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湖洼地面积6800km2,其中淮北洼地面积3200km2,淮南洼地面积3600km2。沿淮湖泊洼地除行洪区外,基本上都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  相似文献   

2.
正一、基本情况安徽省沿淮湖洼地面积6800km2,其中淮北洼地面积3200km2,淮南洼地面积3600km2。沿淮湖泊洼地除行洪区外,基本上都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水位就高出地面,而且时间长,虽可拒外河水倒灌,但当地降雨,包括流域内的来水,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福田  辜兵  李泽青 《治淮》2010,(4):12-13
<正>一、河道概况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淮河干流上起洪河口,下至洪山头,全长431km,流域面积6.7×104km2。安徽省淮河南岸西南部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沿淮为一连串的湖泊洼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杨广仁 《治淮》2006,(10):10-11
一、基本概况河洼地位于安徽省阜南县东南,西起洪河口,东至南照集,东西长约40.5km,南北平均宽7.5km,地面高程一般在26.0~21.0m,面积约300km2。建国后河洼地划为控制蓄洪区,1951年冬至1952年冬修筑洼蓄洪圈堤。沿河南岸筑堤,东至曹台孜与淮堤相接,西端从官沙湖口筑堤至王家坝与淮堤封闭。堤与北部岗地间留有宽约1.5~2.0km的河分洪道。1952年建郜台孜退水闸,1953年建成王家坝进洪闸,行成洼蓄洪区堤圈。圈堤总长94.3km。其中淮堤长50.5km,氵蒙堤长43.8km。氵蒙洼是淮河进入中游后开辟的第一个蓄洪区,蓄洪面积187km2,蓄洪水位27.5m,蓄洪量7.5…  相似文献   

5.
张旋 《治淮》2021,(2):16-18
一、引言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流域面积广阔,约6.7万km2,范围主要涉及淮北、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等10个地级市(22个区),以及30个县、县级市.沿淮的地形地貌中,平原及洼地约占总面积的61%,面积约4.1万km2;山丘区2.4万km2,占36%;其他湖泊水面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历次黄河南泛的严重影响以及...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条件与历史的选择 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至淮凤集两岸为岗地,两岸之间原为一连串湖泊洼地,为淮河大水天然行洪、滞洪的场所。50年代初期,为贯彻政务院制定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结合当时这一带湖泊洼地内居住群众较少,每人拥有的可耕地较多,国家当时财力又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将一些湖泊洼地建为行洪区或蓄洪区的方案,并开始庄台建设,以保群众安全,  相似文献   

7.
淮河干流上中游沿淮两岸的现存圩区、行洪区、蓄洪区,在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的走廊和滞蓄洪水的天然回旋地区。建国后在五十年代初,遵照“蓄泄兼筹”的原则,为利用洼地有效控制洪水,降低淮干洪水位,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同时为改善洼地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故把这些洼地按规划意见分别划为圩区,行、蓄洪区,并实行一水一麦政策。经多年实际洪水验证,这些行蓄洪区仍具有扩大行洪能力和滞蓄洪水的双重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沿淮的行蓄洪区在淮干防洪上都是需要  相似文献   

8.
1基本情况昆山市地处太湖下游碟型洼地的中部,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湖荡众多,全市总面积927.67km2,水面积达208.68km2,占全市面积的22.5%。全市现有大小河道2827条,总长3077.9km,有千亩以上列为省政府公布保护名单的湖泊19个,面积8667hm2  相似文献   

9.
《治淮》1999,(5)
在党中央、国务院“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指引下,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已初步建起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防洪体系。其主要为:山丘区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淮河上中游扩大行洪通道,解决中小洪水出路;利用蓄洪区和湖泊洼地蓄滞洪水;开挖茨淮新河与怀洪新河,增加排洪能力;下游利用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泄洪,并开入海水道扩大泄量;沿淮两岸修筑或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沂沭泗水系加快东调南下工程的实施,尽快实现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批跨省骨干支流已整治完成或正加紧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里下河腹部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通榆河,西贴里运河,北起苏北灌溉总渠,南至新通扬运河,是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就处于这个洼地,总面积695.0km2,由大纵湖、射阳湖等41个零星分散的湖泊湖荡及众多圩区组成,分属于8个县(市、区)56个乡镇。湖泊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具有行蓄洪、供水以及发展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对湖泊的过度开发利用,里下河湖区调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同扁 《治淮》2002,(5):18-19
安徽省沿淮湖泊洼地除行洪区外,基本上都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水位就高出地面,而且时间较长,虽可拒外河水倒灌,但当地降雨,包括流域内的来水,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治淮以来,沿淮一些较大的湖泊洼地先后进行了治理,对减轻洪涝灾害起到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沿淮湖洼地治理与水环境保护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成孝锋  鱼浩 《中国水利》2012,(22):51-52
一、概况 大纵湖是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级规划保护的重点湖泊之一,地处里下河地区洼地中心地带,位于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和泰州市中堡镇交界处,南北宽5.5 km,东西长6km,总面积36.78 km2,其中盐都区境内为19.77 km2,占总面积的53.73%.大纵湖略呈圆形,湖盆呈浅碟形,岸坡平缓,湖底高程大部分在0.1~0.3m,相当平坦;湖水较浅,多数地方常年水深为1m左右,出湖河道水深为2~3 m.大纵湖为过水型湖泊,扬州宝应、泰州兴化诸地客水汇合到湖中,具有调蓄洪水、行洪、渔业养殖、生态环境、旅游等综合功能,是盐城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相似文献   

13.
彭德胜 《治淮》1994,(2):16-18
沿淮行蓄洪区共26处,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265万亩,住洼地人口128万人。蓄洪区总库容72亿立方米,遇中、小洪水时,行洪区分泄流量的30~50%,大洪水时则达50~70%,保证了淮北大堤和沿淮蚌埠、淮南等城市以及重要工矿企业和铁路的安全,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频繁进洪,灾害损失重,地区经  相似文献   

14.
尚新红 《治淮》2010,(11):20-22
<正>瓦埠湖为淮河四大蓄洪区之一,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流域面积4193km2,由东淝河中游河道扩展演变形成。河道全长152km,平均比降0.30‰。湖区南起白洋淀,北至钱家  相似文献   

15.
六安地区霍邱县城西湖,原来是淮河中游主要的湖泊洼地,原有面积68万亩,是淮河的一个重要蓄洪区。自从1951年淮河大堤筑成以后,群众就围垦了23万亩,66年以后又围了33.5万亩,其中部队垦殖13.2万亩。军垦的地势最低,剩下的水面只有5万亩,占原水面的7%左右。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的河道防洪标准一般较低,遇较大洪水时,湖泊洼地即行滞洪,甚至河道堤防漫溢决口。建国以来,各地兴建了大量水库、闸坝、蓄洪区等工程,改变了水流的自然条件。因此,实测洪水资料不能反映天然情况,为满足规划工作需要,除影响不大者外,均需进行洪水还原计算。现将淮河流域洪水资料还原计算的几种情况和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峰 《中国水利》2014,(16):34-36
<正>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内淮河干流河长418 km,两岸支流发达,湖泊洼地众多,流域面积为6.66万km2。安徽地处淮河中游,2003年和2007年发生的淮河大洪水告诫我们:淮河不安,安徽难安;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治淮骨干工程的实施促使淮河中游综合防洪体系基本形成,整体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2001年和2013年淮河流域大旱也暴露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河道季节性断流、船舶断航、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水位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超 《治淮》2004,(10):23-24
北淝河下游位于涡河口以下至沫河口的沿淮淮北地区,流域面积505km2.整个地形南北高,中间洼,东西向坡降缓,中部圩区一般高程为15.5~17.5m,最低的圩外地面高程14.0~15.5m,地面低于17.50m高程的面积198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40%,为典型的沿淮平原洼地.  相似文献   

19.
一、要充分重视淮河中游上段的模型试验今年汛期,淮河水系连降大到暴雨,历史上罕见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淮河,给淮河两岸人民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科学调度,最终保住了淮北大堤,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两淮煤电能源基地及淮南、蚌埠等工业城市,使国家免受了更大损失。当前怀洪新河尚未开通,洪泽湖入海水道亦未建成,淮河干流洪水宣泄不畅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控制如此特大洪水,使淮河中、下游免受其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沿淮湖泊洼地及时行、蓄洪,有效地削减了洪峰,而这些行、蓄洪区大都集中在淮河中游上段淮滨至正阳  相似文献   

20.
利用 Landsat 遥感影像, 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 获取 30 年( 1985- 2015) 序列的吉林省湖泊空间分布图。基于 GIS 通过时间动态度指数、空间分布矢量密度指数以及多个景观指数对湖泊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 30 年间吉林省湖泊面积总体呈萎缩趋势, 面积由2 667.12 km2 减少到2 131. 25 km2 , 湖泊数量减少了 72 个, 减少比例为 13. 74% ; 吉林省湖泊资源以小型湖泊( 0~ < 10 km2 ) 为主, 占比超过 90% , 30 年间不同面积等级的湖泊数量均有所减少, 其中小型湖泊减少了 63 个, 占 13.04% ; 空间分布矢量密度显示吉林省湖泊资源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分区特点, 其中东部湖泊资源稀少且密度指数最低, 湖泊数量增加了 10.39% , 但总体面积减少了 10.83 km2 ; 西部湖泊资源丰富, 以小型湖泊为主, 30 年间湖泊数量和面积均显著减少, 面积减少 266.85 km2 , 数量减少 25. 54% , 中部湖泊资源变化波动较大, 面积总体减少 237. 75 km2 , 数量减少 5. 3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