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一如  贺永  王鹏 《建筑师》2010,(4):41-47
体认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现状与居住空间需求,是制定保障性住宅设计策略的基础;而保障性住宅设计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往往就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实现住宅使用可能性的最大化。因此,本文在对低收入家庭展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住宅各组成空间特性的分析,探讨实现保障性住宅从"基本可居"到"持续可居"的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居住"与家庭生活是建筑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建筑师要面对由处理私人空间所带来的额外限制,并与居住空间的未来使用者建立密切的关系。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更何况还需在空间的表现力与便利性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居住空间首先作为某人的家而存在,也是其被视为建筑作品而赋予表现力的先决目标。但家庭空间又恰恰呈示了丰富地区性的建筑类型——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居住传统。简而言之,与相对宏大的公共建筑相比,居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给城市居住空间的供给带来了各类问题和压力。本文重点探讨了租居型和宿居型农民工居住空间供给的基本策略,并借鉴国际经验和实践成果,大体确立了农民工居住空间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爱青 《福建建材》2014,(11):23-25
本文以江西萍乡鼎鑫·汇贤居小区规划方案为例,对现在人居环境空间居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从规划理念、总体布局手法、居住空间交通流线、居住建筑设计等方面着手,重点对以人为本、建筑与人文活动和谐共存、小区环境亲和力打造设计理念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5.
保障房是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既关系民生福祉,又事关经济全局。然而,在力图全面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目标的同时,"居有所乐"作为更高的居住目标理应受到各界关注。对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引入相关案例并阐述了空间复合的方法,提出可适性住宅的理念,希望能为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居住空间应适应人们进行各种家庭行为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住宅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具体阐述 ,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小康住宅应按居寝分离、餐居分离、洁污分离及动静分离等原则进行分室和空间组合 ,体现出住宅的适居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相似文献   

7.
《住区》2015,(6)
在当前文化复兴与城市更新背景下,针对我校居住空间单元规划与设计课程,结合本土人居经验与智慧,以"求同存异、归本溯源、营居塑境"打开教学新视野,在价值观、传承观、整体观、环境观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通过"归其本、溯其源、营其居、塑其境"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展开教学实践,以期求同存异、归本溯源,培养学生设计回归本土、着眼当代、继承传统、接续未来的居住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工和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步伐,更需要着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因为它能短时间、低成本地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既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源,又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承受载体。中国农民市民化应该优先发展城镇化,并辅之必要的集中化和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集中区社区化和职业非农化"三化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城镇和农民集中区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空间载体,从事非农产业、强化社区建设和健全市场体系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内容。国家政策唯有使"三化"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匣居     
《城市环境设计》2012,(3):O-OFFICE
6号建筑的设计挑战是如何延续总体设计所定义的单体建筑的自治性,同时创造全新的高密度、多样化小单元居住和商业空间,最大限度地赋予年轻人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与可能性。在南北向相对狭长的建筑用地范围内我们尝试把建筑体量分割为两个厚度为5.3m的片状建筑,每片建筑包含各种大小不一的居住、工作、商业以及彼此混合的空间单元。有单层、有跨层,成为一系列多样个体空间的集合,即"匣居"。在有限的空间尺度内寻求包容更多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既反映了居民心理最深层的需要,又反映人类的特点.居区户外空间设计要求了解这些空间支配规则、理解居住行为,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顺应并引导居区活动的发生,营造鲜活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1.
为“生活更美好”而设计城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为"生活更美好"而设计城市,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设计怡居、绿意盈城"。我报告的主题放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因为城市空间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围的是区域空间,然后是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第三是住宅的室内外空间。区域空间的设计主题是生态保护,而居住的内外空间属于业主或企业的责任,而只有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规划师们基于公共利益发挥才智的主要领地,我们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就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聚乐之家     
正有的人去旅游是为了逃离,有的人却是为了再次聚首。在假日时不远千里地赶去与家人团聚,又或是在异国他乡也改变不了热情好客的本性,西班牙Egue y Seta专门针对这类型人群设计了这所名为"Suite for 10"的私人度假住宅。这间房子能容纳一个十口之家居住,将"都市时尚"型酒店的舒适居住体验与灵活的家居空间相结合,为居住者打造出别具风格的度假之居。  相似文献   

13.
<正>安藤忠雄曾说,"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它承载着居住者的印记,既有传统的留存,又融入现代生活的感受,赋予了居住空间独特的DNA。建筑、室内设计师作为空间的缔造者,在一个个的项目中,"拿捏"着合适的素材,构建着不同的设计理想,并企图让落成的建筑具有"对话"的功能。也就是说,一座建筑必须能在建构过程中承载设计师的设计梦想,预演未来使用者可能的居住体验,并成长为有机的生命体。自此,它将远远超越"居有屋"这一最质朴的愿望,成为如安藤忠雄所言的,"建筑是能够被一般人所理解并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超越一般人的想象的,这样的创造才能被称为建筑。"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对山水、地方文化、居住生活和旅游休闲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依水筑居,家的领域"的总体规划构思。营造丰富精彩的滨水空间,运用建筑文化与符号,打造一处集居住、餐饮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独特的农家旅游度假村建筑群,最终达到建筑、景观和场地的有机融合,人与大地和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筒仓再生的概况,分析了筒仓再生为居住设施的适宜性,并基于实际案例调查建立了筒仓再生为居住设施案例名录.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研究对筒仓再生为居住设施的"内部空间重构模式"和"空间外向延拓或形体置换模式"进行解析,以期为旧工业设施转化为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合村并居的背景下,通过对蟠龙、草桥社区"港城乡"特殊区位的剖析,结合城镇、土地、基本农田的规划方案,探索实践蟠龙、草桥社区的规划方法。研究社区远景发展的主要矛盾,调整结构布局与生产体制,重组生产要素与居住模式,以满足乡村空间及社会转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集约化居住模式成为当前新农村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状况的多样化,代际间生活观念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要求集约化新农村的住宅能够不断适应各种变化。文章根据成渝地区集约化新农村建设用地执行的标准,将可变性设计融入已模式化的套型设计中,使其满足可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居住意愿,随时调整居住空间的组织形式。采用可变的"分层居"、"毗邻居"、"合居"以提供极大的空间灵活性,达到当代"分家而不分户"居住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宇啸  于小菲 《规划师》2007,23(4):34-37
"莱茵·高咏居"项目位于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北靠大明寺,东邻瘦西湖公园,具有不可复制的景观优势.为了打造一个传承地方居住文化、与瘦西湖景区和谐共生的高档文化社区,规划根据历史资料,在人文商业区的东北部重建可考证的历史遗址高咏楼,在居住区内重现扬州老城区的"巷""弄"形态,根据景观优势的不同布置花园式、巷院式和庭园式三种住宅形式,并创造多重院落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描述了以封闭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居住空间的环境形态,通过调研和问卷,了解并分析了居民属性和环境满意度评价的关系,以"小范围封闭,大环境共享"为目标,提出居住空间公共设施和空间统筹协调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20.
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空间分异居问题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居住分化问题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而欧美国家近年已经开始倡导采取住房混合战略以实现混居格局。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欧美国家城市近年来的居住分化与混居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