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在西北地区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都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本文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卫国 《市政技术》2003,21(5):297-300
通过优选高效减水剂和配合比,改善石屑代砂混凝土需水量大和坍落度经时损失大的缺点,使其适应商品化 生产,并对石屑代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及收缩进行了测试,证明石屑代砂应用于商品混凝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混凝土的演变过程及改性混凝土的优点论述了研究和发展改性混凝土的必要性及实现混凝土改性的常用方法 ,在文章的最后简要介绍了我国混凝土改性方面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1 高强化与高性能化是当代混凝土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人造建筑材料,推广应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人类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混凝土具有可塑性,大部分原材料可就地取材。消耗能源较少,今后仍将是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近年来混凝土技术还将继续发展,高强度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它将成为跨世纪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5.
混历上是现代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大宗的建筑材料,高强与高性能则是混凝土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高强检的重要特点就是强度高、变形小、耐久好,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重禁、高耸发展和承受恶劣条件的需要。而高性能破不仅要束检要达到高强,而且g有高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谈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之一的混凝土材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应运而生了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而高性能混凝土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21世纪混凝土,受到了学术和工程界的极大关注。而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国内尚存在将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同认识的现象。本文以高强度和耐久性为出发点就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关系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智能混凝土是现代建筑材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智能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展望智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国内外混凝土材料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混凝土材料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走与资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正在向高强、高性能和生态化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方向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相似文献   

10.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永久办公场所采用薄壁饰面清水混凝土柱,混凝土浇筑后不再做任何涂装。施工中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模板、混凝土浇筑、养护技术研究,实现了混凝土表面色泽均匀、自然质感的饰面效果,满足了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1.
根据轻集料混凝土的破坏机理,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混凝土试验来测定轻集料有效强度和混凝土合理强度的试验方法,并对我国生产的7种陶粒的强度进行了测定。根据轻集料的混凝土合理强度,划分“强度标号”。在新标准GB/T17431—1998中,强度标号为轻集料的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fsp与其立方抗压强度fcu的比值小于普通混凝土.作者分析了国内高强混凝土劈拉强度试验39组数据,给出了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袁银丑 《化学建材》1995,11(4):168-169
介绍了MS-B超早强减水剂的组成、配方、生产工艺及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高强度混凝土在建筑中使用的越来越多,一些应用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优点是价格低,适用性强,尤其适用于超高层、和大跨度的结构。本文通过对高强度混凝土的组成部分及施工工艺的分析,对影响高强度混凝土的因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文探索了钻芯强度与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之间的系统误差对钻芯强度的影响,为防止"拒真"概率的发生,提出了1.1438系数修正法,针对标准差大于规程规定时采用样本最小值或样本代表值乘以修正系数,可有效改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超声回弹检测技术,对3种不同钢纤维掺量的钢纤维增强橡胶高强混凝土试件进行超声波回弹测试和抗压强度试验,得出钢纤维橡胶高强混凝土的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专用测强曲线,为利用超声回弹检测技术对钢纤维增强橡胶高强混凝土的强度测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16根高强砼桩的试验,研究了高强砼框架柱的抗剪性能,讨论了剪跨比,轴压比等因素对破坏形态,开裂剪力及抗剪强度的影响。对现行规范的抗剪计算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强砼框架柱抗剪强度研究的空白,可作为编制高强砼设计规范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新标准水泥强度与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建立和水泥强度富余系数的确定与控制 ,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高强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编制组的155组标准试验数据,分析了高强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并对试件尺寸换算系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David Salomon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original World Trade Center (WTC) competition of 1962 and the more recent 2003 competition, finding interesting parallels in terms of how commercial and bureaucratic, as well as progressive, forces of innovation intersect over larger debates about control, power and questions of collaborative identity and practice within the city as a political machine, and which figure 9/11 in implicitly provocative ways. The 1962 competition featured another progressive architectural collaboration: Walter Gropius's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TAC). Not unlike the 2003 competition in which United Architects (UA) and other collaborative practices lost to the more stable, individual celebrity identity, TAC lost to Minoru Yamasaki. Salomon also argues that the organisational and structural qualities of UA's WTC proposal sought to embed collective operations of multiplicity rather than mere duplication of the previous WTC Twin Towers within the form of the design itself.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