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致密油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地层均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8%~2.0%,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上干柴沟组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6%~1.5%,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热模拟实验表明,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为0.47%~1.30%时为主要生油阶段,Ro为0.75%时达到最大液态烃产率,具有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即可大量生烃并迅速排烃的特点。沉积相研究认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和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和与其互层沉积的滨浅湖相砂体或碳酸盐岩,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而古构造斜坡区和生油凹陷中心是致密油富集分布区。优选柴西地区新近系扎哈泉凹陷—乌南斜坡区上干柴沟组、南翼山—小梁山区带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七个泉—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致密油三大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探究油气勘探领域及勘探方向,利用钻井油气显示、有机地球化学、铸体薄片鉴定、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试油气等资料,开展英雄岭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表明:油气成藏条件上,明确发育多套烃源岩,主要烃源岩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存在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混...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的咸化湖泊相的碳酸盐岩中已接连钻获一批高产油气井,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岩心观察、物性、岩石薄片、扫描电镜、CT扫描、碳—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的矿物组分、岩石物性、储集空间,厘清了岩石组分对储层的影响及成岩演化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渐新统岩性以灰岩、白云岩...  相似文献   

4.
干柴沟地区位于柴西南区向柴西北区的过渡地带,南部紧邻狮子沟富油凹陷,是柴达木盆地勘探热点地区,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突破。在综合分析源岩、储层抽提物地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丰度高,并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生烃能力;干柴沟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本地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但也不排除狮子沟富油凹陷供油的可能性,油源充足。通过对干柴沟构造、储层等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良好,构造深层特别是C3井区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已在柴达木盆地的多个层位发现了油气藏。其中,该盆地西部(柴西)狮子沟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膏盐岩是该区油气藏得以保存的优质盖层。为了预测柴西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指导区域油气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薄片鉴定,粒度,敏感参数Sr/Cu、Fe/Mn、(Fe+Al)/(Ca+Mg)、V/(V+Ni)、Pr/Ph比值以及黄铁矿含量,包裹体等分析结果,研究了该区膏盐岩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横向上相变为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平面分布呈不规则的椭圆形;(2)膏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的中部和上部,与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单层厚度变化大、层数多、连续性较好;(3)下干柴沟组上段Ⅲ砂组—Ⅰ砂组(盐间)地层沉积时气候干旱炎热,为半深湖—深湖还原性水体环境。结论认为:(1)该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分布面积较广,累计厚度较大;(2)膏盐岩是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和深水背景下湖水蒸发浓缩结晶而成的,非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构造沟7井区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构造沟7井所钻遇地层的有机地化数据的分析,以及对该井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指标的研究与评价,认为沟7井区烃源岩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及上干柴沟组和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整体上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有机质成熟门限为2 400m.沟7井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均为成熟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展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为了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目标,通过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根据MnO/Fe,Sr/Ba,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和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E32的下部和中部,与膏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并相变为陆源碎屑岩或膏盐岩;是混合沉积成因,矿物成分复杂、岩性多样;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封闭的咸化水体介质环境,水体盐度是其岩性变化和发育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落实英西地区的储量规模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盐湖环境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国内外有诸多含油气盆地发育咸湖相烃源岩.自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作用下,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升高、湖盆逐渐封闭、持续的干寒气候及盐源的充分供应,使得柴达木盆地逐渐变成了一个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其中,下干柴沟组为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系.文中通过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烃源岩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烃源岩研究程度偏低的问题,通过大量岩心化验分析进行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为代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对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烃源岩评价及母质沉积环境探讨。结果表明:依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TOC、氯仿沥青“A”含量、游离烃S1指标可确定Ⅰ、Ⅱ、Ⅲ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藻类等低等水生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有机质类型为Ⅱ1-Ⅰ型;烃源岩成熟度介于低成熟-成熟生烃阶段。该研究对确定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标志, 系统分析了艾维尔沟地区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本区深湖相沉积十分发育,并在此背景上沉积了近岸浊积扇和典型的浊积岩。其中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和油页岩构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其上覆的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为有利的储集层,表明吐哈盆地南部坳陷的侏罗系以下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现象甚为典型且分布广泛。这些“厚顶”构造可分为6种类型:尖顶屋脊式、双层结构式、圆顶帐篷式、断层叠合式、低丘式和草帽式。其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第三系渐新统(E3)下干柴沟组及中新统(N1)上干柴沟组和上新统($N^1_2$)下油砂山组中。其在横向上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西部及中腹部地区。厚顶构造的形成机理是由于厚度较大的泥质岩类塑性地层在强烈挤压和扭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油气勘探而言,厚顶构造有较好的生、盖条件。储集层以裂缝类为主。  相似文献   

12.
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是柴西地区的主力生油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干柴沟组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将其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厘定为 0.3%, 在此基础上计算的上干柴沟组的生烃– 聚集效率仅为 1.23%, 这一结果与 Leslic B.Magoon(1994)分析的美国阿拉斯加库克湾地区中侏罗统的石油聚集效率 11.5%相比显然很低,表明该研究区的石油有可能聚集在非构造圈闭中(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此类油藏)。因此,研究区的非构造圈闭应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依据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发现乌南—绿草滩地区较好—好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下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特征为正烷烃系列中—低碳数(15~19)出现偶碳数优势,高碳数(25~29)表现为奇数碳优势。萜类化合物表现出高伽马蜡烷—高三环萜和低伽马蜡烷—低三环萜2种类型,C34、C35升霍烷含量较低,甾烷既有C27优势,也有C29优势。反映烃源岩发育区主要处在深湖相带与滨浅湖相带之间的过渡相带,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生源各有一定比例。值得关注的是,在绿参1井不同深度的5个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样品,在其芳烃馏分中均检测到三联苯系列化合物,发现三联苯系列中不同取代位置的同分异构体相对含量和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成为氯仿沥青"A"芳烃馏分中判识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有意义参数。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膏盐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发育膏盐层,膏盐层和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对下干柴沟组的膏盐层、盐上层和盐下层进行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的结果显示,下干柴沟组膏盐层相较盐上层和盐下层的能干性弱,而相较于标准盐岩的能干性强。下干柴沟组膏盐为层状盐岩体,其构造变形行为与蒸发岩和盐间泥岩夹层在整个膏岩层段中的比例相关,蒸发岩含量高时膏盐层的变形以塑性蠕变为主,泥岩夹层含量高时膏盐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膏盐层的存在影响了柴达木盆地内的构造变形,导致盐上层和盐下层中构造样式不一致。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层发育花状构造、浅层发育"Y"字形断层。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浅层发育不一致的冲断构造。用盐构造耦合-解耦理论模型探讨深、浅层构造之间的联系,提出膏盐层的厚度是柴达木盆地构造解耦程度的主控因素,膏盐层厚度与构造解耦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发育膏盐层,膏盐层和柴达木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对下干柴沟组的膏盐层、盐上层和盐下层进行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的结果显示,下干柴沟组膏盐层相较盐上层和盐下层的能干性弱,而相较于标准盐岩的能干性强。下干柴沟组膏盐为层状盐岩体,其构造变形行为与蒸发岩和盐间泥岩夹层在整个膏岩层段中的比例相关,蒸发岩含量高时膏盐层的变形以塑性蠕变为主,泥岩夹层含量高时膏盐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膏盐层的存在影响了柴达木盆地内的构造变形,导致盐上层和盐下层中构造样式不一致。在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层发育花状构造、浅层发育"Y"字形断层。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构造上表现为深、浅层发育不一致的冲断构造。用盐构造耦合-解耦理论模型探讨深、浅层构造之间的联系,提出膏盐层的厚度是柴达木盆地构造解耦程度的主控因素,膏盐层厚度与构造解耦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何媛媛  张斌  桂丽黎  张国卿  袁莉 《石油学报》2020,41(9):1060-1072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不同层段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精细对比,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并对存在另一套与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不同的潜力烃源岩进行了推断。扎哈泉地区共发现4类原油:第1类主要为来自上干柴沟组的自生自储型原油;第2类主要为分布在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和Ⅵ砂组中的原油,在扎2井和扎3井形成工业油流,其来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的混合;第3类主要为赋存在上干柴沟组Ⅲ砂组中的原油,其中,上干柴沟组Ⅲ砂组是现阶段开发原油的主力产层之一,其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属于深层油源充注;第4类主要为分布在下干柴沟上段的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深层下干柴沟组下段。扎哈泉地区的原油与其所在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完全一致,推断油源断层所形成的开放输导通道能够将深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至新近系。扎哈泉地区致密油的聚集、运移方向并不只局限于自生自储,如果存在开放性的断层或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致密油藏完全可能为远源成藏。远源供烃也可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及实验数据,对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的类型、演化规律和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井-震资料分析和古地貌恢复,对其岩相古地理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英雄岭构造带下干柴沟组上段主要发育藻灰岩、颗粒灰质白云岩、泥晶灰质白云岩3类碳酸盐岩,多具有混积特征,从早至晚经历了半咸化、咸化和盐湖3个沉积演化阶段;由于矿物组分及岩石结构的差异,湖相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呈现较强的非均质性,其中,藻灰岩的储集性能相对最好;储层的岩相组合在垂向上主要存在3种类型,分别发育于湖盆的不同位置。研究建立了凹隆型和缓坡型2种沉积发育模式,指出湖平面的升降频率及陆源碎屑输入量控制不同岩相的单层厚度,微古地貌控制不同岩相组合的平面分布。恢复的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早、晚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泥晶灰质白云岩+颗粒灰质白云岩组合主要分布在英西—干柴沟—游园沟缓坡沿岸区和隆起区,其平面叠合面积约为600 km2,是下一步寻找常规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纹层泥晶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游园沟及其以东地区的半深湖相凹陷区,其平面叠合面积可达2 500 km2,是下一步寻找非常规源内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上砂新1 井钻遇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主要层段——下干柴沟组上段(E3x)和上干柴沟组(N1s)与邻井油源进行对比。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 砂新1 井暗色泥岩主体为中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以Ⅱ1 型和Ⅱ2 型为主。上油砂山组(N22s)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 上干柴沟组(N1s)-下干柴沟组上段(E3x)烃源岩己进入成熟阶段。油源对比证实, 砂新1 井区油源与邻近各井不同, 主要表现为自生自储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砂新1 井区的油气成藏规模。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成藏历史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柴北缘烃源岩演化历史模拟和油气源对比,分析了其成藏历史,研究并划分了该区的含油气系统.得出的主要结果是:①柴北缘主要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分为Ⅰ、Ⅱ1、Ⅱ2、Ⅲ1、Ⅲ25种有机质类型;②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多已超过过成熟阶段.下侏罗统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中侏罗统则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进入生、排烃阶段;③柴北缘可分为两个含油气系统:一个是J1-R(!)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另一个是J2-J3(!)含油气系统,生、排烃阶段在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对柴北缘主干剖面构造变形演化的平衡剖面进行了恢复研究,对其区域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柴北缘侏罗-白垩纪为挤压型盆地,其中早-中侏罗世可能属于弱挤压挠曲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在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埋深未达生油门限,故在新生代仍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柴北缘新生代具有晚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期间和上新统狮子沟组(N23)沉积以来两个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强烈构造挤压时期,相应地形成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的油气藏.原生油气藏主要聚集在晚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期间第一次强烈变形时期及其之前形成的圈闭之中;次生油气藏形成于第二次强烈构造挤压时期,并只可能形成于发生强烈构造挤压作用破坏、并有断层下切到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2)及其以下地层的区域浅层圈闭或在断层相关褶皱中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