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高层建筑的建造重心正从北美洲向亚洲转移。高层建筑结构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钢。在钢材多的国家,很多都采用钢结构建造高层建筑。我国近年处于高层建筑迅速发展时期,在建造总量、高度、层数和体量等方面均不断有新的突破。本文就我国钢框架节点在高层建筑中的设计改进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怪建筑钢结构发展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高层混合结构的利弊,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我国的发展近况及在美国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对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的发展,BIM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建筑行业,文章结合高层建筑特点及钢大模板工艺特点,总结了BIM技术在高层建筑钢大模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始于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高层建筑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建筑物的层数、高度、体型、设备的引进,结构计算软件的改进和创新等等。这些对高层建筑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亦应看到我国高层建筑在材料的采用和对结构形式的选用革新均处于较落后的状况。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还普遍采用3号钢和C3O、C4O混凝土,而强度较高的混凝土CSO、C6O还尚未得到普及应用,特别是在南方的一些主要城市(这些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较快)。因而在高层建筑中常常出现了截面面积大的墙柱结构体系,在使用上和经济上都…  相似文献   

5.
胡世德 《建筑技术》1997,28(7):469-472
我国高层建筑的建造总量和层数、高度不断有新的突破,以现浇钢筋混凝土为主一,现浇与预制并举,钢结构与钢-混凝土混合(组合)结构同时发展,多种结构体系并存,并向大开间、大柱网、大空间发展。针对以上发展趋势,就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工程、防水工程和设备安装等高层建筑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介绍了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设计研究和标准规范工作,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我国高层建筑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建筑高度不断增加且结构体型日趋复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应用较多,同时由于我国高层建筑大多要考虑抗震、抗风的问题,设计难度较大。高层建筑结构相关的规范标准及研究工作在高层建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高层建筑超高、复杂、混合的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钢结构》2002,(5)
据武汉钢铁公司的科研和销售人员介绍 ,武钢为在建的武汉证券大厦供应 2 30 0 0t高层建筑用钢 ,日前已全部按工程要求供货完毕。自去年以来 ,武钢根据国内外高层建筑用钢市场的发展趋势 ,投入大量科研实力 ,研制出高层建筑用钢、高层建筑耐火耐腐蚀用钢等建筑用钢系列 ,市场反  相似文献   

8.
林耀 《福建建材》2013,(4):36-37
文章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的发展背景,简述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和特点,指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因结合钢结构和混凝土特点应用,而具备优良的性能。分析该结构体系在当前高层建筑中的发展状况,并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近年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世德 《建筑技术》1999,30(11):752-756
世界高层建筑的建造重心正由北美洲向亚洲转移。中国近年处于高层建筑迅速 时期在建造总量、高度、层数和体量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多种体系发展,以现浇钢筋混凝土为主体,同时采用钢结构和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向大开间、大柱网、大空间、大距度和多功能发展,相应采用多种现浇和预制安装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郑毅 《建筑知识》2014,(1):174-174
钢结构自重轻、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可应用于大跨度、高耸、重载工程,如大跨度桥梁、展览馆、体育中心等,拓展了应用范围。近两三年来,住宅钢结构的发展也成了业内的热点话题。莱钢、马钢、热轧H型钢生产线的引进,给住宅钢结构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使得钢框架在住宅建设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分析高层建筑钢钢结构施工与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所采用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世德 《建筑科学》2001,17(1):5-10
世界高层建筑的建造重心正由北美洲向亚洲转移。中国近年处于高层建筑迅速发展时期,在建造总量、高度、层数和体量等方面均不断有新的突破。多种体系发展,以现浇钢筋混凝土为主体(大跨度以钢结构为主),同时采用钢结构和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向大开间、大柱网、大空间和多功能发展,相应采用多种现浇和预制安装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探讨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高层混合结构的利弊、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我国的发展近况及在美国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对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安等一些大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加之西安地理位置特殊,地下多文物,在西安施工地铁时经常会下穿重点文物、科研院所、学校、医院、高层建筑等振动敏感区域,因此施工过程中多用到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结合西安地铁5号线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施工,从施工工法方面着手,采用钢筋笼轨排法施工,既方便施工,又节约成本;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积极稳健地推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几年来,通过大量实践,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已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科研生产、设计制造等已逐步形成完整体系,高层建筑用H型钢的生产正在发展,钢管混凝土使用增多,尤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钢-混结构体系,在我国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需要从结构钢的材质抓起,研制和生产各种适用和专用的钢型材、配套材料以及高强混凝土,充实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加强对重大技术课题的科研实验,开展国内外信息交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等.此外,文中对国内外高层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高层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高层建筑在数量增多、高度不断提升的同时,结构型式也发生变化。钢异型柱结构体系便是顺应这种变化发展起来的新的结构型式之一。虽然十字型钢异型柱克服了室内外露柱角的弊端,但是其在工艺制作的过程中某些部分应力过于集中,严重影响了钢异型柱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十字型截面钢异型柱的改进方案,因此建立了3组模型7个试件,并设计完成了新旧钢异型柱在不同轴压比、不同翼缘宽厚比和不同腹板高厚比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6.
在高层建筑工程钢框架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有2项重要的内容:(1)钢框架结构的制作;(2)是钢框架结构的安装.为有效确保钢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良好应用,进一步提升整体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特以某实际工程为例,对其制作和安装技术进行分析,为后续此类工程技术和质量的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进行了论述,钢结构有其独特的优点,即使在经济尚不很发达的国家,由于科技的进步,高层建筑钢结构仍有发展的可能。如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轻结构自重,使地震力相应减少,使基础处理费用相应降低;采用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框筒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合理的结构体系,可降低钢结构的用钢量,并可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综合的经济效益。文章建议,高度在130m 以上的高层建筑可以考虑采用钢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的钢结构有钢-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复合结构、全钢结构,而且高层建筑结构多样性较强,而且系统工程十分复杂,在施工前期与中期必须注意安全方面的问题,使施工更加谨慎。在制定施工前组织计划时,必须调控不同施工项目的关系,并且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施工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遵守安全施工标准,提出了钢结构的安装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层建筑长期以来都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近十几年来,通过大量实践,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技术已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科研生产、设计制造等已逐步形成完整体系,高层建筑用H型钢的生产正在发展,钢管混凝土使用增多,尤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钢—混结构体系,在我国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进一步发展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需要从结构钢的材质抓起,研制和生产各种适用和专用的钢型材、配套材料以及高强混凝土,充实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加强对重大技术课题的科研实验,开展国内外信息交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等.此外,文中对国内外高层结构建筑,为抵抗风力引起的振动影响而采用的结构控制方法,作了较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日渐增多。如何针对高层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优质、高速、低耗的目的,已成为施工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建设者们的普遍重视。我们借鉴国内高层建筑施工的成功经验,结合工程实际,在湖南国贸中心工程中推广应用 SP- 55、 70系列钢框竹胶合板模板,收到良好的效果。   湖南国贸中心工程由 50层主楼和 39层公寓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 101300平方米,总投资 4亿元,是一座大型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是首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主楼地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