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某办公楼中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应用,介绍冷热电三联供的原理、相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中应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运行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发电机组规模的确定原则及配电系统的主接线形式。  相似文献   

2.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其积极作用,并结合国内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现状,详细论证了制约我国冷热电三联供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能量梯级利用的形式,并从当下的环境情况和能源消费情况分析了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必要性。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天然气气价对三联供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涛  张旭 《上海煤气》2014,(1):26-29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其积极作用,并结合国内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现状,详细论证了制约我国冷热电三联供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数据中心项目的适宜性,并以具体的项目为例,对数据中心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几种运行模式作出比较、分析与优化。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形式与特点,针对写字楼的用能特性提出了微燃机冷热电联产技术应用于写字楼的系统设计流程以及系统设备选型与系统调节的方法。以山东省济南市某写字楼应用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为例,测算了该系统的节能效果及系统的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70.0%≤χ≤76.3%时,为最佳冷负荷比,微燃机发出的电能够满足写字楼的用电需求,此时直燃机利用余热产生的冷量能满足写字楼基础负荷,大部分时间内系统运行能源利用率高,当写字楼处于峰值负荷时可以开启直燃机补燃设备,满足冷负荷要求,系统设计简单,当76.3%χ100%或者当57.2%≤χ70.0%时均可以增加复合系统使微燃机达到最佳出力点;2)济南市某写字楼的应用实例表明,相比于冷水机组+集中供热+市政电网分供能源系统,微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节能率达10.3%,冬季节能率达27.5%;3)微燃机机组价格较高造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初投资高于原有能源系统,按照目前的燃气价格与电力价格,微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经济回收期高达15a,寿命周期费用为1 191.3元/(m2·a),经济性较差。应根据燃气、电力市场条件决定是否在写字楼中应用微燃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期,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BCCHP)推广,要求在制定分布式能源气价时,应体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削峰填谷的特点,给予价格折让.目前,中央和地方尚未出台针对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天然气的统一价格.以系统年总费用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经济优化模型,通过LINGO软件对模型求解,获得最合理的系统配置.以上海某超高层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开发的优化模型,分别获得不同天然气价格条件下三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参数,探讨天然气价格变化对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设备容量配置、年综合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性影响,提出合理的适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天然气价格.  相似文献   

8.
介绍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不同燃气发电装置的分类及性能.分析比较燃气内燃机发电装置和燃气轮机发电装置热效率、发电效率.并根据不同负荷特性要求选择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装置。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4,(11)
城市夏季由于大规模应用空调出现电力高峰,冬季应用燃气采暖出现天然气高峰,季节性峰谷差异降低了设备与管网的利用效率,加大了运作成本。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应用有效减少了高峰用电负荷,弥补了不足,其可以科学平衡能源应用负荷,对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应用条件,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管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应用结果,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节能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基于对能量的梯级利用,可将能源综合利用率从40%左右提升至70%~90%。但国内试点运行的楼宇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却普遍存在应用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运行的问题。通过调研搜集多栋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热工分区的公共建筑的全年逐时能耗数据,分析了公共建筑的实际能源需求特点,并模拟得到了楼宇式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的运行效果,从节能性方面探讨了该技术在不同公共建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电供热发展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孝春  尹桦 《暖通空调》2003,33(5):44-45
指出电直接供热是能源的低效应用,但可以作为其他供热方式的补充或用于建筑局部供热。认为热泵和电蓄能供热是电供热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增强建筑节能和提高供热系统管理水平,倡导冷热电联供和多能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与节能经济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满足冷、热、电负荷需求时能源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联供系统经济最优化模型。结合实际应用场合负荷需求验证了联供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指出联供系统最优化运行模式与电气价格比有关,当电气价格比较低时,分供系统运行更经济。分析了各性能参数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气轮机发电效率、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系数及烟气余热回收效率对联供系统的经济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技术因其效率高、排放量小的优点而成为发电和供能行业的研究重点.介绍了3种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方式:热电联供、冷热电联供、联合循环发电,并给出了各种方式的应用范围.分析了燃料电池供能的理论效率和实际效率,并与其他供能方式进行了比较,介绍了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国内外对LCNG冷能利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设计了一种LCNG加气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该系统包括LCNG气化站系统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LCNG气化站系统包括LNG储罐、抽风机、LNG-冷媒换热器以及CNG压缩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包括冷媒-制冷剂换热器、冷媒储罐、发电机、废热回收装置、充电桩。LNG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抽风机、LNG-冷媒换热器、冷媒储罐、冷媒-制冷剂换热器,再通过制冷循环将冷量传递到室内。本系统的有益效果是:LCNG气化站系统耦合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天然气用于发电,产生的电能供充电桩使用,利用废热回收装置收集发电产生的热量,用于预热燃烧室入口端的天然气,提高发电效率;利用废热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加热LNG,使之转变为天然气,替代水浴式加热器的使用,起到节能的效果;本系统可以与传统的石化加油站结合,实现"油气电非"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分析的方法,定义了等效发电效率,对常用热电冷联产系统形式的节能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相对于全国平均供电煤耗而言,热电冷联产系统的节能是有条件的,应选取合理的方式,优化设计和运行方案;相对于当前有些热电厂夏季负荷不足的情况,热电冷联产是节能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节能率在7.8%~39%之间。建议利用现有的热电联产条件,发展热电冷联产系统,提高现有热电厂的设备利用率和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某医院2004-2006年的热、电、冷负荷和天然气、蒸汽消耗情况,提出了热电冷三联供 集中供热的节能改造方案.分析结果表明,热电冷三联供 集中供热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及经济效益较好,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7.
热电冷联供技术及其在武汉发展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热电厂发展冷热用户的经济性,并用当量热力系数的概念分析利用热电厂低压抽汽或背压排汽发展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冷,其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比能效比达到5的电动离心式制冷机组减少20%以上,体现了热电冷联供的节能效果,文章还提出了在武汉市发展热电冷联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把握时机建造高质量低能耗建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者分析了中国建筑节能的形势,就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观点,介绍了节能技术理论和方法,包括节能建筑的概念,适合气候条件的手段及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筑耗能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   总被引:146,自引:19,他引:146  
江亿 《暖通空调》2005,35(5):30-40
简要分析了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状况,从用能特点出发,对建筑物和建筑用能途径进行了新的分类,给出各类的现状、问题和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列出为实现建筑节能所需要的主要技术与产品研究领域和政策研究与保障机制。文中列出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基于模拟分析的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与部品;通风装置与排风热回收装置;热泵技术;降低输配系统能源消耗的技术;集中空调的温度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建筑自动化系统的节能优化控制;楼宇式燃气驱动的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燃煤燃气联合供热和末端调峰技术;节能灯、节能灯具与控制。有关政策与保障机制的研究问题为:建筑能耗数据的统计系统;住宅能耗标识方法与保障机制;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评估与用能配额制;各种建筑用能装置的能耗标识标准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沈钢  由世俊  吴文忠 《暖通空调》2012,42(1):77-79,76
对4台75t/h的蒸汽锅炉分别进行了热电联产改造(增加2台7MW的背压汽轮发电机组)和热冷联产改造(增加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节能分析,建议进行热电冷三联产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