。立足当前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分析了城市群层面的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导向,提出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要以空间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价值导向,贯穿战略性和协调性两个技术路线,要做“有限规划”,更要做“有效规划”。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实例,从凝聚区域共识、关注重点地区、强化共同行动等重点内容,说明如何以空间格局、规划布局、事项项目、空间政策为具体抓手,实现区域规划可传导、可落地、有效用。文章最后指出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空间技术”内核,从管控型规划走向协调引导型规划,从空间资源配置走向行动引导。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成果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和城镇做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生态空间是保障和维护区域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多规合一",而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前,住建、环保、国土等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红线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规划中对生态类空间已有安排并已落地实施。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了生态空间多规协同方法,目的是整合各部门对生态类空间的安排,实现对生态空间管理的一致性,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可落地。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云峰  陶楠 《风景园林》2020,27(1):19-24
风景园林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下,明确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回顾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历史,总结风景园林规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点,厘清目前风景园林的定位与职能。提出风景园林规划应有效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内容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地规划与国家公园规划,还应发挥面向全域统筹的风景治理作用,从国土空间的空间格局开发保护、城乡区域的统筹调适、城镇功能控制区的提升增质3个层面全面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风景园林规划体系。风景园林规划不仅顺应了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而且对坚持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国土空间、面向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技术迭代发展推动了空间规划的不断变革,而以"大智移云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的不断导入,必将实现空间规划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型.文章通过阐述技术迭代推动空间认知与变革的进程和规划辅助技术的内核要义,提出空间、技术与规划的三元提升螺旋模型;通过进一步分析新一代技术对规划的变革,指出在空间规划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技术的大量导入将赋能空间规划走向智能化与全要素的未来,并实现空间规划范式转型;通过对规划导向范式的梳理,指出以规律为导向的空间规划范式是空间规划迈向科学理性和历史新高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靳利飞  孟旭光  刘天科 《规划师》2021,37(19):65-71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规划领域面向生态文明的重大变革和重要任务.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背景下,以治疗、预防"生态病"为出发点的国土空间规划日趋从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向服务于保护资源环境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元化的空间高质量发展目标转变,更加注重多元目标驱动下的"技术+政策"的双重逻辑转型.具有统筹"立体开发"区域属性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粘连性结构特征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坚持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时空秩序的"问题—价值—目标"三重导向.文章基于以上逻辑,在从国家治理体系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关键逻辑和重大关系为主线,面向空间多元综合目标,对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要素耦合、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的多功能融合、明确空间治理基本单元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沈大炜 《室内设计》2023,38(1):23-28
建立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 规合一”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 措。为支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国土空 间高品质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 重点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为研究对 象,立足现状—战略—空间—布局的技术逻辑 方法,从生态优先的视角,探索生态型小城镇落 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通过 分析隆安县作为国家生态移民搬迁与城镇化融 合发展的典范意义,识别隆安发展现阶段发展 的背景与优势,提出从构筑生态本底保护、区域 协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及空间格局优化角度 为隆安县筑牢生态底线、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 供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支撑,实现国土空间保值增 值。本文探讨生态格局引领小城镇高品质发展 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小城镇 绿色转型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城市内的土地规划由建设系统的规划部门主管,而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土地规划由国家资源部门主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村镇规划相脱离;城不城,乡不乡;城市规划上无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指导,下无建设图则的法律保障;国家的土地空间利用规划不成体系,这些问题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本文希望通过对德国在其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形成的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完善过程的剖析,得出一些对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中国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发展历史,指出生态空间类规划曾经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系统"得以逐步发展和丰富。在当前"一优三高"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地位将发生跃迁,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将逐步建立,规划的编制要从4个方面调整编制思维,即做好生态空间棋盘、协调城绿空间布局、提供多元服务供给和完善规划治理模式。未来在基础理论方面要着力于生态空间治理的"影响动因及其演变规律""参与主体及多元治理"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4.
姚凯  杨颖 《南方建筑》2021,(2):34-38
市级统筹和市县传导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浙江省地级市规划探索构建 “5+7+5”的规划统筹与传导体系:重点抓住“格局、底线、园区、要素、设施”五大规划核心要素进行市级统筹,依托“结构、指标、分区、边界、名录、位置、规则”七项关键技术支撑规划在市县间传导,同时基于事权体系建立五项配套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实践表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既要遵循自上而下分级的规划传导技术逻辑,更要形成事权对应、上下联动的规划统筹政策逻辑,从而实现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 创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继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也延续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要求"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在此背景下,与以上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及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进行重新审视,自身地位和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如何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如何通过绿地布局以实现游憩、生态等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协同其他专项规划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从解读2019年颁布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的角度,就管控思维、体系地位和编制创新3个方面对全新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空间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中每层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功能,以及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出应借鉴德国经验,从整合规划、完善法律、转变观念、改革机构、强化区域规划等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人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摆...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认识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明晰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乡镇治理体系、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指出我国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必要性。继而在研判国际经验和县乡事权划分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特征是传导落实县市规划、创新镇区空间用途管制方式和统筹引导详细规划编制。并指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包括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镇城空间格局、镇区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管控等。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urveys the way in which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tegrated into current spatial planning practice by Swedish local authorities. The Brundtland Report's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lls for all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to be considered. Given that today's planning processes deal with large volumes of basic data where epistemological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must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actors' values and views of society, this makes spatial planning a very complex process for local planning authorities.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se ideals of sustainability are manageable in a complex planning situation. Case histor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Sweden indicate that local authorities seek to limit this complexity by dividing the main topics, i.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to separate planning processes and planning documents. Furthermore, each of the sustainability dimensions seems to be strengthened by social discourses, which can be recognised in the visions of the local plans. The various modes of planning correspond to and are strengthened by these discour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