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构皮滩水电站尾水隧洞软岩不良地质洞段占尾水隧洞全长的70%以上,确保软岩洞段的安全快速开挖是尾水隧洞施工的关键,尤其一次支护的强度对洞室稳定影响极大。为此,施工中根据软岩的地质特点及尾水隧洞开挖的断面尺寸,采取分层开挖和超前锚杆的施工方式和型钢拱架进行一次支护。根据监测结果,围岩变形很小,一次支护效果良好,表明构皮滩水电站尾水隧洞大断面软岩采取的开挖方式和一次支护方式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向家坝水电站大断面变顶高尾水洞第Ⅰ层开挖、支护施工质量控制。由于尾水隧洞的地质条件差、断面大、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尾水洞第Ⅰ层开挖支护为整个尾水洞开挖的重中之重。在工序施工中,对开挖施工、锚杆施工、喷混凝土施工,均采取了严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最终保证了大断面变顶高尾水洞开挖、支护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出现断层等不良地质情况时,常常会发生塌方、冒顶、变形等不利情况,应根据断层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开挖和支护方式,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结合湟水北干一期工程总干渠3#隧洞坍塌冒顶处理实践,介绍了坍塌冒顶处理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提出了隧洞开挖经过不良地质情况洞段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尾水洞出口段开挖施工针对围岩软弱破碎、地下水渗漏量大、浅埋隧洞及水下大断面开挖的特点,采用从地表预先灌浆、洞内超前预灌浆、从地表往下找锚杆预行锚固、洞内超前锚杆1超前管棚支护、先墙后拱法分部开挖、分部分台阶开挖、喷锚支护跟进掌子面等工程措施和施工方法。依据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灵活调整喷锚支护参数,并采用变形监测指导施工,洞内未发生任何塌方。  相似文献   

5.
思林水电站在尾水隧洞九级滩段开挖支护中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成功地完成了尾水隧洞洞室开挖支护工作,本文介绍了九级滩岩层施工中的强支护措施,其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湾水电站尾水隧洞及尾水支洞工程的地质情况和应力释放较为复杂,开挖过程中受应力重分布及卸荷作用将会出现片理、劈裂现象及轻微岩爆现象,对于断层洞段采取喷钢纤维混凝土及胀扩式预应力注浆锚杆及时支护,对于非断层洞段在中导洞开挖和扩挖施工中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及安全措施,及时喷混凝土进行规模较小的岩爆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占艳平  林仕祥  刘恒 《人民长江》2022,53(9):94-101
穿越大型断裂(断层)破碎带的隧洞段往往是隧洞工程施工与运行的安全隐患段,因此也往往是勘察、设计、施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正在建设中的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主线引水隧洞(2号隧洞)穿越竹山断裂段为例,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竹山断裂空间分布和地质特性,对竹山断裂的地质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山断裂主要有断裂带物质组成复杂、断裂带岩性软弱破碎、破碎带含水丰富三大地质缺陷。借鉴该工程中已完工隧洞过竹山断裂的工程建设经验,进一步对主线引水隧洞穿越断裂(断层)的工程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应对策略具体技术路线为:应用“精细化”工程技术理念,制定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隧洞开挖、支护方案;采用综合勘察手段,开展精细化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研究精细化施工处理措施,及时调整隧洞开挖、支护方案;按照确定的隧洞开挖、支护方案,开展隧洞施工工作;加强洞身变形监测,根据施工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进行设计变更。  相似文献   

8.
瀑布沟水电站尾水隧洞为特大断面,开挖施工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开挖程序,并通过爆破试验确定了每一种围岩类别的爆破参数,同时,通过原型观测仪器反馈爆破参数是否合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岩脉及断层等不良地质段,通过超前支护和加固处理两种措施,在尾水洞施工中,对保证洞室和施工安全发挥了很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蒋丹平  陈汉宝 《人民长江》2009,40(19):35-37
在软岩中开挖大跨度长引水隧洞,由于围岩自稳性差,需及时进行初期锚喷支护,缩短围岩应力松弛时间,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为使支护形式经济、合理和有效,在隧洞施工中应根据围岩情况及其动态来选用合适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对局部断层破碎带、涌水、煤层等地质缺陷地段应做好地质预报,研究超前支护处理措施。详细介绍了周家垸电站软岩引水隧洞的施工支护与超前地质预报情况。  相似文献   

10.
简介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尾水系统洞室构成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 ,论述了尾水系统隧洞的开挖技术、施工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溪洛渡水电站右岸尾水洞的施工进度安排和安全监测仪器布置。根据已获得的监测数据,对右岸尾水洞的围岩变形和围岩应力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右岸尾水洞围岩目前的稳定状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开挖支护控制较好,溪洛渡水电站右岸尾水洞围岩总体变形不大。  相似文献   

12.
围岩大变形是软岩隧洞建设中危及隧洞施工及长期安全的重大工程灾害之一。结合第三系泥岩隧洞出现的显著围岩大变形及支护结构破坏等现象的工程现场调查,通过开展围岩监测、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工作,获得了第三系泥岩隧洞围岩大变形的主要成因和发生机理。研究表明:触发该隧洞围岩大变形的主要因素是低岩石强度条件下隧洞开挖卸荷引起的塑性变形以及地下水对围岩的软化作用,围岩挤压膨胀变形和不同岩层间的非一致变形共同主导了支护结构的破坏;围岩大变形的发生机理主要体现在第三系泥岩洞段横穿一条常年流水的冲沟,加之隧洞中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岩层,使得隧洞开挖后围岩含水率显著增加,第三系泥岩遇水泥化、软化,强度显著降低并呈现出一定的膨胀性,最终促使围岩产生显著的大变形。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钢拱架型号、增强钢拱架之间的纵向连接、增设底拱外八字锁脚锚管、施加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聚乙烯缓释消能层等应对措施,实施后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措施有效解决了第三系泥岩洞段开挖过程中的软岩大变形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建的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5#支洞穿越活动断裂带,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涌水突泥灾害,围岩稳定问题极为突出,严重制约施工进度和工程安全。为深入系统地研究5#支洞应急抢险洞段合理的围岩力学参数及隧洞稳定性情况,充分利用现场监测及物探资料,采用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位移反演方法确定了应急抢险洞段围岩的力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模拟施工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了围岩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开挖支护条件下,5#支洞应急抢险洞段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除桩号K0+501—513洞段右边墙围岩变形量较大外,其余部位围岩变形量整体<15 cm;塑性区深度在2~5 m范围内;支护结构受力整体处于正常水平。相关研究结果对于5#支洞后续洞段或相近条件隧洞安全快速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滇中引水工程狮子山隧洞处于FⅢ-102和F16断裂构造夹持带,地应力高,其D1l钙质页岩、炭质页岩呈散体压密结构。地质分析表明,区域地质挤压构造残余高地应力是隧洞大变形的主要动力源,低抗载性劣化破碎结构是隧洞产生失稳变形主要内因。现场揭示隧洞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开挖卸荷失稳坍塌、掌子面挤出、支护严重挤压变形。针对高地应力条件下散体压密结构的围岩特性和典型破坏特征,提出施工应遵循“预支护、快掘进、快支护、快闭合”的原则,并总结了适用于该地质条件的针对性施工对策:选用ST-20管棚钻机进行长15 m的Φ108 mm大管棚超前预支护施作与周边和掌子面围岩注浆加固;采取“及时强支护”并设置让压锚杆和长锁脚锚管抑制变形措施;施工期间加强围岩监控量测和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实施动态控制,信息化施工。实践证明,隧洞穿越高地应力挤压破碎带时,采取对浅部围岩进行加固、主动支护与被动支护相结合的施工措施,能有效抑制围岩松动圈向深部发展与变形,有力保障隧洞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5.
构皮滩水电站尾水隧洞软岩洞段、破碎洞段较长,且岩体开挖后自稳时间短,开挖支护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是工程施工的关键。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支护手段,有效地解决了尾水隧洞软岩段开挖支护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本文对尾水隧洞软岩段支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供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尾水隧洞出口边坡为典型陡倾顺向坡,最大坡高114m,顺层滑移是边坡开挖支护设计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遵循优化开挖坡比、强化锁口支护的思路开展了施工图阶段设计。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开挖揭露岩体结构与前期勘探成果差异较大,为此开展了边坡动态加固设计。为了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反馈分析,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方法研究边坡在开挖卸荷条件下的力学响应、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潜在失稳模式以及不同工况下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及变形监测资料表明,边坡开挖与支护设计合理,满足规范要求,边坡整体稳定。该边坡设计过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锦屏二级水电站1#引水隧洞绿泥石片岩洞段施工期间出现塌方、围岩变形松弛、初期支护围岩变形收敛缓慢、普通水泥固结灌浆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等技术难题,及时调整优化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案,采取了二次扩挖、超前支护、加强系统支护、钢拱架支护、锚索支护、细水泥灌浆等综合工程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绿泥石片岩软岩洞段围岩抗变形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8.
TBM施工过程中,为防止软岩变形导致卡机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围岩变形进行准确的预测。以巴基斯坦N-J水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围岩变形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得到其蠕变参数,并采用反演得到的蠕变参数对大埋深洞段的围岩变形进行预测。结果表明,TBM在软岩段掘进过程中,围岩除了产生明显的弹塑性变形外还会出现明显的蠕变变形,且蠕变变形在TBM在开挖后的几小时内会迅速增加,增大了TBM卡机风险。建议TBM在软岩段掘进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