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简化Clegg-Pitzer方程无需增添调节参数,将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一乙醇胺(MEA)-水二元体系,CO_2-MDEA-H_2O、CO_2-MEA-H_2O三元体系气液平衡数据回归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用于预测CO_2-MDEA-MEA-H_2O四元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所预测四元体系中含有3种中性溶剂(MDEA、MEA和水)和4种离子(MDEAH~+、MEAH~+、HCO_3~-和RNHCOO_-),并同时考虑了4个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98—338 K,压力300—700 kPa,吸收剂浓度1—3 mol/L的实验条件范围内,讨论了CO2-吸收剂体系气液二相基本达到平衡时,CO2吸收量与体系温度,压力及吸收剂浓度的关系。根据亨利定律,引入温度及压力相关因子,建立了CO2在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模型。模型对CO2在MEA、DETA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预测效果较好,与实验值比较,误差在1%以下。引入增强因子β=1.06,并以单胺在混合胺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为系数,将CO2在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叠加获得CO2在MEA+DETA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模型。模型对MEA+DETA混合胺的预测误差在1%—10%。 相似文献
3.
4.
采用自吸式搅拌鼓泡反应釜,系统测定了CO2和H2S在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乙二醇(EG)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研究表明,与MDEA质量分率30%的水溶液相比,CO2在非水MDEA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下降幅度较大;而H2S在非水MDEA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仅略有降低。在MDEA浓度一定的情况下,CO2和H2S的溶解度均随着混合溶剂中水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水含量变化对CO2溶解度的影响尤为显著。采用改进的Kent-Eisenberg简化模型,将气液平衡体系的非理想性归集于表观平衡常数K1和K2中。通过单一H2S-MDEA或CO2-MDEA体系的溶解度实验数据,由最小二乘法数据回归得出表观平衡常数K1和K2表达式,由模型计算得到的CO2和H2S酸气平衡分压平均偏差分别为4.59%和6.19%,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实验测定了KNO3 ,KCl,NaCl,K2 SO4 在甲醇、乙醇、丙酮、二乙胺分别与水形成的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用热力学模型推算了这些体系中电解质的溶解度 ,并用实验数据关联出模型中的参数 ,推算结果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6.
苯酚在亚临界及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流动法高压相平衡装置,测定了苯酚(固态)在亚临界和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实验是在303-312K,8.5—50MPa的范围内进行.将实验数据与SRK和PR状态方程进行关联,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Kenics型静态混合元件对碳酸丙烯酯吸收CO2过程强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操作条件和结构型式对吸收的影响,得出了传质系数与气液雷诺数和吸收效率与气液比的关联式,并对静态混合元件强化CO2气体吸收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静态混合元件可以强化CO2的吸收,并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把它用于脱碳过程对于研究开发新型高效脱碳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和甲醇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KI/γ-Al2O3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并对其催化环氧丙烷(P0),CO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的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K2O/4A分子筛的活性最好,碳酸二甲醇的收率达18.4%,高于现有文献值。实验表明,产物DMC是由PO和CO2生成的碳酸丙烯醇(PC)与甲醇进行醇交换所生成的,甲醇对PO和CO2合成PC反应具有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加压法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KI/聚乙二醇400催化体系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可在较低温度、压力下短时间高产率的得到碳酸丙烯酯。碳酸丙烯酯得率可达99.8%以上,在一定条件下。经多次循环使用后仍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对碳酸丙烯酯为吸收剂的脱碳工艺,其闪蒸气的放空量和气体成分进行了计算,简述了回暇闪蒸气的重要,重点介绍了CO2气体的开放利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双金属氰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CO2/环氧丙烷调节共聚制备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PPC),详细考察了催化剂用量、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及其用量、CO2用量等对聚合的影响.研究发现PPC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的用量成线性关系,可以根据需要合成具有规定相对分子质量的PPC树脂.最后提出聚合过程中碳酸丙烯酯可能按照解拉链的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16.
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对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性炭为载体,碳酸钾负载量为15%(wt),焙烧温度423.15 K.在反应温度443.15 K、催化剂用量为2.0%(wt)、溶剂(乙腈)/PG/二氧化碳(摩尔比)为19.2:3:4、二氧化碳初始压力为2.0 MPa、反应时间12 h的条件下,PG的转化率为12.9%,PC的收率为9.6%,选择性为74.4%.对活性炭负载碳酸钾催化剂进行了XRD分析,发现存在K2CO3和K2O两种晶相.BET分析结果表明,载体的比表面积对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与均相碳酸钾催化剂相比,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PC的选择性提高了40.3%. 相似文献
17.
CO2催化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PC)是CO2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典型反应,同时产物PC作为重要的极性溶剂和聚合物单体在锂离子电池和高性能聚合物等关键领域的需求激增,因此受到科研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从CO2出发催化转化合成PC的现有反应路径,详细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CO2-环氧丙烷(PO)羧基化反应体系,包括CO2-PO羧基化反应涉及的各种均相和非均相催化体系及其近期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催化剂的设计、构效关系与反应机理。最后,提出了为实现CO2-PO羧基化合成PC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O2高效转化为绿色环保化学品PC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碱金属(铵)卤化物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二氧化碳与甘油合成甘油碳酸酯反应中的活性。采用环氧丙烷为溶剂及耦合剂,极大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实验结果发现碘化物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以碘化铯为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物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氧丙烷0.3 mol,甘油0.1 mol,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5 h,反应压力3.0 MPa,催化剂用量0.15 g),甘油的转化率为86.5%,甘油碳酸酯的产率为81.6%。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后嫁接法将不同量的1-甲基-3-丙基(三乙氧基硅基)咪唑的氢氧化物([Smim]OH)嫁接到介孔硅胶(SiO2)上,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硅核磁共振及热重分析等技术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在无溶剂、温和的条件下,将碱性嫁接型离子液体用于CO2与环氧丙烷(PO)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环加成反应来考察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离子液体[Smim]OH成功地以共价键嫁接到介孔硅胶上得到碱性嫁接型离子液体(GILs),但不同量的[Smim]OH嫁接程度有所不同;在优化条件下,PO的转化率为99.5%,选择性为100%。反应后催化剂经过滤即可分离回收利用,且多次使用仍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碳酸钾溶液及不同配比的碳酸钾一乙醇胺复合溶液作为吸收剂,以吸收速率和吸收量为指标,研究了吸收剂对烟气中C02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纯碳酸钾溶液吸收效果不佳,而掺入乙醇胺后的吸收效果显著改善,部分复合溶液的吸收效果甚至好于同浓度纯碳酸钾溶液与纯乙醇胺溶液的吸收效果之和,碳酸钾与乙醇胺在吸收过程中存在正交互作用。确定0.6mol·L-1碳酸钾-O.4mol·L-1乙醇胺复合溶液为最佳的吸收弃1,其饱和吸收量最大(O.185m01)、再生温度最低(105℃)、再生率最高(98.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