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回火温度、时间和次数对Fe-5%V-5%W-5%Mo-5%Cr-3%Nb-2%Co-2%C(Fe-V-W-Mo)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低于350℃,Fe-V-W-Mo合金硬度变化不明显,超过350℃,随着回火温度升高,硬度先逐渐降低,在475℃左右开始回升,在525℃时,达到最高值.Fe-V-W-Mo合金经一次回火后,硬度基本达到最高值,三次回火后,硬度反而降低.回火温度低于475℃,Fe-V-W-Mo合金韧性随回火温度升高而提高.超过475℃,韧性下降.回火温度超过525℃后,韧性又出现提高.在500-550℃回火,Fe-V-W-Mo合金具有优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淬火温度、淬火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轧辊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冷条件下,淬火温度低于1000℃,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升高,随后硬度反而下降,雾冷和空冷条件下,淬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与油冷时相似,获得最高硬度的淬火温度超过油冷时的淬火温度,达到1025℃.回火温度低于500℃时,高铬铸铁轧辊硬度变化不明显,超过575℃,硬度明显下降,高铬铸铁轧辊在450℃回火4小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3.
蒋志强  符寒光 《金属热处理》2005,30(Z1):305-309
研究了淬火温度、淬火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轧辊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冷条件下,淬火温度低于1000℃,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升高,随后硬度反而下降,雾冷和空冷条件下,淬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与油冷时相似,获得最高硬度的淬火温度超过油冷时的淬火温度,达到1025℃.回火温度低于500℃时,高铬铸铁轧辊硬度变化不明显,超过575℃,硬度明显下降,高铬铸铁轧辊在450℃回火4小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优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不同冷却方式对新型D2钢硬度及组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淬火温度下新型D2钢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在水冷、油冷、雾冷、风冷等冷却方式下,试样的硬度值都大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时试样的硬度峰值出现在不同的淬火温度,水冷的硬度峰值在980 ℃。油冷的硬度峰值出现在980 ℃和1020 ℃。而雾冷和风冷,获得硬度峰值的淬火温度出现在980 ℃和1040 ℃左右,在1040 ℃淬火其峰值硬度达到61 HRC。  相似文献   

5.
对高碳马氏体不锈钢J50Cr13进行不同淬火温度、不同冷却方式的热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OM)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硬度试验对试验钢进行组织和硬质分析。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组织变粗大,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碳化物逐渐溶解入基体;淬火温度为990~1080 ℃时,水冷和空冷试验钢的硬度值均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淬火温度由1080 ℃升高至1110 ℃时,试验钢的硬度值降低。990 ℃淬火时,水冷处理和空冷处理的硬度值相差最大,达3 HRC;淬火温度升高,两种冷却方式对试验钢的硬度影响变小;淬火温度为1110 ℃时,两种冷却方式的硬度值几乎相同。J50Cr13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的最优淬火温度为1080 ℃,冷却方式为水冷。  相似文献   

6.
以硅、锰为主要合金元素,稀土、硼为辅助元素,开发了高强度耐磨ZG30Si2Mn3REB钢.测试了该钢的临界点和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分析了淬火温度和淬火预处理方式及回火温度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低于900 ℃时,随淬火温度升高,钢的硬度和强度升高;而淬火温度超过900 ℃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韧性增加;淬火温度超过940 ℃后,韧性有所下降.淬火前经珠光体化预处理后,可以明显细化淬火组织,提高铸钢的韧性.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钢的硬度缓慢下降,而韧性提高,超过400 ℃出现回火脆性,韧性明显下降.经750 ℃×2 h珠光体化预处理和880~920 ℃淬火,250~350 ℃回火后,ZG30Si2Mn3REB钢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优良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冷却工艺对40CrMoNbVT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80 ℃淬火油冷、550 ℃回火后试样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1250 MPa和78.63 J;20%聚乙二醇商用淬火液冷却后的抗拉强度为1140 MPa,冲击吸收能量为80.7 J;油冷及20%聚乙二醇淬火液冷却后组织为索氏体组织和少量的铁素体。860 ℃淬火雾冷/空冷+550 ℃回火后试样的抗拉强度分别为1010 MPa和945 MPa,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35.7 J及38.4 J,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或粒状贝氏体。780 ℃淬火油冷/商用淬火液冷却是较为合适的淬火冷却工艺。780 ℃淬火油冷/20%聚乙二醇淬火液冷却+550 ℃回火后冲击断裂机制为韧性断裂,860 ℃淬火雾冷/空冷550 ℃回火后冲击断裂机制为脆性断裂,增加淬火冷却速度可以改善冲击断口形貌。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淬火温度改变铸造Fe—B—Ti合金的组织,探讨了铸造Fe—B—Ti合金不同组织与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较低时,硼化物变化较小,网状分布趋势明显;淬火温度较高时,硼化物断网和团聚化趋势明显加快。淬火温度1050℃时,硼化物网状特征消失,基本上都变成了团块状、颗粒状和杆棒状分布。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和韧性增加,超过1000℃,硬度和韧性变化不明显。淬火温度1050℃时,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杨顺贞  唐建永  吕均益  刘翠英 《热加工工艺》2012,41(12):181-183,186
采用不同温度对1050℃油冷淬火后的1Cr13不锈钢进行回火处理,然后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组织不断分解,当温度高于450℃时,合金碳化物开始沿晶界析出,当温度达到600℃以上时,马氏体组织转变为索氏体组织,合金碳化物已呈现弥散分布,并开始长大、球化;显微组织的变化导致其力学性能也出现较大变化,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其硬度和抗拉强度降低,但其冲击韧度显著提高;1050℃油淬+(650~750)℃空冷回火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张继玲  李福永  印文才  刘建荣 《热加工工艺》2012,41(22):229-231,234
研究了27SiMn液压支架油缸920℃淬火、不同淬火保温时间和回火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20℃淬火时,保温50min的性能较好;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升高,符合一般材料的淬火回火规律;920℃水冷,心部有网状铁素体存在,会降低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樊东黎 《热处理》2013,(5):66-72
用于测定表面硬化层特别是薄层的维氏和努氏显微硬度的应用逐渐广泛。自ISO 2639、ISO 6507-1和ISO 4545及GB/T 9450等标准颁布及实施以来,努氏硬度用于薄表层硬度梯度测量的优越性已得到认可。但同时应充分认识努氏硬度的特征、测量精确度和影响因素及仪器校验的重要性。介绍了努氏硬度、真实努氏硬度的测定方法,影响显微硬度测试精度的因素及努氏洛氏硬度的换算。  相似文献   

12.
超声硬度计原理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超声硬度计是一种普适的无损检测试仪器。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分析和与其他硬度测试仪器的对比,总结了超声硬度计在硬度测试上独特的优越性,现代电子技术和超声硬度测试方法的结合使得超声硬度计日臻完善,使其在国内外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3.
It is already known that the hardness number of a cold-forged produ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effective strai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ffective strains and hardness by using an FE- hardness test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hardness indicates resistance to plastic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FE-simulation for the material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experiments and also with those of experiments purporting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4.
新的薄膜本征硬度和复合硬度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膜硬度测试是薄膜力学性能表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硬膜软基底系统, 引入界面约束的概念, 以球形空洞扩张理论为基础, 并假设薄膜和基底分别发生柱面和径向变形, 建立了一个新的薄膜本征硬度和复合硬度关系模型, 并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应用该模型, 可从薄膜复合硬度中分离出本征硬度. 新模型与Burnett-Rickerby模型相比, 建立了新的界面约束因子表达式, 该界面约束因子包含泊松比的影响, 并且其值并不依据经验判断来确定, 而由膜基弹塑性性能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对布氏硬度试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对NIL PT-0169金属布氏硬度(HBW5/750)国际比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定,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本次硬度国际比对试验,并取得了满意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硬度值不超过HB200的情况下,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用于大型工件现场测试时测量值偏低的影响因素。针对S355J2G3和A240CrS41500两种材料进行了测试,准确估计出测量误差范围,并绘出硬度曲线,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7.
测定灰铸铁凸轮轴轴颈的基体硬度结果表明:布氏硬度HBS和洛氏硬度HRB的误差小于3%,而洛氏硬度HRC的误差大于10%。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HBS和HRB的压头为钢球,对显微组织不均匀性的敏感性较差,硬度值偏差就较小;HRC采用圆锥金刚石压头,其头部尖锐,对显微组织不均匀性的敏感性较强,硬度值偏差就较大。故HRC不适宜用于表述灰铸铁凸轮轴颈的硬度。  相似文献   

18.
各种便携式硬度计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各种便携式硬度计进行了分类,对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和性能以及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制作了65Mn钢和45钢刃口标样,通过比较洛氏硬度HRC与刃口硬度Hθs的检测数据,证实了只在改变洛氏硬度计的金刚石头和施加的负荷,就可测出刃口硬度Hθs。根据实数据的处理,得出经验公式HRC=0.5018Hθs+35.83,很容易将所测数据Hθs换算成HRC,绝对误差在-0.65-0.47HRC之间。  相似文献   

20.
马炜 《物理测试》2004,(1):25-29,9
介绍了从2003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金属洛氏硬度试验国家标准GB/T 230.2-2002;对比了新、旧国标的技术内容,同时与相应的欧洲标准BS EN10109-2及美国标准ASTM E 18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