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潜  谭成翔 《计算机科学》2015,42(11):191-196, 221
针对Android存在的特权提升攻击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权限集的Android强制访问控制模型DP_ManDroid。该模型首先分析强连通分支的权限分布特性,构建动态的权限集划分;然后在信息流与权限集耦合的基础上,抽象权限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线性时间的访问控制算法,并通过动态追踪权限集,实现了细粒度的决策控制。与现有 安全模型的对比,以及在原型系统上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安全模型很好地抵御了特权提升攻击,同时降低了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2.
李尼格  马媛媛  陈牧  陈璐  徐敏 《计算机科学》2017,44(Z11):353-356, 380
智能移动终端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信息处理平台,其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针对传统计算机的安全防护架构已无法适应智能移动终端安全防护的特殊需求。通过对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层次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轻量级内核层强制访问控制框架——MacDroid,深入研究了MacDroid 的安全策略定义、安全策略编译、安全策略实施等关键问题。提出了MacDroid 的安全策略描述语言——PSL,对PSL 的词法和语法进行了形式化定义。最后通过实验测试了MacDroid 访问控制框架对智能移动终端不同层的恶意软件行为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acDroid框架对Android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层、本地层和内核层的恶意软件行为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融合角色机制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BLP模型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保密机制,但是由于过于严苛的约束规则造成其在可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RBAC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可用性,但在信息安全保证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分析BLP模型和RBAC模型入手,通过引入角色安全标签机制,提出了一个BLP和RBAC的融合机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模型RBLP.RBLP模型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信息保密机制,同时有着很好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系统中,安全机制的主要内容是访问控制.针对传统的强制访问控制(MAC)模型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对访问控制的影响,分析了对客体访问许可的时间特性,在传统MAC模型基础上加入时间事件处理器,引入对主、客体的时间限制,定义了加入时间约束后的访问控制规则,提出了带时间特性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描述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时间敏感活动的访问控制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权限机制是Android安全机制的核心,在对权限提升攻击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权限提升攻击检测方案.充分利用组件间权限传递、通信连接的特点,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实现,其中基于缺陷的检测率高达78.7%,基于组件检测率也超过50%.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对提权攻击的有效检测,为解决提权攻击检测模型的可靠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军事领域中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机密性的特点,对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结合后进行空间扩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空间信息强制访问控制模型(Spatial Vector Data Role-Based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SV_RBMAC),在RBMAC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和安全性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此模型运用在空间矢量数据的操作模式,满足军事环境中重要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需求,在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的同时,保障了空间数据的安全性。经实际原型系统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BLP模型不适用于应用系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ASOMAC)模型,该模型对BLP模型进行了扩展,通过角色与安全标记的结合运用,实现了最小权限和职责分离原则,有效提高了强制访问控制的灵活性,使其符合应用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对模型进行了形式化定义,给出了一套公理系统,最后设计并分析了基于该模型的强制访问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
面向XML文档的细粒度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斓  何永忠  冯登国 《软件学报》2004,15(10):1528-1537
XML文档存放的信息需要受到访问控制策略的保护.现有的一些面向XML文档的访问控制模型都是基于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或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高安全等级系统需要强制访问控制来保证系统内信息的安全.首先扩展了XML文档模型使其包含标签信息,并给出了扩展后的文档模型需要满足的规则.然后通过讨论XML文档上的4种操作,描述了面向XML文档的细粒度强制访问控制模型的详细内容.该模型基于XML模式技术,它的控制粒度可以达到文档中的元素或者属性.最后讨论了该模型的体系结构和一些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SELinux系统是安全操作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它为安全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概念.本文介绍了SELinux系统中可扩展的强制访问控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提升,强制访问控制作为一种安全手段,会成为现在重要的一个控制手段。采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强制访问控制对操作系统内部的程序和用户进行控制,可以很好地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资源在被控制的环境中有序执行,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从Android系统的系统框架入手,全面深入地分析了Android系统的安全机制与组成部分,进而得出Android面临的安全隐患与攻击行为。为增强Android的安全性,针对应用程序级攻击与内核级攻击行为.研究了XManDroid框架与基于logcat模式的内核行为分析框架,检测并阻止针对Android的恶意攻击行为,有效地保护了Android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戴威  郑滔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9):3478-3482
针对Android平台自身粗粒度权限机制的缺陷以及缺乏有效预防程序间隐私泄露机制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细粒度权限配置机制与隐私数据动态着色隔离相结合的Android隐私保护模型。通过对Android应用程序权限进行细粒度的动态配置,阻断隐私数据从程序内部泄露的途径,利用隐私数据着色跟踪实现对程序间传播的包含不同隐私权限标签的消息的隔离控制。通过大量实验的反复测试,该模型可以有效保护Android程序内部的隐私数据,及时发现程序间权限提升攻击进而实现隐私数据隔离,从而全方位实现Android隐私数据的保护,并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移动操作系统平台中存储的用户隐私数据,提出一个基于污点标记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并设计了一个基于污点跟踪的信息流控制框架(TIFC)。为数据添加污点标记,控制力度细化到数据;引入主体能力保证最小特权原则;主体能力独立于数据污染与可信去污防止污点积累。该模型与BLP模型相比更加可用、灵活与细粒度。该框架能细粒度地、灵活地、准确地实时跟踪并控制隐私信息的流向,并解决了程序执行中因控制流产生的隐蔽通道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多数访问控制模型都针对集中式的和相对静态的系统,不适宜主客体动态变化的协同环境。文章分析了P2P系统的信任机制,介绍了考虑事务上下文因素的信任度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信任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dTBAC,以解决P2P环境的安全问题。该模型从网络个体信任的角度建立访问控制体制,根据主客体的信任值对访问权限进行动态管理。文章还就P2P应用中不同的访问服务类型给出了具体的访问授权策略。  相似文献   

15.
Android安全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Android智能手机安全,在深入分析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强制访问控制的安全加固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修改Android内核,添加一个平台无关的强制访问框架,其次为进程、文件等系统对象添加安全属性,最后通过制定一套细粒度的强制访问规则,对应用程序实施强制访问控制.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测...  相似文献   

16.
Android采用基于权限的访问控制方式对系统资源进行保护,其权限管控存在管控力度过粗的问题。同时,部分恶意程序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隐私场景下偷偷地对资源进行访问,给用户隐私和系统资源带来一定的威胁。在原有权限管控的基础上引入了访问控制列表(ACL)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ACL机制的Android细粒度权限管控系统。所提系统能根据用户的策略动态地设置应用程序的访问权限,避免恶意代码的访问,保护系统资源。对该系统的兼容性、有效性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为应用程序提供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网格服务为中心的访问控制模型,通过集中式的管理来降低网格环境中访问控制复杂性,将角色网格服务的分配和服务的访问授权分离管理,能够有效地保护资源拥有者的权限.在中国科学院e-science科学数据网格项目中的初步应用实施表明了该模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访问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鸿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1):5110-5111,5118
信息安全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涉及到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其中访问控制模型从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发展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框架,并对3种访问控制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分布式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