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压汽-水两相流实验台上进行了低质量流速垂直并联内螺纹管密度波型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观察到了垂直并联内螺纹管气-液两相流密度波型不稳定性的一些主要特征。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就热负荷、系统压力、质量流速、进口过冷度和不对称加热对密度波型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均相流模型得到了密度波型不稳定发生的界限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在高压汽水试验回路上进行低质量流速下两相流压力降不稳定对比试验研究,分析进口压力、质量流速、进口过冷度对两种垂直并联内螺纹管两相流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内螺纹管发生压力降型脉动的界限干度范围和脉动周期范围接近;随进口压力、质量流速的增加,发生压力降型脉动的临界热负荷增加;随着进口压力的增加,发生压力降型脉动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中超超临界压力水的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25~35MPa、G=450~1800kg/(m2·s)、q=200~600kw/m2的试验参数范围内,研究了(φ)28.6×5.8mm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水的传热特性及管壁温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对水的传热在拟临界点前后不同,在低焓区管壁温度随焓增平缓增加,管壁温度在临界焓值区存在跃升;质量流速的提高可强化传热、推迟壁温跃升,但热负荷的增加有相反的作用.文中还给出了超超临界压力区适用于不同焓值范围的换热系数试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5.
对三维内翅片管内低质量流速的高、中、低压汽液两相流摩擦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段是由24×2不锈钢管机加工成的三维内翅片管,长1.5m。试验参数范围:压力P=3.92~12MPa;质量流速G=390~982kg/m2·s;热流密度q=0.201~1.86MW/m2;平均干度Xp=0.038~0.332。本文采用相同管长和直径的光管两相流摩擦阻力乘以倍增因子的方法来计算内翅片管两相流摩擦阻力,对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按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上述参数范围内内翅片管两相流摩擦阻力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对超临界压力水在非均匀加热的垂直上升管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p=23~30 MPa,质量流速G=600~1 200 kg/(m2·s),内壁平均热负荷q=200~600 kW/m2.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周向非均匀加热情况,热负荷及传热系数的周向分布的不均匀性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截面上可以同时存在传热恶化和传热强化现象,传热恶化是由局部的峰值热负荷引起的;不均匀加热的垂直上升管内的平均传热系数可以采用均匀加热条件下的公式在相应的平均热负荷下进行计算;非均匀受热管传热恶化后,加热侧中点的壁温升高比相应热负荷下的均匀加热管的低.  相似文献   

7.
描述对3个总厚度分别为2、4和8mm的Li-Al合金靶片组进行入堆辐照,测量靶片在堆内辐照时内部的中子注量率分布,并计算出其相应的自屏因子的过程。结果表明,3个靶片组的自屏因子分别为0.76、0.55及0.30。  相似文献   

8.
倾斜内螺纹管中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汽-液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p=9~28MPa,G=600~1200kg/(m2ˇs),q=200~6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水平倾角α=19.5°)中亚临界以及超临界汽-液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有效地抑制了膜态沸腾的发生,但近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减弱;超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的传热良好;工程设计时要保证足够的管内最小质量流速;文中还给出了临界质量流速的试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采用热敏电阻补偿光电倍增管温度漂移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段采用ф35 mm×5.67 mm六头内螺纹管。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18~21 MPa,质量流速500~1 000kg/(m~2·s),进口过冷度3~5℃,内壁热负荷40~960kW/m~2。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内壁温度和传热系数分布特性,分析了流动参数对内螺纹管中DNB型CHF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两相区的传热关联式与临界热流密度(qCHF)预测关联式。内螺纹管的qCHF实验数据被用于与光管的qCHF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内螺纹管具有一定的CHF强化作用,但当压力越靠近临界压力时这种作用会被抑制甚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临界压力下,内螺纹管会在低干度区甚至过冷区发生DNB现象,压力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使DNB提前发生。qCHF随压力的减小和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特定工况下,试验段不同截面会分别发生偏离泡核沸腾与蒸干。  相似文献   

11.
竖直管内两相流逆向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在竖直管内两相流逆向流动过程中,由于气体的入口条件不同、淹没开始点可能出现在气相的入口处,也可能出现在出口处。由于出现的位置不同,淹没开始点所对应的气、水之间的关系式也不一样。这一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淹没开始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根据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应采用不同的关系式计算这 两种不同的淹没开始点。  相似文献   

12.
两串列管与两并列管的流致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管束中的流-固耦合问题,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大涡模拟的流体控制方程及有限元方法离散结构动力学方程,结合动网格技术,实现计算结构动力学(CSD)与计算流体力学(CFD)之间的联合仿真,建立三维流体诱发弹性管束振动的数值模型。用本模型对单管振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已有实验数据比较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后,对三维弹性管的流-固耦合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锁定时单管的运动轨迹为"8"字型;两并列管的升力与横向变形幅值相等、相位相反,流体力、振幅随着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当间距大于1.5D后,两管间的相互影响基本消失,响应接近单管;两串列管中下游管的升力与振幅随节径比的增大而增大,当间距大于2D后,上游管几乎不受下游管的影响,流体力与振幅接近单管。  相似文献   

13.
管内竖直向上流动水的临界热流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温高压回路上,对φ10×1竖直管内临界热流密度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6.37~14.7MPa;质量流速G=571~5466kg/(m2·s);人口欠热焓△hin=96~744kJ/kg.通过实验,得出了在上述参数范围内的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并用实验数据对Biasi关系式和Bowring关系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flow pattern and the void fraction for countercurrent air-water flow in vertical tubes of diameter D = 40 and 80 mm were reported. The flow maps were presented and showed slug flow regime occupied larger portion on them. The void fraction was measured by the quick-closing valve technique, in bubbly and slug flow regime.

The void fraction data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s as well as present work for counter- current flow in vertical tubes were correlated in terms of dimensionless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present work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drift flux model.  相似文献   

15.
高流速下窄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常压下,对具有窄间隙的矩形通道进行了下降流大流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大流速下临界热流密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随出口含汽量的增加而减小Sudo公式的预测值较试验值要小在人口参数相同时。即相同的人口过冷度和质量流速式矩形通道的长度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小;如果从出口质量流速和出口含汽量来看,在相同的出口参数下,长度的增加将显著降低临界热流密度。  相似文献   

16.
塑料(PVC)流光管批量制造及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塑料流光管的批量制造工艺及影响性能质量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结果,讨论了用Ar-CO_2作为自猝灭流光管工作气体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钠冷快堆在事故停堆余热排放期间,堆芯组件内钠流为自然循环流动,流速很低,因此准确确定绕丝棒束组件低流速时的摩擦阻力系数对钠冷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为流动介质,准确测量了37棒和19棒绕丝棒束组件在低流速(Re<1 000)时的摩擦阻力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降低,绕丝棒束组件的摩擦阻力系数迅速升高,流动从层流向过渡流转变时,摩擦阻力系数有明显跃升。将实验测量值与绕丝棒束摩擦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低流速时,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实验测量值明显偏小,同时经验公式计算的绕丝棒束层流向过渡流转变的临界Re较实验值偏大。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压力p=3~18MPa,质量流速G=700~1400kg/m2·s,人口过冷度△Tsub=30~120℃,热负荷qw=0~6O0kW/m2,管径d=12mm的参数范围内,研究了压力、质量流速、人口过冷度、进口节流、可压缩容积、热负荷及不对称热负荷对垂直并联营内高压汽水两相流密度波到不稳定性的起始点、周期和报价的影响,并与垂直单管内的密度波到不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试验研究和量细分析,提出了预防密度波型脉动的话施,给出了计算脉动起始点的无困次经验关系式,为一体化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直流锅炉水冷壁等工业设备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