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水利科技》2012,(3):146-F0002
2012年8月29日上午,江西省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宣布大江截流成功。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出席并讲话,江西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尚勇等出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主持仪式。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施工中,截流技术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施工技术,由于施工质量、效果和施工工期对截流工程方案存在一定的影响。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具体条件,讨论其截流方案及截流技术的施工设计,并对截流施工的强度进行分析,认为,峡江水利枢纽三期工程截流,龙口三个区段的抛填强度为Ⅰ区的抛投能力与计划相比有富余,Ⅱ区不足,Ⅲ区基本相当,总体能够满足36 h完成龙口合龙的要求。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完成,即将进行大江截流。大江截流方案,1979年7月水利部主持会议审定为上游截流戗堤按承担3米落差设计,下游截流戗堤按承担1米落差作为安全后备措施,截流准备工作按双戗堤截流进行。一年多来,工程局除了抓紧一期工程施工外,还进行了上游截流龙口拦石坎护底、大江围堰两岸接头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开辟左右岸采石场及截流备料,左右岸截流道路等项工程的施工。  相似文献   

4.
5.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万里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水电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其总库容15.8亿m3,总装机容量2715MW,年平均发电量157亿kW·h年过坝能力5000万t。坝址处长江被江中的西坝、葛洲坝两个小岛分成三条江,主河道(大江)在右岸一侧。工程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于1970年12月25日开工,至1980年9月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在左岸上下游横向土石围堰保护下在二、三江施工,江水由大江宣泄。第二期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在右岸上下游横向围堰及原纵向围堰保护下在大江施工。截流期间大江径流由左岸一期工程…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利枢纽大江截流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二期施工围左岸,进行主河床截流,迫使江水从右岸导流明渠下泄。截流流量为11月下旬的20年一遇最大日平均流量14000m3/s,截流时间选在1997年11月中旬,采用上游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龙口位于主河床深槽右侧,龙口宽130m,最大水深达60m。为防止戗堤头部坍塌,在龙口段先行平抛垫底。龙口进占由两岸同时进行,投抛材料为块石和石渣。设计龙口水位落差0.51~0.71m,口门流速2.13~2.73m/s。  相似文献   

7.
峡江枢纽截流河道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峡江水利枢纽截流河道水力特性,指导工程施工,采用峡江站水文资料及枢纽实测水位,在率定 好截流时期一维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赣江峡江段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单戗堤枢纽截流时期 重要水域及过流建筑物水流形态,分析流场形态的变化特征和局部流态对枢纽尤其是围堰的影响,并将研究结 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双戗堤截流工况对改善龙口水利条件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二维数学模型能较准确地计算截流时期围堰工程局部水位及流场变化情况,峡江枢纽大江截流施工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8.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具有处在汛期末、挡水标准高、落差大等特点,制定合理的截流方案非常重要。在分析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截流水力学计算,确定了截流戗堤高程及结构、龙口分区及各分区材料,并制定了截流预进占、龙口合龙、堰体加高等实施方案,成功实现了大江截流。简要介绍了截流设计方案及施工过程,并对成功截流进行了经验总结,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工程在龙口宽度203米、长江流量4,400~4,800米~3/秒、龙口最大水深约10.7米、实测最大流速7米/秒、最终落差3.23米的情况下,于1981年1月3日7时30分以单戗双向立堵方式在上游龙口进占,1月4日19时13分胜利合龙(见封二照片)。截流历时36小时23分,抛投填料10.6万立方米,创造了日抛投强度7.2万立方米的高强度记录。  相似文献   

10.
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55%,是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已于1981年1月4日19时许,历经36个小时的紧张合龙施工,一举腰斩长江,胜利完成大江截流工程。此间,在长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戗堤选定在二期大江上游围堰背水侧(兼作围堰排水核体)。联堤轴线全长907.5m,1997年汛期保留大江口门宽度460则汛末和汛后10月,非龙口段俄提继续进占施工,10月下旬形成宽度130m的龙口;龙口位置稍靠主河槽右侧,以避开主河床深槽位置;俄提堤顶宽度万一30m,按左右岸两端同时端进抛投进占,直至合龙完成。大江截流龙口合龙设计流量14000-19400m’/s,根据截流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截流终落差0.60-1.05m,最大流速不超过4m八。在截流模型试验中,也接流量ZI900m’人进行)过试验,其截流落差为!.22m。三峡工程…  相似文献   

12.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位于珠江水系郁江流域右江干流中部 ,坝址距百色市 2 2km ,是一座以防洪为主 ,兼有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枢纽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下厂房、副坝和通航建筑物组成。大坝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 ,最大坝高 130m。2 0 0 2年 3月 ,我公司认真分析了右江历年水文、气象等综合资料 ,利用导流洞已能过水的条件 ,综合周密的研究布署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做出了重大决策 ,从 3月份就陆续开始进行围堰截流施工。进入汛期后 ,上游混凝土围堰经受了多次洪水考…  相似文献   

13.
亭子口水利枢纽二期围堰工程关系到大江截流、下闸蓄水等多个关键工程节点目标,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围堰形式、防渗体系和防护结构,是二期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二期截流准备工作时间短、道路条件差,但戗堤落差小,流速不大,因此截流难度适中.  相似文献   

14.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工程,已于1981年1月4日19时12分胜利合龙。截流合龙是按立堵方式在上游戗堤进行的。在历时约36个小时的龙口合龙施工中,抛填各种块石料和15~25吨混凝土四面体共约10.6万立米。合龙时的流量为4400~4800秒立米;龙口最大水深约10.7米,实测最大流速7米/秒,最终落差为3.23米。施工中创造了24小时抛投7.0万立米以上的高强度记录。本文概述大江截流工程实施简况。  相似文献   

15.
经过36小时23分钟连续作战,葛洲坝大江截流胜利成功.这是最后一四石料堵住了龙口.210立米侧翻式抛石船在葛洲坝上游龙口她投铅丝笼护底毅麟嵘 ┌─┬─┐ │夔│翼│ └─┴─┘ ┌───────────────────┐ │嘿淤界裂菠:份举湘粼婴岌材吩芬狡踢粉七 │ └───────────────────┘┌─┐│哪│├─┤│殊│└─┘ ┌───┬─┐ │寡蘸靡│ │ ├───┼─┤ │蒸巍羹│鬓│ └───┴─┘┌──┐ │鬓 │ ├──┤ │黝 │ └──┘ ┌─┐ │ │ └─┘┌─┐│翼│└─┘ ┌────┬───┬─…  相似文献   

16.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已经过国家中间阶段验收,将在今冬明春这一枯水季节进行大江截流。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坝,是三峡枢纽下游的航运和发电梯级。该工程位于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3公里处。坝址有葛洲坝和西坝两岛,把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  相似文献   

17.
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3公里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个水利枢纽。长江出南津关后,由高山峡谷河段进入丘陵宽谷河段,江面由300米展宽至2200米。坝址处原有葛洲坝、西坝两岛,自右至左把长江分割为大江、二江、三江。大江宽800米,河床最低高程30~31米,枯水季水深约10米,为长江的主航道。二江宽300米,三江宽550米,河床高程分别为43米和46米,枯水季断流。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主河床长约160m,平均水深约50m,最大水深60m,河床地形极为复杂,即使是平抛垫底到40.0m高程,也尚有27m左右的水深。对根据进占段的填筑统计资料和截流模型试验以及其它工程截流经验的分析,只要水深大于20m,截流戗堤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坍塌现象,并随着水深的加大,其坍塌范围也相应扩大,为了使三峡工程截流稳妥可靠,事前做了充分准备,拟定了“模型试验--非龙口段实战演习进占-”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苏洼龙水电站大江截流施工经验,在合龙困难阶段水流流速大,对抛投料冲刷强烈,现场抛投大块石串极易被水流冲走,因此,截流困难阶段不应使用大块石串抛投,而应采用四面体串(3个一串)进行上挑角抛投进占,四面体稳定不被冲走时,下游侧进占及时跟进。  相似文献   

20.
《广东水利水电》2009,(10):F0002-F0002
9月15日上午,省政府在韶关乐昌市隆重举行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仪式。副省长李容根出席仪式并致辞,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主持仪式。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韶关市的负责同志及当地镇村群众代表共300多人参加典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