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鑫 《钢结构》2010,25(9):48-51
以基本试件(BASE)为基础设计3个不同长细比的ZG试件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采用在钢管和混凝土之间加入粘接单元的方法。分析得知:柱长细比是方钢管混凝土柱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柱长细比越大,柱承载力越低,因此长细比可适当减小。此外,在方钢管的底部和底角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区域大约在柱高1/3范围内。对方钢管的底部应加大刚度,柱底角部应加强施焊。混凝土压碎破坏多发生在柱底部,因此在管内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柱底浇筑密实。  相似文献   

2.
对以废弃混凝土、废弃砖、普通骨料3种混凝土为填充料的6根薄壁矩形钢管混凝土柱进行轴压试验,探究构件的破坏特征以及长细比对轴压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λ=15,柱试件钢管局部鼓曲集中于柱顶部;长细比λ=8,柱试件集中于柱中部、底部。采用普通骨料及废弃混凝土骨料的柱试件轴压承载力计算适于《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而采用废弃砖骨料的柱试件轴压承载力计算适于采用考虑钢管约束效应的设计规范、规程。  相似文献   

3.
陈誉  黄勇 《建筑结构学报》2013,34(2):113-118
通过对18根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模型试件的轴压试验,观察了各试件的破坏现象,分析了混凝土强度、试件高宽比和钢管板件宽厚比试件轴压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及柱截面应变强度分布曲线。根据试验现象,试件的破坏模式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为钢管在整个柱表面范围内发生局部凸曲,靠柱中焊缝破坏;另一类为局部凸曲未能发展到整个柱表面,在端部或者端部附近焊缝破坏。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越高,试件的轴压承载力越大,但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相对减小;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随试件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大,随钢管板件宽厚比的减小而减小;试件截面的角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即截面角部的应力大于截面其余部位的应力;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其破坏属于延性破坏,具有良好的安全储备;焊缝强度是影响焊接不锈钢方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建立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式,完成了35根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试件参数包括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剪跨比和轴压比。结果表明,剪跨比λ≤0.5施加轴压力的试件为剪切破坏,1.0≥λ>0.5施加轴压力的试件为剪弯破坏,λ≥0.5未施加轴压力的试件为弯曲破坏;试件有较大的变形能力;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与轴压比、剪跨比有关。建立了由钢管、混凝土和轴压力三部分贡献组成的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5.
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钢骨-钢管混凝土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为钢骨-钢管混凝土柱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本文对5根构件开展拟静力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轴压比和不同含骨率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并分析比较了轴压比和含钢率对构件耗能及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骨-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良好,含骨率的增加和轴压比的减小都有利于试件承载力的提高;随着试验位移增大,试件累积耗能和等效粘滞阻尼系数都增大,表明试件耗能能力不断增大,如此就能有效地抵御地震作用,而且试件轴压比越小,含骨率越大试件的耗能能力越强;含骨率的增大可以减缓试件的刚度退化,轴压比的减小对减缓刚度退化影响显著;即使在高轴压比下钢骨-钢管混凝土柱仍能满足规范对抗震极限位移角的要求,试件延性系数随含骨率增大而增大,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对18个改进组合式T形钢管混凝土柱进行静力试验,分析钢管厚度、混凝土强度和长细比对试件轴压性能的影响,采用国内外钢管混凝土规范对试件轴压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最后在规范AIJ-CFT:1997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组合式T形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式。结果表明:试件主要呈现出剪切型破坏、局部鼓曲(或开裂)以及弯曲失稳三类破坏形态;钢管厚度对试件轴压承载力影响较大,而且试件长细比越大,钢管厚度对试件轴压承载力的影响就越显著;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30提高到C50,试件轴压承载力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基本在15%左右;当钢管厚度较小时,长细比对试件轴压承载力影响较大;采用各国现行规范计算的轴压承载力均偏于保守;提出了考虑钢管约束效应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锈钢-钢管夹层混凝土柱轴压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以内钢管厚度和长细比为变化参数进行了9个试件的数值分析,探讨了各影响参数对不锈钢-钢管夹层混凝土柱轴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软件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极限承载力误差在5%以内,外钢管上部出现一致的鼓曲变形;随着内钢管厚度的增大,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提高范围在20%内,当钢管的壁厚为4~6mm时可以最有效提高承载力;长细比的增大,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退化在5%以内,但因整体失稳,轴压刚度出现明显降低。提出了稳定系数与长细比的计算关系,计算结果吻合极好。  相似文献   

8.
钢管轻集料混凝土中长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根具有不同长细比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钢管轻集料混凝土中长柱进行轴压试验,研究了钢管轻集料混凝土中长柱在轴心压力下的宏观变形特征、轴力-应变关系、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并与钢管普通混凝土的轴压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细比是影响钢管轻集料混凝土中长柱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在相同条件下,长细比越大,试件的承载力越低;核心混凝土强度对钢管轻集料混凝土试件的稳定系数有一定影响,在截面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核心混凝土强度较高的试件稳定系数比混凝土强度较低的试件要高;在本研究的范围内,钢管轻集料混凝土的稳定系数要高于长细比相同的钢管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研究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短柱中钢管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等的分布规律,发现圆试件中截面混凝土纵向应力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而方试件中截面混凝土的纵向应力在弯角处最大。试件在受荷过程中,中截面钢管首先屈服,然后逐渐向试件两端发展。典型算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圆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好于方钢管的,圆钢管对混凝土沿圆周方向均匀约束,而方试件在截面弯角处的约束力最大。所有试件在中截面约束力最大。黏结强度对于试件的轴压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普通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计算式同样适用于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计算。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短柱与普通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在静力性能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根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柱在定常轴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废弃混凝土取代率、钢管壁厚、轴压比等参数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新、旧混凝土的组合强度,根据国内外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标准以及基于ABAQUS的纤维梁单元模型,对试件的水平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废弃混凝土取代率在0~40%之间变化对试件的初始抗侧刚度、钢管局部屈曲、破坏位移、负刚度段行为、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滞回曲线形状影响有限,但再生混合柱的水平承载力总体上比全现浇柱有所降低;当钢管壁厚在1.78~5.50mm之间变化时,随钢管壁厚增加试件并未表现出更好的变形能力;在钢管壁厚仅1.78 mm(宽厚比168.5)的情况下,轴压比0.4的再生混合柱的破坏位移角可达1/35,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采用5部现行标准计算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柱的水平承载力可获得与同条件全现浇柱相当的安全性;横截面积和用钢量相同时,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柱的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柱。研究发现,薄壁方钢管再生混合柱应用于中、低轴压比(实际轴压比小于0.4)的情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外包式钢柱脚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包式钢柱脚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其传力机理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栓钉的存在,钢柱必然传递一部分轴力给外包混凝土柱,利用组合柱理论对外包混凝土的压力进行计算,得到了简单的公式。通过算例发现:传递到外包混凝土的轴力是总轴力的20%~30%。根据混凝土外包钢柱脚的设计原则,对柱脚内弯矩和剪力的传递进行了分析,发现钢柱内的剪力和外包混凝土内的剪力是反向的,混凝土承担的剪力比柱子总剪力还要大。基于此参照日本建筑中心的资料,对外包式柱脚的抗剪设计强度提出了设计计算公式。最后总结了一个完整的外包式柱脚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28个核心筒的拟静力试验数据为基础,按骨架曲线和破坏现象两种性能状态划分方法得到了核心筒的变形性能指标,并将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基于骨架曲线划分性能状态方法的合理性。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建立了核心筒的有限元模型并据此进行参数分析,得到了各性能状态的位移角限值,分析了轴压比、高宽比、连梁跨高比、钢板暗支撑含钢率、暗柱含钢率和角部含钢率对钢-混凝土组合核心筒在不同性能状态下位移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轴压比与连梁跨高比对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影响明显,增大钢板暗支撑含钢率能提高变形能力,高宽比和暗柱、角部含钢率对各性能等级的变形指标限值影响较小。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钢 混凝土组合核心筒在各性能等级的变形指标限值,可为抗震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behaviours of the restrained steel column in fire. For the restrained steel column under axial load only, investigated parameters include the axial load, the axial restraint stiffness, and the column slenderness; for the restrained steel column under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 moment, studied parameters included the axial load, the bending moment load, the axial restraint stiffness, the column slenderness and the end moment ratio.The results of parametric studies show that (1) the axial restraint causes a reduction in the failure temperature of the restrained column. The redu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xial restraint stiffness. However, when the axial restraint stiffness ratio is greater than a certain value, no further reduction occurs;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ilure and buckling temperatures of a restrained column is great for columns with great axial restraint stiffness or great slenderness or small load ratio. This means that in this situation, the fire resistance of the restrained column can be increased from the column buckling temperature by considering the post-buckling behaviour; (3) an increase in the column axial load ratio or bending moment ratio causes both the column buckling and failure temperatures to decrease; (4)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olumn end moment ratio, the failure temperature of restrained column decreases. The results of parametric studies will form the basis of a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to be presented in the companion paper.  相似文献   

14.
对3根带肋冷弯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滞回试验,主要参数为轴压比。试验结果表明:纵向加劲肋有效延缓了钢管壁局部屈曲的发生;其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柱承载力略有增大,而延性、耗能能力则明显减小;当横向位移大于6倍的屈服位移时,大轴压比的刚度退化速度最快。建立了该类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可得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有限元模型对该类构件开展机理分析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带肋冷弯薄壁方钢管的约束下,核心混凝土的强度得到了较大提高;钢管局部屈曲发生在峰值荷载后,局部屈曲只发生在纵向加劲肋和钢管角部间;材料强度、轴压比、钢管宽厚比和长细比等参数对该类构件的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混凝土强度、轴压比和长细比对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形状有较大影响。基于参数分析建议了该类构件的简化滞回模型,简化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砂性土中钢管桩复合基础的承载特性,设计了模型桩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单桩复合基础,封桩前阶段的荷载全部直接由承台底砂土承担,封桩后阶段桩体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桩体分担的荷载占荷载增量的73.5%~92%,当桩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后,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桩分担的荷载比例较之前衰减明显,而土体分担的荷载比例增加。钢管桩八桩复合基础中,桩身轴力在桩身上部的衰减梯度明显小于中下部,角桩衰减速率最大,边桩次之;桩身摩阻力自上而下逐渐发挥,桩顶以下1.55 m处摩阻力达到最大;每级荷载作用下,角桩的侧阻力大于边桩。钢管桩群桩复合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远大于相对应的高承台群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框架结构在边柱、角柱部位不均匀受力的特征,并简化施工、避免大量型钢开孔和钢筋焊接,提出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构造。开展7根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和1根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配钢形式、剪跨比、轴压比和体积配箍率等主要设计参数对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对称配钢形式使SRC柱的正、负向承载力不对称,正向加载(型钢内缩侧受压)比负向加载先达到峰值荷载;在相同含钢率下,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可达到与对称配钢形式相近的抗震性能;剪跨比的增大使柱的刚度衰减率降低,延性增加,耗能能力提高;增大轴压比,柱刚度退化加剧,延性降低,耗能能力减弱;提高体积配箍率将改善柱的耗能能力和延性。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框架结构在边柱、角柱部位不均匀受力的特征,并简化施工、避免大量型钢开孔和钢筋焊接,提出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构造。开展7根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和1根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配钢形式、剪跨比、轴压比和体积配箍率等主要设计参数对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对称配钢形式使SRC柱的正、负向承载力不对称,正向加载(型钢内缩侧受压)比负向加载先达到峰值荷载;在相同含钢率下,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矩形截面柱可达到与对称配钢形式相近的抗震性能;剪跨比的增大使柱的刚度衰减率降低,延性增加,耗能能力提高;增大轴压比,柱刚度退化加剧,延性降低,耗能能力减弱;提高体积配箍率将改善柱的耗能能力和延性。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地震后结构性能快速恢复,针对设置开缝钢板阻尼器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ERR)柱技术,采用增加螺栓数量以减小连接板与钢板阻尼器端部局部滑移的方法对该技术予以改进。为进一步研究改进后ERR柱的受力特性及性能可恢复性,完成了8个足尺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主要研究轴压比、钢板阻尼板厚度和阻尼器数量等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强柱弱阻尼器”原则设计的ERR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塑性变形均集中于可更换开缝钢板阻尼器上;ERR柱具有稳定的滞回耗能性能,水平承载力随轴压力和阻尼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加载方向增设2个阻尼器后,ERR柱的承载力平均提高了约11%,极限变形能力平均提高了约14%。  相似文献   

19.
在非线性分析平台OpenSEEs上,根据设置带削弱段连接板的钢柱脚构造形式及受力特征,以模拟关键部件的力学特征为主,建立可反映柱脚节点在弯矩与轴向力耦合作用下受力性能的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连接板削弱段的宽厚比和横截面面积,以及轴压比为参数,建立了9个有限元模型,研究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和滞回特征。结果表明:柱脚节点的受弯承载力与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无关;当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扩大至原来的4倍时,受弯承载力提高至原来的2.3倍;当轴压比由0.2(轴压)变为-0.2(轴拉)时,受弯承载力降低了66.9%。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受轴压比的影响较小;当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时,耗能能力提高了23.5%;当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增加为原来的4倍时,耗能能力提高至原来的4.2倍;柱脚节点的自复位能力与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无关,与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成反比,而与轴压比成正比。综上可知,在恒定的轴压比下,可通过减小连接板削弱段的宽厚比来提高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通过调整连接板削弱段的横截面面积平衡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与自复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