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机制砂颗粒特性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颗粒连续级配程度高时,混凝土工作性较佳。当机制砂中大颗粒组分占比较大时,混凝土易发生泌水离析现象,当细颗粒组分占比较大时,混凝土易出现粘稠现象。混凝土坍落度随机制砂圆度系数降低而降低。在石粉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随机制砂细度模数的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呈先增后降趋势。当机制砂颗粒级配处于二区中值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佳。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机制砂圆形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预拌混凝土材料选购及材料进场验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粗集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粗集料含泥量、种类、针片状含量、用量、级配、压碎值各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铁尾矿砂取代率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铁尾矿砂取代率为40%时,混合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与河砂相近,此时,混合砂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力学性能最优;随着铁尾矿砂取代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氯离子侵蚀性能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洗机制砂超细颗粒含量少,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能差、泵送难等问题,通过向水洗机制砂中掺入部分超细砂的方式,开展了超细砂对水洗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超细砂可以优化水洗机制砂颗粒级配,且提高了水洗机制砂混凝土基本性能。当超细砂质量掺量为30%时,混合砂级配及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5.
《广州建筑》2021,49(4)
机制砂的流动度比和胶砂强度是系统反映机制砂性能的关键指标,为揭示机制砂特性与机制砂流动比和胶砂强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调整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和添加泥粉的方式,系统研究了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以及MB值对机制砂流动度比和胶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的级配改变、堆积空隙率增大,其流动度比随之降低,胶砂抗压强度呈现为线性递减趋势,表明通过调整级配适当降低机制砂堆积空隙率对胶砂流动度和抗压强度有利;随着石粉含量增加,流动度比线性下降,而抗压强度则线性增长,说明石粉存在最佳含量;随着MB值增大,流动度比显著减小,抗压强度则呈现为先增大而后降低的趋势,不过其并不会对抗压强度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天然砂资源逐步短缺,应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并开展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研究势在必行。同时,煤矿冻结井冲积层厚度不断增加,井壁混凝土强度逐渐提高至C80及更高。本文针对煤矿冻结井筒用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粘度大的问题,从机制砂母岩岩性、颗粒特性、石粉含量及MB值等特性对高强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为解决冻结井混凝土井壁设计和施工应用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天然砂、机制砂和混合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和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胶比条件下,采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需增加减水剂掺量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能,机制砂及混合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高于天然砂混凝土;采用粗细程度合适、颗粒级配良好的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其适量石粉可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和收缩性能;采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时,应根据机制砂性能检测结果选择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天然砂,并通过试验优化混合砂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首先试验研究了机制砂参数,如细度模数、级配、石粉含量等对砂浆流动性和强度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弹性模量和干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度模数和级配对砂浆流动性有一定的影响,对强度影响较小.石粉含量对砂浆流动性和强度影响非常明显保持相同坍落度时,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大,混凝土需水量逐渐增大,强度逐渐下降,但混凝土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石粉含量小于10%时,其对混凝土干缩影响较小,当其超过10%时,混凝土干缩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13种不同级配的机制砂进行试验,分析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小于0.30mm,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下降;半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较小;随着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增大,坍落度、泌水率下降,抗渗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以1.18 mm筛孔为分界点,将机制砂颗粒组成分成(I粒径≥1.18 mm颗粒)、I(I粒径<1.18 mm颗粒)组分,设计并进行了6种不同级配类型机制砂及其混凝土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细度模数仅是表征机制砂的粗细程度的宏观指标,无法反映颗粒级配的真实情况,决定机制砂品质好坏的内在因素是颗粒级配,生产时应得到严格控制,为提高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应尽量使颗粒级配曲线具有骨架密实特征;②机制砂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I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及黏聚性,为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使I、II组分的含量比例保持在1∶2左右,并有效控制I组分颗粒组成比例;③为充分发挥I组分的填充密实与次骨架结构作用效应,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宜将1.18 mm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控制在级配中值附近,且4.75、2.36、1.18 mm三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按2∶3∶1进行控制。研究成果为机制砂颗粒级配的控制及混凝土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徐宝贵 《福建建筑》2014,(10):63-64
通过对公路工程和建筑工程中普通混凝土用粗集料若干试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列举出异同点,并提出一些优化试验方法的建议,在工程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解决工程材料试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集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意义,集料的最大粒径,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粗骨料的表面况况及表面特征都论述了。  相似文献   

16.
将3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砂,即4.75mm>D≥1.18mm的粗砂,1.18 mm>D≥0.3 mm的中砂及0.3 mm>D≥0.075 mm的细砂,按配合比均匀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组合,分别测得了各组合方案的堆积密度,找出最大堆积密度的一组,与天然砂、粗砂、细砂作为4种试验砂,配制了M15砂浆,分别测定其28 d强度、表观密度、抗Cl-能力和抗碳化能力,分析了砂的粒径级配对砂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大密度砂拌制的砂浆性能要优于其他三组砂浆,且大密度砂浇筑的砂浆试块表观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广东建材》2021,37(10)
针对机制砂石粒形差、级配不良的问题,以粗骨料级配和粒形为重点,研究粗骨料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泵送混凝土富余浆体厚度应控制28μm以上,C30混凝土浆体量宜控制在315~330L/m3;5~20mm骨料中5~10mm颗粒的最佳含量为10%~20%,5~25mm粗骨料中5~10mm骨料的最佳含量为20%~30%,5~31.5mm骨料中5~10mm颗粒的最佳含量为20%~40%;骨料粒形和表面粗糙度比骨料压碎值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更大,粗骨料的圆度值宜达到0.83以上,堆积角宜小于35°。本研究可以为粗骨料生产质量控制和高效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再生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颗粒级配,将不同种类的矿物掺合料以单掺和复掺的方式加入到再生混凝土中后,对掺入矿物掺合料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单掺粉煤灰时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均有所降低;复掺粉煤灰与硅灰后,再生混凝土的7d强度略低于单掺粉煤灰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但是28、60 d强度均超过了后者.可见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后借助硅灰中的大量超细颗粒与粉煤灰颗粒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善胶凝材料的颗粒级配,使得浆体的微观结构趋于致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刘成 《建筑技术开发》2022,49(18):142-144
机制砂具有就地取材、成本低、环保等优势,机制砂代替天然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已成为发展趋势。但机制砂存在表面粗糙、石粉含量较高、级配参差不齐等问题,阻碍了机制砂的推广应用。通过总结机制砂母岩岩性、石粉含量以及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并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