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因人为干扰造成原有湿地大量消失,导致流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受季节性洪水影响,人水争地矛盾尖锐。为了重现流域湿地曾星罗棋布的原生态景观,本文提出将淮河人工修建的行蓄洪区部分恢复为湿地,以实现防洪减灾、洪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划分淮河行蓄洪区演化阶段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入户访谈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干流21个行蓄洪区之一的濛洼蓄洪区为例,论证了行蓄洪区湿地恢复的驱动力,旨在为建立淮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洪水管理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燕  曾桂菊  殷卫国 《治淮》2014,(4):40-41
一、概况 淮河行蓄洪区使用频繁,启用标准普遍较低,在1950~2010年60年中,现有的28处行蓄洪区共启用273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行蓄洪区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削减洪峰、蓄滞洪水的重要作用,保障了重要防洪保护区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淮河河槽不能满足宣泄洪水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行蓄洪区仍有存在的必要,并在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行蓄洪区防洪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和水系的特点,承接的上游洪水流急、峰高、量大,加之社会因素,历来灾害频繁.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从1950年开始,淮河流域利用沿淮河道滩地、湖泊洼地修建行蓄洪区,拦蓄超标准洪水,扩大泄洪通道,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应用,并于1986年起,先后2次开展行蓄洪区防洪保险试点,探索洪水保险在我国防洪减灾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淮河流域的防洪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先达 《中国水利》2003,(19):29-31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水土保持和水库构成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洪水控制工程、分洪河道、洪泽湖和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组成;沂沭泗水系为东调南下工程.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还包括防洪非工程体系.针对淮河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需加快19项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和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调整行蓄洪区,研究论证淮河和洪泽湖河湖分家方案,入海水道远期实施问题,部分河道和河口淤积问题,控制围湖造田等.  相似文献   

5.
王先达 《中国水利》2003,(10):29-31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水土保持和水库构成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洪水控制工程、分洪河道、洪泽湖和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组成;沂沭泗水系为东调南下工程。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还包括防洪非工程体系。针对淮河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需加快19项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和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调整行蓄洪区,研究论证淮河和洪泽湖河湖分家方案,入海水道远期实施问题,部分河道和河口淤积问题,控制围湖造田等。  相似文献   

6.
为增强淮河洪水应急响应与风险管理能力,构建符合安徽省防汛决策需要的安徽省淮河洪水及行蓄洪区调度决策风险管理系统,以近年来安徽省建立的淮河流域工程防洪体系、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水文预报系统、洪水风险图等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三线水位预警及行蓄洪区预警进行分析,研发了安徽省淮河洪水及行蓄洪区调度决策风险管理系统预警功能体系,包括实时洪水预报预警、巡查防守预警和调度预警,对推进安徽省淮河洪水调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现状淮河干流现有行蓄洪区21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3148.62km2,蓄滞洪容积126.80亿m3,耕地265.5万亩,区内人口134.19万.淮河行蓄洪区既是分泄、蓄滞设计标准内洪水的场所,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历次大洪水中为保障沿淮工矿企业、城市和重要堤防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虽然在保证防洪保护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启用标准低、进洪频繁、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不安定、防洪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等.  相似文献   

8.
1991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解放后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在抗洪涝斗争中,淮河防洪工程与非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1991年洪水中暴露出的问题,就淮河流域防洪标准、减轻涝灾、行蓄洪区运用、防洪的非工程措施、提高全民和全社会防洪减灾意识等5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飞 《治淮》2006,(9):F0002-F0002
8月1日,《淮河流域防洪规划》通过中咨公司评估。该规划对淮河流域防洪区划、防洪减灾体系构成、行蓄洪区调整、平原低洼地区排水、防洪管理体系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防洪建设的近、远期目标和实施步骤。淮委主任钱敏,副主任汪安南出席审查会。《淮河  相似文献   

10.
胡瑾  王林 《治淮》2011,(12):13-14
我国淮河流域由于天气系统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大、来水急;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速度慢,下游地势又有所抬升,形成"两头翘"的格局.如果用加筑干流大坝的方式防洪,则会抬高干流水位,容易导致众多支流排泄困难,造成更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利用干流和部分支流两岸一连串的湖泊洼地作为行蓄洪区,是蓄滞洪水的有效方法.由于淮河流域有着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行蓄洪区成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经拥有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和长期积累的治洪经验,但仍然不能放弃使用行蓄洪区.行蓄洪区与修建水库拦蓄洪水、加固江河堤防、利用河道排泄洪水一起,共同构成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在分蓄洪水、削减洪峰,保障重点地区、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防洪法制建设、行蓄洪区的管理与运用及洪水保险等内容,在1991年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流域内各省、市、地区制定了有关的“办法”,“规定”和贯彻实施意见,使防汛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行蓄洪区的管理与运用方面,主要有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加强安全建设、加强洪水预警报系统、加强安全撤离措施等。洪水保险方面,进行了淮河中游南润段行洪区农作物洪水保险试点并在安徽省试行了洪水基金制度,以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文龙 《治淮》2002,(12):14-15
一、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现有行蓄洪区28处,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耕地360.9万亩,人口163万人,其中淮河干流22处,支流6处。在历年的淮河防汛中这些行蓄洪区对拦蓄洪水、加大行洪流量、减轻洪水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分析:在1954年洪水中,淮河中游4处蓄洪区拦洪73.5亿立方米,行洪区的行洪流量约占淮河总泄量的20%~40%;1982年,南润段、邱家湖、董峰湖、荆山湖的行洪流量占淮河总量的30%~72%。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地图的扩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 《治淮》2001,(5):19-20
1999年以来,为满足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淮委组织实施了淮河干流(息县至洪泽湖出口三河闸)河道及行、蓄洪区的航空摄影面积约7000km~2,完成了淮河干流(息县至洪泽湖入口段)河道及17个行洪区、漾洼蓄洪区1/5000地形图的成图工作,成图面积3361km~2,初步积累了较为系统、丰富的地形资料。随着水利部对淮河流域基础工作(主要河道、湖泊、行蓄洪区地形测量)的不断投入和治淮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将逐步形成更系统、完善的河道、湖泊、行蓄洪区地形图。近年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张法宝 《治淮》2011,(9):5-7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6.7万km2,耕地293万hm2,人口3728万,涉及蚌埠、淮南等10个市38个县(市、区)。先后实施了淮河干流扩大排洪通道工程、行蓄洪区整治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跨省淮北支流治理等防洪工程,淮河中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6):41-41
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蚌埠市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评审会.会议由曹为民总工主持,钱敏主任、汪斌副主任在会上做了发言,会议听取了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建设规划大纲》的汇报以及淮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本)工作大纲》、《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大纲》的汇报,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行蓄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流域的防洪安全.为切实解决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群众生活生产和防洪中出…  相似文献   

17.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风险图等成果为基础,通过分析行蓄洪区的财产分类、灾前价值和洪灾损失率的方法,研发了安徽省淮河洪水及行蓄洪区调度决策风险管理系统灾情评估子系统的快速评估和详细评估两大功能模块。该子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分析出不同调度方案下,行蓄洪区内的影响人口、经济损失等灾情信息,为优化防汛调度、决策和防洪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研发符合安徽省淮河洪水及行蓄洪区调度决策需要的洪水分析模型子系统,采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相结合方法,以近些年安徽省建立的淮河流域工程防洪体系、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水文预报系统、洪水风险图等成果为基础,搭建了淮干区间水文预报模型、干支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和行蓄洪区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并基于Arc GIS、MIKE、SQL Server、Power Designer、Visual Studio等软件技术耦合三大模型,研发了洪水分析模型子系统。该子系统提高了对淮河流域雨情、水情、工情、险情等信息的快速处理、科学分析、准确预测、风险管理与决策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治淮》2003,(7)
面对严峻的淮河防洪形势,淮河防总对全流域的洪水实施科学决策、统一调度.在信息准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统筹搞好洪水调度。蚌埠闸、洪泽湖提前预泄.为处理上游来水赢得了先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及时启用沿淮行蓄洪区,有效地减轻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充分利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洪,保证了淮北大堤和重要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