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建筑创作》2018,(3)
作为统筹遗址保护与城市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遗址公园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然而,绝大部分遗址公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重建设、轻运营、有空间、无内容"的尴尬局面。本文对以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遗址公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继续停留在文保工程集合体的阶段,而必须立足遗产活化、融合新兴业态、向带动区域与民生发展的综合文化空间转型。相应的,下一阶段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也必须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层面,充分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指导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同时,文章结合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项目实践,从遗产活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几大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理念、策略与方法进行全新的解读,并就文化资产模型、文化业态策划等不同于传统遗址公园规划的成果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古遗址公园是集保护、科研、科普、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利用方式,是目前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形式。近几年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文章对考古遗址公园2009年至2017年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围绕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研究、展示与诠释研究、大遗址保护作用这三方面进行评述,并对后期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近些年我国解决与落实大遗址保护诸多矛盾与问题的新兴办法,如何将遗址保护的原真性、有效性与公园所具备的公共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相融合,是考古遗址公园最终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西安市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格局与体验的分析与介绍,为寻找遗址风景的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文化遗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逐年增加,并成为区域发展中的新鲜血液,但其中存在大量的遗址公园自身旅游吸引力不足、客源市场低迷、与周边旅游资源缺乏区域联动的状况。如何将遗址公园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共生优势,成为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方法研判共生现状,构建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提出三大共生优化策略:配套服务品牌化,提升景区发展活力;景区交通系统化,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体验参与化,创新文旅融合机制。希望能够对其他考古遗址公园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共生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往往存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但知名度、可视性、观赏性、游览性、配套服务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游客仅凭图、文的静态介绍,很难理解和认识其蕴含的价值,所以会产生“没得看、不好看、看不懂、不爱看”的直观游览印象。探索情境化设计方法在史前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以上宅文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对景观空间序列、遗址保护、文化赋形和新技术赋能的情境化设计展开研究,以期处理好遗址“保护好”与“利用好”之间的关系,呈现特点鲜明、惠及民生的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资源活化与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8.
19.
20.
建设部城市规划司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解说》中指出:在城市规划区内,应根据旧区改建和新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1、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