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施亨 《江苏陶瓷》2022,(6):78-80+82
绞胎作为我国传统陶瓷工艺技法之一,自唐代出现便因其“仿漆皮漆器”工艺特点与装饰艺术价值闻名,成为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绞胎瓷通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彩色瓷泥,有设计地拼贴、组合、排列,经历绞、揉、搓、捏等工艺技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绞胎工艺制作复杂、表现形式多样、色彩肌理丰富,具有别于单色瓷与彩绘瓷的装饰艺术特征,在陶瓷工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从绞胎陶艺看当代"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的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古代文人崇尚"君子和而不同"也使"干胎千面,表里如一"的绞胎瓷器在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瓷"的代表.在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传统绞胎陶艺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而焕发新生,并以其材质美、肌理美、意境美而倍受当代人的青睐,成为新时期"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的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以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陶瓷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古代文人崇尚"君子和而不同"也使"千胎千面,表里如一"的绞胎瓷器在众多瓷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瓷"的代表。在倡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传统绞胎陶艺也随着科学技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而焕发新生,并以其材质美、肌理美、意境美而倍受当代人的青睐,成为新时期"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文章以绞胎瓷为例,通过对其工艺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设计的视角出发,寻找绞胎瓷非遗文化与产品的平衡点,为绞胎瓷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以和为贵”也是中国人普遍奉行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就包含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阴阳和谐”。这里所想要阐述的便是阴阳和谐的传统美学观念在当阳峪窑绞胎瓷中的体现。绞胎瓷的材料、装饰纹饰、装饰工艺处处显示出了道家的“君子表里如一,阴阳和谐”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6.
绞胎瓷与绞釉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中两种不同的特殊产品。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它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它们的制作工艺复杂,产量少,目前仍有很多人将二者混淆,误认为是同一种产品。本文通过对二者原料、制作方法、纹理的比较从而试图廓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戴亚伟 《佛山陶瓷》2015,25(2):61+63
在泥色装饰中还有绞泥、调砂、铺砂等。绞泥是源于唐代瓷器绞胎手法的紫砂新工艺。唐代绞胎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  相似文献   

8.
绞胎泥技法是个很古老的制瓷技法。绞胎纹样清新明朗,简约高雅,不可复制,有着独特的艺术感。继承传统绞胎泥技法,充分利用绞胎泥的艺术特质,结合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技法,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艺术陶瓷创作,古为今用,将进一步丰富陶瓷艺术语言,使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表达内容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绞胎泥技法的现代艺术创作,是个新的陶瓷艺术创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平面构成是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设计理论基础,绞胎瓷作为我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形式法则两个方面,探究平面构成在绞胎瓷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绞胎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瓷,以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在陶瓷家族中独具特色.传统绞胎陶瓷艺术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而得到新的提升,并以其自然肌理美和材质美倍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胶胎陶瓷在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中独树一帜,是陶瓷之林的神秘之花。创烧于唐代的绞胎瓷器,历经两宋发展,在金代达到顶峰,明清后趋于消亡。惠民县博物馆藏元代绞胎双耳瓶器型硕大,古朴大方,为古代绞胎艺术的巅峰之作,研究这件绞胎瓷瓶,不仅可以欣赏其艺术价值,更能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郝建英  齐萌 《陶瓷工程》2007,41(5):42-46
绞胎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瓷,以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在陶瓷家族中独具特色。传统绞胎陶瓷艺术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而得到新的提升,并以其自然肌理美和材质美倍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正>绞胎瓷和炻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制作技艺的一枝奇葩,始于唐代在宋靖康之变后失传。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目前针对绞胎瓷和炻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瓷和炻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云南的绞胎瓷和炻器在什么时候兴起,在什么时候衰亡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古书记载中窥其一二。提起云南绞胎炻器,不得不提起云南的千年  相似文献   

14.
"搅釉瓷"、"绞胎瓷"是北宋时期当阳峪窑神奇的陶瓷装饰工艺技术,应当算一对孪生姊妹技术,她们同处一个时代而盛行,同一时间而消亡。由于人们对"搅釉瓷"神奇工艺充满了诸多疑问、不解和好奇,各种的猜测和探讨几年来持续不断。但是,至今也没有人把此项工艺技术彻底弄明白。笔者与朋友近年来也对此项工艺技术进行了探索、试验和研究。失败也在所难免,经过了多次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在2010年8月攻克了它的技术难关,揭开了其工艺技术方面神秘面纱。"搅釉瓷"工艺技术的研制成功,拓展了陶瓷装饰技术新领域、开辟了当今陶瓷装饰新途径。如果将其工艺技术向出口日用瓷、工艺陶瓷、高档酒瓶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推广,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摘要  相似文献   

15.
在泥色装饰中,还有其他的手法运用,主要有绞泥、调砂、铺砂等。绞泥是源于唐代瓷器绞胎手法的紫砂新工艺,唐代绞胎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我国唐代时期陶瓷品类中出现了的绞胎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论述与观点进行质疑,否定了关于绞胎器模仿漆器和瘿器以及拉坯成型的观点。进而通过对绞胎器特征和绞胎工艺的形成原理、制作方法的解析,对西方玻璃融合技术的应用、工艺特征、制作方法以及与绞胎的比较,加之以西亚出土的绞胎陶器为证据,指出西亚绞胎陶是受到玻璃工艺的影响,唐代绞胎工艺应该源于西方玻璃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绞泥装饰是紫砂器装饰的一种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对绞泥点、绞泥线、绞泥面的举例说明,更体现了绞泥装饰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8.
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同行的竞争、手工技艺的短缺、一成不变的拟古,使得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龙泉青瓷逐渐没落,面临着传承危机,革新刻不容缓。卢伟孙凭借其扎实的制瓷基本功、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唐宋时期的绞胎工艺与哥窑、弟窑青瓷的釉色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有着"中国式"田园抒情风格的哥弟绞胎瓷,拓宽了龙泉青瓷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9.
耀州窑黄堡窑场是我国古代北方名窑,从唐代开始,经五代、北宋、金代、元代的发展,到明代消亡。在长期不间断的制瓷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下,黄堡窑场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宏大的制瓷窑场。各个时期的制瓷品种、器物造型、装烧工艺、装饰手法及装饰纹样在产生和发展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且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手拉壶作品"井栏",则是采用了白陶土、黄段泥、赤陶土3种泥土混合而成作为制壶原料。绞泥工艺难度大,制作成本高,是传统制壶工艺和传统绞胎工艺的结合与创新。通过绞泥装饰,壶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变现形式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仅增加了壶的工艺难度,更增加了壶艺术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