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铈掺杂对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ZnS:Ce纳米棒的结构、光学性能、氧化性能、热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铈掺杂后,Zn S晶体结构由立方结构转变为六方结构。磁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掺铈ZnS纳米棒具有室温铁磁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明其近表面区域存在Zn—S键和氧化态的铈。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掺5 wt.%Ce的ZnS纳米棒为六方结构,且存在缺陷。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铈取代诱导的形状演变。DRS光谱进一步证实了Ce~(3+)离子的掺入。本研究揭示铈掺杂的ZnS纳米棒可能在自旋电子器件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汽车尾气净化为研究背景,用微反技术考察了铜基多元氧化物催化剂对CO的氧化、NO CO、甲苯和甲醇燃烧的催化活性,着重研究了铈的存在对负载型Cu-M-O(M=Mn、Fe和Cr)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铈作为铜基多元氧化物催化剂的助剂,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所研究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尤其是能明显提高铜基氧化物催化剂在甲醇的催化燃烧,以及在贫氧条件下的CO氧化和甲苯燃烧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铈掺杂氧化锌微球。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气敏测试系统对样品的显微组织、形貌、发光和气敏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铈掺杂氧化锌微球具有纤锌矿结构,由无数直径为70 nm的氧化锌棒组成。铈掺杂引起微球中棒状氧化锌由疏松排列向紧密排列结构演变。与纯氧化锌微球相比,铈掺杂氧化锌微球的紫外发光峰出现明显的红移,蓝色发光得到加强。在320℃测试条件下,铈掺杂氧化锌微球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显著高于纯氧化锌微球。6%Ce掺杂的氧化锌微球具有最高的灵敏度(约30),其对于50×10~(-6)的乙醇气体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2s和16s。  相似文献   

4.
通过传统的陶瓷制备工艺制备了一系列Cu掺杂的Ni_(0.5-x)Cu_xZn_(0.5)Fe_2O_4(x=0.12,0.16,0.20,0.24,0.28)尖晶石铁氧体,研究Cu离子掺杂对其结构和介电性质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生成了单一的立方尖晶石结构,并且晶格常数随着Cu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位于晶界处的白色颗粒为富Cu相。介电常数随频率变化曲线显示出尖晶石铁氧体典型的介电行为。但介电损耗随频率变化曲线则表现异常,所有的Cu掺杂Ni-Zn铁氧体样品在某一频率下都表现出损耗峰。由于单位体积内Fe~(2+)/Fe~(3+)之间跃迁的电子数目减少,x=0.2的样品电阻率最大,而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则最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热喷涂材料的沉积现象。模拟温度、团簇尺寸和喷涂速度对Fe基体上Ni团簇沉积的影响,分析团簇的形貌和基底的亚表面损伤。结果表明,在Ni团簇升温过程中,熔点随团簇尺寸增大而增高,Ni团簇在1800 K左右完全熔融。喷涂过程中,基体因冲击力至无序原子呈"山"型。此外,喷涂速度在沉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较低喷涂速度下,基体的展平比较低,但在较高喷涂速度下,基体受团簇冲击后会出现空位和原子团簇等缺陷。因此,热喷涂过程存在临界喷涂速度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势、计时电流以及光学数码显微镜、辉光放电光谱(GD-OES)、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技术,研究碱性NH_4OH/NH_4Cl缓冲溶液中镍在钢和铜上的电沉积,目的是从弱碱性溶液中获得镍镀层,并优化工艺过程。以镍镀层质量为指标,对电解液组成、pH、温度、电流、电势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讨论析氢在电沉积过程中的作用,并研究Co作为添加剂的影响。发现少量的Co可以催化Ni沉积过程、改善镀层的质量和颜色。因此,在可能的应用中,应认真考虑Ni/Co共沉积。研究还表明,对于恒电流沉积模式,镀层的质量与极化电势区间的宽度有关,此电势区间宽度由计时电势曲线E=f(t)在沉积过程刚开始时的部分确定。  相似文献   

7.
铈掺杂对钴草酸盐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方法使体均匀掺入草酸钴中。测量了试样的FSSS粒度。用X-ray衍射仪、SEM等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铈掺杂使草酸钴的粒度增加;流动性变好;较大的Ce掺杂量使钴草酸盐的结构由α-晶型转变为β-晶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硝酸铋、硝酸铈铵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通过共沉淀工艺制备Ce4+掺杂Bi2O3光催化剂。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分析了不同Ce4+/Bi3+比光催化剂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2O3和Ce4+掺杂Bi2O3的相组成均为α-Bi2O3相,颗粒尺寸控制在50nm左右。利用甲基橙作为降解底物,考察了纳米Bi2O3和Ce4+掺杂Bi2O3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以及体系pH值对其光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4+掺入量的增加,Bi2O3的光催化性能随之增强,当Ce4+/Bi3+比为20:80时,降解率为98%,且在弱酸性环境中,其光降解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制备了Na掺杂的Bi_(2.1)Sr_(1.96)Ca_(1-x)NaxCu_(2.0)O_(8+δ)超导材料。Bi-2212前驱体粉末采用改进的共沉淀工艺制备,并在烧结前将前驱体粉末与NaOH混合。研究了Na离子掺杂对Bi-2212体系晶格结构、相组成、微结构和相关超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离子掺杂导致Bi-2212体系相转变温度的显著降低,因此在SPS过程中,烧结温度相应发生了变化。但Na掺杂仍然导致大量Bi_2Sr_2CuO_6 (Bi-2201)相生成,进而导致了超导相含量的降低和织构度的破坏,所以给体系的超导电性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Na掺杂相Bi-2212中掺入了大量的点缺陷,这些点缺陷可以作为有效钉扎中心。因此,通过优化Na掺杂Bi-2212的烧结工艺,可在高场条件下获得体系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了Mg2+和Co4+复合掺杂的LiFePO4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研究复合掺杂对 LiFePO4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掺杂能够提高 LiFeP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0.1C和1C的放电容量分别达到147.2mA·h/g 和133.3mA·h/g。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掺杂改善了LiFePO4的导电性能,增强了Li+的脱嵌可逆性。  相似文献   

11.
Fe掺杂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t/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铁作掺杂元素,通过液相均相沉淀-气/固高温还原两段反应方法制备了碳载Pt-Fe合金催化剂,比较了3种不同Fe含量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和X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Fe掺杂对Pt/C催化剂晶体结构及表面元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Pt-Fe/C催化剂比单一Pt/C催化剂有更小的晶格参数,其中Fe元素可能的存在形态应为与铂结合的合金态,但不排除表面存在部分氧化态.单电池放电稳定性实验表明:在200 mA·cm-2电流密度下放电时电池电压基本稳定,其中Pt与Fe摩尔比为1∶1时电极催化效果相应较好,但大电流密度放电时电池电压下降比单一Pt/C催化剂电极的快,这说明Fe的加入能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但阴极表面氧原子浓度较大时,Fe可能发生氧化而使得电极稳定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广义梯度近似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立方相LaAlO3中不同价态氧空位的电子性质。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存在会在立方相LaAlO3的禁带中引入缺陷能级,在氧缺失的条件下,氧空位在立方相LaAlO3中是稳定存在的。随着费米能级位置的改变,具有0价和+2价的氧空位分别为最稳定的电荷状态。LaAlO3中的氧空位具有负U性质,当空位进入到氧化物中时,氧空位会俘获2个空位,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LaAlO3高k栅介质中,氧空位为主要俘获电荷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三种名义成分分别为Ni_(50)Ti_(50)、Ni_(49)Ti_(49)Fe2和Ni45Ti51.8Fe3.2(摩尔分数,%)的不同NiTi基合金来揭示Fe的添加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分析法、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法、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这些合金的组织和相变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i_(50)Ti_(50)合金的基体由B19′马氏体相和B2奥氏体相组成。而且,在B19′相中可以观察到孪晶亚结构。然而,三元NiTi Fe合金的组织则为B2奥氏体相。这两种合金的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大量的Ti2Ni沉淀相。NiTi形状记忆合金中添加Fe后导致三元合金的相变温度下降。由机理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原子的弛豫引起的,弛豫会导致相变过程中B2相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渍法(IM)与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VMoTi催化剂,并在实验室模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碱金属K中毒,通过X射线衍射、BET比表面积测试法、NH_3-程序升温脱附(TPD)、H_2-程序升温还原(TPR)和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的理化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钒钛系催化剂的反应及失活机理。结果表明:与浸渍法制备的VMoTi催化剂相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MoTi催化剂具有较小的晶粒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多的表面酸量,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以及较高的V~(4+)、Mo~(4+)和表面活性氧含量,因此,VMoTi (Sol-gel)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脱硝效率,在180~320℃的温度区间内,脱硝效率稳定在约100%。钾的加入会导致催化剂中毒,且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中毒效应不同,K盐沉积对浸渍法制备的VMoTi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影响较大,溶胶凝胶法制备的VMoTi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K金属中毒的性能。通过对催化剂的表征发现,K盐削弱了活性成分与载体间的相互结合作用,增强了锐钛矿型TiO_2衍射峰的强度,降低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及氧化还原性,同时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氧及V~(4+)、Mo~(4+)等活性金属含量降低,这些因素是造成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AgNO_3,Sr(NO_3)_2和Na_2CO_3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沉淀法制备了棒状Ag_2CO_3/SrCO_3复合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氮吸附-脱附等温曲线表征了所制备的样品。通过在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来检测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Ag_2CO_3/SrCO_3摩尔比的减小,Ag_2CO_3/SrCO_3棒逐渐变细变短。棒状Ag_2CO_3/SrCO_3显示了极好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与单一的Ag_2CO_3和SrCO_3比较,Ag_2CO_3/SrCO_3复合物的活性增强,摩尔比为1:5的Ag_2CO_3/SrCO_3棒活性最高。棒状Ag_2CO_3/SrCO_3的高活性是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它们之间形成了异质结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排水法研究了采用混合催化剂Co_2B/Pr_6O_(11)的硼氢化钠的水解过程。Co_2B与Pr_6O_(11)的比例和混合催化剂Co_2B/Pr_6O_(11)的加入量对硼氢化钠放氢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掺杂量在1%~6%之间变化时,试样的放氢速率随着掺杂量先增加后减少。相比之下,混合催化剂Co_2B/Pr_6O_(11)的加入量以及混合比例对NaBH_4的放氢量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NaBH_4被Co_2B/Pr_6O_(11)催化后,硼氢化钠的放氢量明显被改变了,所有的掺杂试样的放氢量在410~525 mL之间。在所有试样中,掺杂量4%的(70%Co_2B/30%Pr_6O_(11))试样具有最大的放氢速率540 mL/min和最大的放氢量540 mL 。  相似文献   

17.
用Ga取代部分Fe对R3(Fe,Mo)29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研究了Ga取代R3(Fe,Mo)29(R=Sm,Y)(Ga<0.15)中的部分Fe对其结构和内禀磁性的影响,包括不同的Ga取代对R3(Fe,Mo)29化合物的晶胞常数、居里温度、饱和磁化强度、磁晶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3(Fe,Mo,Ga)29化合物中,随着Ga含量的增加,晶胞体积膨胀,居里温度升高,饱和磁化强度下降,Fe原子的平均磁矩降低,Sm3(Fe0.966-xMo0.034Gax)29化合物的各向异性由平面向锥面结构转变,继续增加Ga含量,有可能出现单轴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8.
以TiN、TiAlN为主的过渡族金属氮化物硬质涂层以其较高的表面硬度、良好的耐磨以及抗高温氧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防护涂层。然而,涂层内部积聚的高内应力却容易引发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问题。利用PVD技术很难在材料表面制备出厚度超过10μm的TiN或TiAlN涂层。多层复合结构能够有效控制涂层中的应力分布,从而使得其成为获得较厚硬质涂层的一种有效方法。本工作在TC4合金以及Si(100)基体上利用等离子增强离子镀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复合层数的多层Ti/TiN涂层,并研究了复合层数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层数的增加,涂层的各项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强化。涂层的显微硬度HV0.25高达27500 MPa,厚度大于50μm,且具有较好的韧性。涂层的韧性与显微硬度成正比例关系。同时,48层复合结构的Ti/TiN涂层具有低于0.35的摩擦系数以及最佳的抗磨损性能。然而,随着复合层数的进一步增加,涂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显著弱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Y和Zr掺杂对CeFeB合金相组成、磁性能和温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eYFeB合金由2:14:1主相和少量α-Fe相组成。Y掺杂可有效提高合金的矫顽力、剩磁和最大磁能积。同时由于Y_2Fe_(14)B相优异的磁性能与高温稳定性,其温度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改善,掺杂后合金的剩磁和矫顽力温度系数分别为-0.32%/K和-0.41%/K,与纯CeFeB合金相比分别提高了38.5%和40.6%。Y和Zr共掺杂后,由于增加的磁晶各向异性场和晶粒尺寸细化所产生的联合效应,合金的矫顽力、剩磁和最大磁能积大幅度提高,分别比纯CeFeB合金提高了30.9%、58.1%和204.8%。  相似文献   

20.
通过常规的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Ni0.5Zn0.5Fe2-xCrxO4(0≤x≤0.5)铁氧体,并研究Cr离子掺杂对铁氧体结构、电学及磁学性能的影响。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样品没有杂相,均生成结晶良好的纯尖晶石结构。随着Cr离子掺杂量增加,样品的晶格常数和微晶尺寸逐渐减少。磁性测量结果表明,饱和磁化强度随Cr离子掺杂而大幅度减少,从未掺杂时的73.5 A·m2/kg减少到掺杂比分为0.5时的46.3 A·m2/kg。室温电阻率随着Cr离子的掺杂增加至少4个数量级,在掺杂比分为0.5的样品中达到1.1×108Ω·cm。所有尖晶石样品的介电常数随着频率的增加单调减小,表现出正常的介电色散行为。介电常数随Cr离子掺杂量的变化趋势与电阻率随Cr离子掺杂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掺杂导致Fe2+/Fe3+电偶极子数量减少,表明铁氧体中极化机制和导电机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