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陶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发展历程也是和中华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建盏,即建窑生产之茶盏,因造型独特、釉色精美而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柴烧建盏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柴烧建盏难烧的体现。国内陶瓷烧制技术不断更新,推动着建盏陶瓷烧制工艺不断地更新与提高,同一座窑烧造建盏釉色变化极大,而同一品类建盏釉色也会有所差别,但凡柴窑烧造的建盏多呈釉色柔和、造型自然、纹理清新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通过对建窑建盏进行描述,更深一步地从建盏独特的外观造型设计之美,曜变、油滴、兔毫三种釉色之美,以及建盏胎质与釉色的和谐之美论述了建盏的美学特征,最后通过对建盏的实用价值和美观价值以及收藏价值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建盏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建窑是我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烧制而成的建盏也是我国陶瓷之中特殊的存在。由于福建地区特殊地域文化的干预,建盏在釉色、胎体以及外形方面与其他窑口完全不同。为此,本文简要分析建窑建盏产生的背景,同时从瓷土与釉料以及烧制工艺两个方面讨论地域文化对建盏所产生影响,以加深大众对建盏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黄巍 《江苏陶瓷》2023,(5):71-72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建盏是茶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盏因造型独特、釉色精美而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宋代斗茶盛行,除高品质茶叶之外,往往还要有适宜的茶具,建盏就是适宜斗茶的茶具之一。建盏完全体现出中国茶具之美,同时又是陶瓷烧制技术精华的代表,甚至文人墨客都吟咏诗文对建盏加以称颂。建盏流传至日本,并推动日本的茶道艺术,对陶瓷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建盏烧制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传承与普及,并对柴烧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文章着重对建盏柴烧工艺创新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且传统工艺文化丰富,各具特色又交相辉映,其中,作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的建盏就和传统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茶文化促进了建盏工艺的发展和兴盛,而建盏工艺提升了茶文化的内涵。建盏作为中国传统茶具中的代表作品,一直在中国陶瓷艺术界有着重要的位置,其朴素的器型、厚重的胎质和耀眼的釉色都展现了建盏的独特魅力。在宋代时期建盏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受到了宋朝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时代文化的影响,建窑建盏在造型和审美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使其形成悠久的造型文化和独特的美学特点,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工艺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体现出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本文主要论述建窑建盏的历史渊源,重点论述我国建窑建盏的造型文化和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盏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宣传不够广泛,很多人都会将建盏当做普通的茶器去看待,实际上建盏与普通茶器在器型、釉色等方面均不同,具有特别的艺术之美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喜爱,非常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宋朝时建盏的发展达到鼎盛,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窑生产建盏。到了近代,由于战争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爆发,建盏艺术止步不前,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国家的力量恢复生产,同时在近些年,更是因为国家对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和弘扬政策,再一次发扬光大,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研习经验,深入剖析建盏的魅力所在和艺术之美鉴赏方式,旨在与建盏爱好者们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我国建盏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窑建盏是我国的一类传统陶瓷手工艺品,更是我国艺术文化史上的瑰宝,建窑建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追捧,这种独特的吸引力源于建盏釉色完全不需要人工的添彩,全部由自然烧制而成,是鲜少的利用自然之力形成的艺术之美,故而独特过人。本文将通过对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传承,深入分析建窑建盏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探讨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下,如何使建窑建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延伸,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窑建盏历史悠久,至今已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陶瓷艺术当中,建盏当属黑瓷代表,业界也常称之为陶瓷界的“黑珍珠”。建盏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当属它变化多样的釉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陶瓷领域的一项艺术奇迹。建窑建盏烧制工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9.
徐泽闽 《陶瓷》2024,(1):136-138
建盏作为中国传统茶具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形态、釉色和纹饰特点而备受推崇。笔者通过对建盏风格的历史演变、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盏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茶具、陶瓷和家居装饰设计的启示。研究表明,建盏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现代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高岩 《陶瓷工程》2009,(5):67-67
宋代因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而盛行茶盏,以黑釉者为上,建窑的黑釉(油滴盏,兔毫盏)最为有名,各地瓷窑均有烧造。此碗为淄博窑烧制,器型规整,釉色纯净,四周闪耀出细如兔毛的结晶釉,特点鲜明,是宋代淄博窑烧制的精品茶盏。  相似文献   

11.
宋代因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而盛行茶盏,以黑釉者为上,建窑的黑釉(油滴盏,兔毫盏)最为有名,各地瓷窑均有烧造。此碗为淄博窑烧制,器型规整,釉色纯净,四周闪耀出细如兔毛的结晶釉,特点鲜明,是宋代淄博窑烧制的精品茶盏。  相似文献   

12.
杨兴生 《陶瓷》2022,(3):83-84,104
建盏釉水是一种在某一温度熔融下形成的熔液.既然是熔液就会有熔剂和熔质,这就是所谓"二元".而釉的出现使得陶器进化到了瓷器,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笔者对建窑建盏的釉色特点、建盏二元釉的使用及原矿二元釉建盏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黑釉瓷是我国传统陶瓷器釉色的一种,它起源于建盏文化,但因为受到大众的喜爱,逐步脱离了建盏文化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展现形式。黑釉瓷在我国传统陶瓷釉色上是独树一帜的,纵观整个陶瓷文化的历史,大众更常见的是浅颜色的釉面,例如青瓷、白瓷、青白瓷等等。黑釉瓷却以其独特的风韵独领风骚,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与黑釉瓷浓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深入分析黑釉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景 《陶瓷》2021,(3):155-156
建窑,即建州窑,唐宋时期烧制瓷器的窑口,根据地方进行命名,而建盏则是指建窑所烧制的黑釉茶碗及建窑黑釉盏,宋代建窑所产黑釉瓷器多为茶碗,统称为建盏,这是黑釉瓷器的代表性物品之一,在建盏中釉色的划分较为丰富,但名称归类略显混乱。基于此,可分析黑釉瓷的发展并对其釉色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5.
蔡志强 《陶瓷》2021,(3):137-138
建盏是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是黑瓷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茶文化中为茶而生的器具,被称之为“茶之圣器”。建窑建盏造型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独特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茶道禅文化“推杯换盏”之韵。本文通过探究“建窑”这一中国宋代著名民窑所烧制的黑釉碗——“建盏”的美学特色,分析其品类丰富的釉色和斑纹之美,从审美意识习惯和实用性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建盏造型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而黑釉瓷器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窑烧制的建盏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厉史的巅峰.而建盏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饮茶的习俗使建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盏又把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的潮流.本文从建盏的文化渊源、宋代茶文化的内涵、宋代建盏的“器”对“道”的文化承载这三方面探讨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但凡鉴赏一件陶瓷作品,不外从器型、釉色、纹饰三个方面着手。而作为视觉最易感知的色彩,是其形之外“色韵”的具体表现。刘伟创作的陶艺作品予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釉色装饰的个性语言。  相似文献   

18.
丁桂云 《陶瓷》2021,(3):141-142
我国宋代建盏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福建省近几十年发觉的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一种,具有广泛的建窑遗址分布,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浙江黑釉的窑址体系,在海外贸易中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在宋代斗茶活动中,建盏是其中专用的茶器。而我国现代更是进一步发掘了建盏的审美价值,结合现代审美需求、使用需求等,为了建盏可以予以满足,针对建盏之美,包括釉色、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逐步在现代生活中融入了传统工艺,不断深入挖掘了建盏的美学,在当代茶艺发展中,建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建盏的功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建窑是我国宋代南方名窑之一,位于今福建建阳县境内。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以盏类为主,故有建盏之称。建盏,由于釉色斑纹的不同,又有许多品种。在黑釉中呈黑蓝色或浅棕色流纹,犹如兔子毫毛的称兔毫;在釉中有许多银灰色小圆点,好似油滴于水面状的称油滴;在挂有厚釉的黑色建盏内,浮现大小不同的结晶,其周围有日晕状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高谟贵 《陶瓷》2021,(3):97-98
建盏是一种建窑烧成的黑釉茶碗,作为中国著名的古窑制品,其出产的建盏形似漏斗,上大底小。建窑建盏的创作,历经几百年,曾经辉煌一时,又在现代科技的熏陶下重新兴起。探索建盏泥料对建盏斑纹形成的影响,可从建盏烧制后的胎体、纹理、釉色斑纹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对建盏烧制工艺和泥料选择的具体研究,并从不同类型的建盏烧制后斑纹形成的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