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蔡传强 《断块油气田》2010,17(2):165-168
观察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钻井取心,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发育的裂缝,对各种裂缝进行了详细描述.认为研究区内砂岩、碳酸盐岩、泥岩和钙质泥岩中均发育多种裂缝。砂岩中发育垂直裂缝、水平裂缝、斜裂缝和不规则裂缝4种:碳酸盐岩中发育水平充填缝、垂直充填缝、近水平未充填缝和近垂直未充填缝4种:泥岩中仅发育充填斜交缝和未充填平行缝2种。分析裂缝的各种因素,认为研究区内砂岩、碳酸盐岩、泥岩和钙质泥岩中发育的各种裂缝的成因各不相同.砂体中的裂缝主要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碳酸盐岩中充填缝和未充填缝及泥岩和钙质泥岩中的充填缝和未充填缝都有不同的成因。在裂缝分类和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应力的平面分布分析,发现研究区内的砂岩裂缝在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应力释放区,也就是断层附近和地层曲率较大的区域,还发现裂缝导致储层质量在裂缝发育地区和发育层位有所改善.裂缝也造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中气测异常现象极为普遍,具有较好含气显示的致密砂岩及泥岩段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该类含气储层应定义为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受特殊构造演化及复杂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该区煤系碎屑岩中裂缝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且研究程度较浅。基于该现状,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压裂、薄片及力学测试等资料,对该地区山西组碎屑岩地层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碎屑岩地层普遍经历了强压实及强胶结作用,孔隙度普遍低于5%。裂缝的存在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孔隙间的连通性,显著改善储层物性,提高渗流能力。砂岩中以发育构造缝为主,包括张性缝、剪切缝及少量挤压缝,非构造裂缝主要包括溶蚀缝;泥岩中构造缝和非构造缝均较为发育,构造缝包括剪切缝及少量张性缝及滑脱缝,非构造缝包括层理缝、溶蚀缝及成岩收缩缝。砂岩中裂缝要比泥岩中裂缝更为发育。目的层碎屑岩中以中_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充填类型以未充填及半充填裂缝为主,均为有效裂缝。较好的裂缝有效性与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演化特征密切相关,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的隆升剥蚀对煤系进行了强烈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应力大幅度卸载、地层温度的强烈降低及张性应变量的产生3个方面。该改造作用一方面可使煤系原本紧闭的裂缝重新张开成为有效缝;另一方面可产生一些新的张性裂缝,这是研究区煤系碎屑岩中张性裂缝较为发育的重要原因。这些张性缝的形成时期较晚,多未充填,有效性好。基于以上认识,加强裂缝发育层段的精细解释及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对实现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天然气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是该区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该区火山岩储层发育有原生缝、次生缝及人工诱导缝等,其中以未充填或半充填的高角度剪切缝最为发育,为研究区的主要裂缝类型。该区裂缝方位主要为近NE向和近EW向,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或呈锐夹角,有效性好。海西运动期是裂缝的主要形成时期。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构造部位、岩性及层厚等。岩性类型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也不同;裂缝的发育程度与构造位置密切相关,裂缝发育带主要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由于火山岩普遍成层性差,层厚对裂缝发育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认为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岩性和构造位置。  相似文献   

4.
杏树岗油田储层为低孔一低渗(特低渗)储层,裂缝对该区储层的油气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该区主要发育构造缝和成岩缝,其中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和张性缝最为发育,是该区的主要裂缝类型。构造缝以大于75。的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充填程度差,有效性好。裂缝发育方位为NE、NW及近SN,其中NE向裂缝在该区占优势 明水组沉积末期是该区裂缝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NE向高角度(直立)张性缝缝 裂缝的发育分布与岩性、层厚、构造位置等因素有关;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也不同;随着层厚的增大,裂缝间距变大,密度减小,裂缝发育程度显著降低;裂缝与构造部位(断层)关系密切,随着距离断层越来越远,裂缝密度呈递减趋势,发育程度也明显降低;裂缝发育好的地区位于工区中部较大规模断裂带两侧以及多组断裂带交汇地带。研究成果对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辽同田雷家沙四段湖相白云为理解缝性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包括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在成因上可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孔隙(洞)系统包括晶间隙和溶蚀孔隙(洞)。在白云岩中,各种成因的裂缝和孔隙发育,它们相互连勇,是最有效的储集空间。在白云岩的泥岩夹层中,虽然其孔隙(洞)与层内裂缝不发育,但其穿层裂缝和顺层裂缝发育,并和白夺中的裂缝一起构成储层的整体网络。因此,该区的泥岩夹层可视为准储层,泥岩中的裂缝是有  相似文献   

6.
LZ 地区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控制了储层的储渗空间和井的产能。通过对LZ 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对裂缝产状进行分期配套,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横张缝、剪切缝以及断层伴生缝和派生缝等构造成因裂缝。针对以上3 种构造裂缝类型,分别采用构造曲率法、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法、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法等对该区不同类型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权重评价方法综合这3 种预测成果进行裂缝的综合预测,即建立各预测方法的准确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函数,再根据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将不同方法的预测成果进行综合权重计算,从而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经钻井资料证实其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早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裂缝是影响该类储层油气富集和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产数据资料和勘探成果,探讨了天然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对油气产量分布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冀中坳陷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溶蚀裂缝和风化裂缝等4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是该区天然裂缝的主要类型,走向多为NNE—SSW向,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多未充填,开度小于30μm,裂缝线密度介于1.6~3.0条/m,主要为3期形成,不同期次之间相互切割限制;(2)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和层厚等3个因素控制——白云岩比石灰岩天然裂缝更发育,泥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差,断层附近和断层上盘天然裂缝更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关系密切,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加,层控构造裂缝密度呈幂函数递减;(3)在不同凹陷、不同构造带以及同一构造带的不同构造部位,天然裂缝的非均质性极强,油气产量差异较大。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该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红河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采用地质学统计的方法,对微观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区块Q1井区的微观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地质成因上,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裂缝可以分为构造、成岩、构造-成岩和异常高压成因4种类型,其中以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和构造-成岩成因的微裂缝为主,该区微观裂缝大部分为有效裂缝,少量无效裂缝被方解石、石英及炭质等充填。该区微观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及异常高压作用控制。云母、岩屑等塑性成分含量越高,杂基含量越多,岩石颗粒越细,微裂缝发育程度越差;压实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构造-成岩成因的粒内缝、粒缘缝发育;随着胶结强度增强,粒内缝和粒缘缝发育程度降低,利于发育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典型区块Q1井区,在细砂岩强压实方解石强胶结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强;其次为细砂岩强压实相和中-细砂岩方解石中胶结相;在细砂岩高岭石胶结相和绿泥石胶结中溶解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较弱;在泥岩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10.
罗家地区沙三段泥质岩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济阳坳陷沾花凹陷罗家地区泥质岩储层的裂缝类型,识别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本区的裂缝分为4种,构造缝、层间百理缝、成岩收缩缝和有机质演化异常压力缝,这些裂缝的识别特征及成因机制各不相同,其对储层的贡献也不同,首次提出了本区裂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区域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岩性、岩相、岩层厚度、埋深及地层压力。这项研究对济阳坳陷及类似地区泥岩油气勘探有重要一定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龙凹陷泥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经钻井揭示,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泥岩裂缝储集层段的平面分布,与断裂的发育状态没有必然的联系;与褶曲的曲率大小也没有相关性。在纵向上,泥岩裂缝储集层段与地层应力大小并没有对应关系。这些特征表明,泥岩的裂缝不是构造因素形成的。通过对埋藏史,流体形成等地质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古龙凹陷泥岩裂缝是封闭在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脱水收缩和烃类受热增压作用形成的非构造缝。明水期形成的流体超压使这些裂缝得以保持和扩大,并形成一些新的裂缝。  相似文献   

12.
冲积扇砾岩油藏裂缝预测新技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曹宏  宋新民  张爱卿 《石油学报》2000,21(6):117-121
裂缝是低渗透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有关冲积扇砾岩储层中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的研究很少。通过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研究了小拐油田夏子街组的裂缝特征和控制因素。在区城构造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的严格控制。在细砾岩及砂岩中裂缝最发育、裂缝规模小,密度大;而在中细砾岩及泥岩中裂缝则不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地层层速度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井、钻井及地质资料建立裂缝的定量表征模型,借助于地震反演方法及集成化定量储层地质建模新技术,综合使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高精度地预测裂缝的发育程度,为进一步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安棚深层系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法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电测解释等方法,对安棚深层系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进行了研究。目的认识和评价该深层系裂缝的发育、分布状况,分类及其对油气的作用,以便合理、高效开发该油藏。结果安棚深层系发育裂缝,其中以中、小裂缝为主;裂缝分布不均匀,纵向上Ⅴ砂组裂缝较发育,横向上B246、B185等井裂缝较发育。结论安棚深层系裂缝的产生主要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其发育程度与裂缝所处构造带位置有关;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了油气层的物性特征,而且增强了对油气的储藏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该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天然裂缝普遍发育、控制因素复杂,是影响储层物性和气藏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长兴组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裂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根据力学性质构造裂缝可进一步划分为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包括溶蚀裂缝、构造—溶蚀裂缝及压溶裂缝3类;②构造剪切裂缝为主要天然裂缝类型,裂缝走向以NW—SE向为主,主要为高角度裂缝和斜交裂缝,绝大多数裂缝高度小于30cm,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③天然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与应力、岩性、层厚和沉积微相等因素综合控制,受构造与应力影响,裂缝走向具有明显优势方位;白云岩类较灰岩类裂缝更为发育;高角度裂缝和斜交裂缝规模和发育程度受层厚控制明显;不同沉积微相中构造裂缝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中外含油气盆地中均有发现,并且泥岩裂缝作为一种隐蔽输导体系,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从东营凹陷裂缝的特征成因出发,按照裂缝与岩层层面的空间关系,分为垂向裂缝、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东营凹陷泥岩裂缝主要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裂缝和垂向差异载荷裂缝。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裂缝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南部缓坡的上倾方向和西部隆起区,同时垂向差异载荷对东营凹陷第三纪以来的裂缝活动有重要影响,裂缝的发育为油气在烃源岩中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裂缝中,油气运移阻力较低,在压差或浮力驱动下向上或上倾方向运移,即东营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点、鼻状构造轴部附近或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6.
从贵州赤水地区官南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模拟计算该地区须4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文章利用此标准,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官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须四段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官南构造翼部高陡带、长轴、鞍部、鼻突及断裂带区域裂缝共有2期5组;裂缝的主要方位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和张性缝为主;晚期裂缝较早期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17.
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东北部的Y油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样品、成像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探讨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裂缝发育以及热液流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晚白垩纪至全新世的构造运动对Y油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影响最重要。构造运动期间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剥蚀、风化等作用从而发育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以下的储层受溶蚀作用改造显著。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的褶皱作用和逆冲作用在储层内部生成大量裂缝,裂缝的密度和位置受褶皱、断层以及岩性的共同影响。裂缝主要发育在褶皱的轴部和翼的尾部以及断裂附近,白云岩的裂缝密度明显大于灰岩的。构造运动还控制了Y油田内热液流体活动,断层是热液流体进入Y油田的主要通道,热液白云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靠近断裂或裂缝带的地堑内。探讨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有利于预测定位研究区的优质储层,优化油田的生产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