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酮基古龙酸菌是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VC)过程中的关键菌株,其能够充分转化L-山梨糖生成2-KGA,KV菌的转化代谢机制和氧化还原酶系一直是VC生产中的研究热点。KV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测定完成,基因注释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综述了VC生产研究进展、两步发酵法及KV菌发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指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在转化L-山梨糖生成2-KGA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醇醛脱氢酶被发现。KV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进展为革新VC生产工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的VC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浓缩后直接酯转并集成精馏工艺的方法来回收VC转化二母液中的VC和古龙酸。考察了VC转化二母液的回收率与塔釜浓硫酸添加量、浓缩终点、甲醇加入量及加入方式、转化阶段碳酸氢钠加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收率在70%以上,酯转产物中VC含量可达70%以上、古龙酸含量最低可降至1%以下、甲酯含量几乎均低于1%。该工艺为处理回收VC转化二母液开辟了新的道路,是值得研究和期待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PVC生产过程中VC合成转化工序及氯化氢合成工序的循环热水综合利用工艺,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PVC的安全生产系与其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品的特性分不开的,HgCl_2、Cl_2、NH_3、ABIN等的急性中毒;HgCl_2、VC、多氯烃类的慢性中毒;电石及酸、碱的烧伤;以及C_2H_2、VC、EDC、NH_3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衍生物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维生素C在医疗保健、食品添加剂、美容、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方面的应用。由于维生素C自身的不稳定特点,决定了VC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VC衍生物。重点介绍VC钠、VC钙、VC磷酸酯镁、VC多磷酸酯、VC棕榈酸酯、VC硬脂酸酯、VC葡萄糖化合物等几种衍生物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制酸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佘韬 《硫酸工业》2009,(4):8-11
介绍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制酸的技术进展。在间接制酸工艺方面,介绍了各种可将低浓度二氧化硫转化为适合于硫酸生产的高浓度二氧化硫的气体脱硫技术;在直接制酸工艺方面,介绍了低浓度二氧化硫的湿法制酸工艺、湿式氧化工艺和非稳态转化工艺。分析我国低浓度二氧化硫制酸技术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直接酯化法制备VC棕榈酸酯。以L-抗坏血酸和棕榈酸为原料,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棕榈酸与VC的摩尔比、搅拌时间、硫酸加入量对产率的影响,得到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n_(棕榈酸)∶n_(VC)=1.2∶1,搅拌时间为3h,硫酸加入量为35m L。通过产品外观、熔点及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沈坚苗  黄志辉  包永忠 《化工学报》2018,69(11):4848-4855
以三种不同结构的黄原酸酯为调控剂,进行氯乙烯(VC)溶液和细乳液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发现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对VC聚合的调控效果良好,氯乙烯RAFT细乳液聚合速率明显大于溶液聚合,VC聚合12 h转化率大于90%,但聚氯乙烯(PVC)的分子量分布宽于溶液聚合产物。核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证明合成的PVC具有黄原酸酯基端基结构,结构缺陷少。含黄原酸酯基PVC可进一步调控VC及醋酸乙烯酯聚合,进行扩链或得到嵌段共聚物。结合聚合动力学,说明黄原酸酯调控的氯乙烯聚合具有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三种不同结构的黄原酸酯为调控剂,进行氯乙烯(VC)溶液和细乳液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发现O-乙基黄原酸丙酸乙酯对VC聚合的调控效果良好,氯乙烯RAFT细乳液聚合速率明显大于溶液聚合,VC聚合12h转化率大于90%,但聚氯乙烯(PVC)的分子量分布宽于溶液聚合产物。核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证明合成的PVC具有黄原酸酯基端基结构,结构缺陷少。含黄原酸酯基PVC可进一步调控VC及醋酸乙烯酯聚合,进行扩链或得到嵌段共聚物。结合聚合动力学,说明黄原酸酯调控的氯乙烯聚合具有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车间转化工序,对于吸收塔的两台立式酸泵进行了自动切换联锁试验。在正常生产操作条件下,规定实际生产操作电流在某一个指标之内,如果电流低于规定的实际生产操作指标时(也就是电流小了,扬酸量小了,或者出了故障),两台立式酸泵就自动警报切换(备用酸泵启动运行,故障酸泵停  相似文献   

11.
贾博 《河北化工》2011,34(8):25-27
介绍了维生素C的结构、理化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的沿革,综述了7种维生素C衍生物的制备工艺和用途。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含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已知浓度的碘(1/2I2)液滴定维生素C溶液来求其含量。得出用碘滴定维生素C含量的测量不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称样量、含量重现性、滴定过程,维生素的扩展不确定度U=0.28%,k=2。  相似文献   

13.
易灵红  戴丽艳 《广东化工》2012,39(6):230+182-230,182
维生素C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其含量是评定果实营养价值的重要参数之一。文章采用直接碘量法测定了黄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黄瓜中Vit C的含量为0.08174 mg/g,加标回收率为98.52%~98.80%。说明黄瓜中Vit C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维生素C配制成溶液及水包油和油包多元醇的乳化体系,进行高温加速试验,重点研究了油包多元醇体系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C即使在少量水存在的情况下也很难稳定,只有在非水的油包多元醇乳化体系中具有较高的保持率.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C生产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建荣 《河北化工》2001,(2):7-8,13
综述了维生素C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合成路线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氢氧化钠两点电位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志方 《广州化工》2011,39(15):125-127
根据维生素C用NaOH滴定时可定量中和1个羟基的性质,结合两点电位滴定法的原理,提出用NaOH作滴定剂测定Vc含量的两点电位滴定法。该法用于测定维生素C片中Vc的含量,测定变异系数为0.062%,平均回收率为99.95%。方法操作方便,数据处理简单,精密度与准确度均较高,测定速度比经典电位滴定法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维生素C的还原性将Fe3+还原为Fe2+,在pH值=4条件下,用铬天青S作Fe3+的显色剂,然后测量吸光度,从而建立了一种测定药物中维生素C的新方法.Fe3+-铬天青S的最大吸收在576nm,维生索C浓度在0-2mg/L范围内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其回归方程为A=0.0037C-0.0083,相关系数R为0.9989...  相似文献   

18.
在利用微生物氧化合成维生素C(VC)的研究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通过以D-山梨醇和D-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生物转化的代谢途径,以合成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得维生素C结晶物系的DSC谱图,根据谱图数据提出了维生素C-水-乙醇物系的固液相图,并结合定量分析,计算其结晶热,对结晶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结晶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多效降膜蒸发器代替单效石墨列管升膜蒸发器对维C原料进行浓缩,解决了耐腐蚀的性能要求,不仅产品质量好,而且降低了操作费用和维护费用。对促进维C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