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6年以来,国家利用库区基金缓解了东平湖库区移民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住房、用电、吃水、交通、农田排灌、涝洼地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但东平湖库区目前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移民贫困面大;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乡镇企业资金短缺、举步维艰;一级湖水位不稳定,难以确定生产方向等问题。因此,应认清形势,抓住国家加大投资的良好机遇,加快东平湖库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库区资源,逐步提  相似文献   

2.
东平湖库区移民人口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平湖库区移民在搬迁安置、返迁安置和处理遗留问题3个阶段的人口变动具有以下特征: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人口变动时间长;③人口素质不高。库区移民人口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库区移民人口发展战略为: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③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东平湖库区移民旅游扶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赖斌 《人民黄河》2007,29(6):76-78
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移民实施旅游扶贫在移民和政府观念、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资金状况、人才机制、市场需求、扶持力度等方面适应性的论证,认为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是可行的,其实现途径应采取“三三”模式:一是坚持“政府+企业+移民”三位一体的旅游扶贫利益主体;二是要做好库区可持续性旅游开发的“水乡”、“水浒”、“水生态”三大主题设计;三是要处理好东平湖库区旅游扶贫中的三大关系,即移民与政府的关系、地方利益与区域协同的关系、原生态与城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洪升  赵世来  陈洪山 《人民黄河》2003,25(10):29-29,33
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方面,介绍了库区移民的贫困现状,指出了造成库区移民贫困的原因一种是原发性贫困,另一种是由于工程建设引起资源减少和社会关系破坏而造成的贫困,进而提出了反贫困的6条措施:①把库区作为山东省反贫困的重点地区;②增加处理移民遗留问题的投入资金;③做好库区下一步发展规划;④控制库区人口增长;⑤实施教育扶贫政策;⑥加大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5.
东平湖水库移民开发建设的实践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东平湖水库是处理黄河下游洪水的一项重要工程,建于1958年。1963年改变运用方式后,移民大量返车、遗留问题增多、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自1986年实施移民遗留问题处理一期规划以来,移民安置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变了库区移民的贫困面貌。具体做法是:(1)加强组织领导:(2)坚持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3)加强项目管理;(4)健全经费管理制度;(5)实施科技兴库战略;(6)建立库区开发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叶祥凤 《人民黄河》2007,29(8):73-74
东平湖库区移民心理具有一般水库移民的普遍心理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从东平湖移民心理特征研究出发,提出了促进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切实满足移民需要,开展移民心理适应性问题研究,重视对移民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注重移民心理健康,提升移民素质,强化目标激励、树立发展信念等。  相似文献   

7.
东平湖水库"随时分洪运用"的功能定位严重制约了库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截至2004年,东平湖库区的城镇化率只有11.98%,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通过对库区实际情况的分析,认为库区小城镇建设应选择异地城镇化建设之路,库区农业应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8.
9.
叶祥凤 《人民黄河》2007,29(6):74-75
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的特色文化的挖掘,认为库区的“多元文化”主要由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水浒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化交融而成。库区文化传承及建设现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主要有:缺乏主导文化、缺乏精神文化支撑、文化活动开展不多、移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提出了对库区特色文化建设的建议:重视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再造库区文化,将库区特色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库区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东平湖水库移民对库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移民安置的历史过程,重点关注和研究移民搬迁安置、返迁安置和处理遗留问题3个阶段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手段对库区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二是移民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动,重点关注和研究库区淹没和移民造成的资源损失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破坏与整合对库区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水库移民不仅对库区的人际关系、亲缘关系、社会网络和生产网络造成了较大破坏,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在当地社会处于恶性运行状态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善和修补成本巨大,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与全国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相比,东平湖水库运用方式的历史变迁所导致的移民迁徙、补偿与开发的难题,是制约这一区域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东平湖库区移民经济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水库运用方式、库区管理体制和移民群体3个方面,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有自然灾害频繁、环境容量有限、缺乏长效机制等。提出了对东平湖库区的管理体制进行论证、对库区经济进行整体性的产业规划以及拓宽库区开发资金的融资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东平湖功能作用的重新定位,围绕加快开发建设及管理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措施,以实现东平湖多功能综合运用的良好运行,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东平湖库区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运霞 《人民黄河》2007,29(7):70-72
东平湖水库的运用功能定位、库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及针对库区移民的扶持政策对库区产业的发展形成比较劣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库区具有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库区应充分利用优势,正视劣势,并设法将劣势转换为优势,实施库区一体化、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劳务输出和农业产业化等战略,形成库区整体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东平湖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指出制约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的限制、基础设施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和移民搬迁遗留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等,提出了实现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5条思路:①协调发展社会经济;②控制人口增长;③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④优先建设基础设施;⑤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刘琳 《人民黄河》2007,29(6):72-73
目前东平湖库区有3万多移民没有土地资源,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截至2004年库区东平县可以改造利用的土地面积约10685.75hm^2,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1921.76hm^2,可开发为园地的有2694.57hm^2,可开发为林地的有5033.17hm^2,可开发为牧草地的有1036.25hm^2。开发未利用土地应采取的措施: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统一领导;制定鼓励政策;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期开发;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培训,为土地开发提供技术保障等。  相似文献   

16.
江东权 《人民黄河》2007,29(8):75-76,78
从阐述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入手,认为东平湖库区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有: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条件差,部分移民没有土地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供给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库区移民对公共产品供给多样性的要求,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结构失调,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公共产品供给错位等。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增加对库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拓宽库区公共产品的融资渠道,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创新供给机制,实现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7.
范仲文 《人民黄河》2007,29(8):71-72
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移民开发性扶持战略实施效果的分析和与保障性扶持战略在目标、运行机制、效益三方面的比较,认为解决东平湖库区移民面临的贫困、医疗、教育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建立和完善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持协同发展战略,才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范仲文 《人民黄河》2007,29(7):73-74
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利移民贫困问题的战略构思:建立和完善水利移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移民基本生活,促进移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水利移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要点:做好水利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建立水利移民“低保”管理组织,落实水利移民“低保”资金来源等。  相似文献   

19.
处理水库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关键是扶持、发展生产,使移民尽愉脱贫致富。走开发性移民道路是处理移民遗留问题的根本途径。发挥土地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利用丰富资源,大搞畜禽养殖;狠抓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梁山县十年来的实践证明,移民开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库区实际,走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要结合之路,针对库区特点,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库区经济。  相似文献   

20.
刘琳  何鑫 《人民黄河》2007,29(7):77-78
东平湖库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地矛盾突出、无地及少地移民数量众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土地肥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产量;发展多种经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旅游用地,调整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布局,集约利用城镇土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